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熄的红烛     
张瑞洁  刘植完 《老年人》2005,(12):30-31
我6岁时,生父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去世了。3年后,母亲指着一个瘦小的哑巴男人对我说“:快叫爸爸。”我狠狠瞪了他一眼,冲着母亲嚷道:“我爸早死了,我没爸!”继父虽然听不清,但我的表情他读得懂,他一个劲地对母亲打手势,意思是说“:别为难孩子!”我不叫他爸爸,也不叫他叔叔。同一个  相似文献   

2.
正她,今年83岁,8年前,起床意外摔倒,股骨头摔断,再也没有自己起过床,意识渐失。他,也是83岁,8年前,已经75岁的年龄,开始学着做饭洗衣,亲手照顾起了病中老伴。他和她,在校园里相识、相爱。1956年,结婚时,他拉着她的手说:“我会照顾你一辈子。”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大学生,穿越一个甲子的爱情。她叫杨莹泽,他是刘多成。他说:“她的病还没有好,我还不敢变老。”一句承诺伴随一个甲子  相似文献   

3.
一他从小就知道,自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7岁,母亲拉着他的手去学校报名。虽然之前母亲每天都很认真地教他数数,可是到了学校,当老师让他数数时,他不是丢三就是落四;老师问1 3等于几,他扳着手指头想了半天,才怯怯地说等于5。老师便挥挥手对母亲说,明年再来吧。母亲赔着笑,说已经晚了两年了,再晚可就把孩子给耽误了,这孩子真的很乖,您就收下他吧……母亲说着泪就涌了出来。老师动了恻隐之心,迟疑着说,让他来吧,能不能学好,可全在他自己。听奶奶讲,他小时候其实是个特别聪明的孩子,8个月大就会叫爸爸妈妈,1岁多时就能摇头晃脑地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在他两岁那年的秋  相似文献   

4.
王纯 《老年世界》2014,(18):20-20
小时候,我以为母亲是不喜欢我的。 有一次,邻居婶子来家里串门,她们在屋子里一边纳鞋底,一边聊天。我在隔壁房间里写作业,却把她们的话听得一清二楚。婶子说:“闺女这次又考了第一名吧?这孩子就是聪明。”母亲答道:“学习好有啥用呀?不如你家小子,这么小就能帮你干活了,那天我看他在地里施肥,有模有样的,真带劲。”婶子说:“我家小子能干,才13岁,干活能赶得上他爸了”。我偷偷听着她们的聊天,愤愤地想,母亲就是重男轻女,我做得再好她也不会喜欢我。她还总是对我说,你要是个男孩多好。还有,她嫌我不如妹妹漂亮活泼,当着别人的面叫我“书呆子”。  相似文献   

5.
Q[案情简介]:我是一位退休母亲,今年65岁。我有两个儿子,次子叫常峰,出生后两个月,就送给了他舅舅抚养。  相似文献   

6.
孩提时,儿子扬着小手对母亲说:“妈妈,我腿疼。”母亲急忙抱起儿子,问:“乖,哪儿疼?”儿子在母亲的怀抱里,蹬了蹬小腿说:“噢,不疼了。”但刚把他放下,他就嚷:“又疼了。”母亲明白了:儿子原来是想让她抱。年轻的母亲抱着儿子,亲着他的小鼻头说:“坏宝宝,还骗妈妈呢。”儿子在母亲的怀抱里一脸得意地笑着。这是孩子对母亲撒的第一个谎。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一个中国男人和一个美国女子在9年前收养了3名孤残弃婴,后来他们结婚了。这对跨国夫妇没有自己的亲生孩子、然而,他们相濡以沫的生活着,并在9年的时间里先后收养了40多名弃婴和流浪儿。夫妇俩用博大的爱心谱写着一曲催人泪下的歌谣:爱,是世界上最深情的一个字。那个梦中的金发女郎向他微笑着真诚来1964年9月出生在西安市一个铁路职工家庭的赵建安,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赵建安记得,母亲在每顿饭之前都要喃喃祷告,他问:“妈妈,你在说什么呀,我怎么听不见?”母亲望望他,拉过他说:“孩子,一…  相似文献   

8.
八岁父亲抱着一个弃婴回家时,他理解母亲的怒骂和气愤,家里并不富裕,一家三口过着清贫的生活,父亲嗫嚅着说,怪可怜的,冰天雪地地被扔在县卫生院外面。母亲冷眼看着襁褓里的孩子,撇下一句,那你就自己管。母亲摔门而出后,他伸出手抚摸孩子的脸蛋,她竟然对着他笑了一下,他欣喜地叫了起来,他从父亲怀里接过她,仰着头对父亲说,以后我看着她。  相似文献   

9.
林湘沅 《老年人》2006,(7):32-32
我的外孙小名叫蹦蹦。他的父母都在北京工作,蹦蹦一出生就放在长沙由我和他外公带养。这孩子聪明漂亮,人见人爱,是个“开心果”。蹦蹦刚学着喊人时,外婆两个字老是叫不顺口,就干脆叫我“外外”,我也乐于接受这个与众不同的称呼。孩子的天真无邪,有时候显得滑稽可笑。有一次,邻居的小伙子逗他:蹦蹦,你长大了想干什么?”他歪着脖子想了想,说“:长大了,我想同大舅舅结婚。”问他为什么,他露出一副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模样,不急不慢地回答道“:因为你们都结婚了,只有大舅还没结婚啊。”说完摇晃着小脑袋,把大伙逗得哈哈大笑。太阳每天都是新…  相似文献   

10.
116岁那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她第一次见到文表哥。而之前,她从没见过他,只在姑姑寄来的相片里见过。听父亲说,姑姑和姑父在外省的地质队工作,经常不停迁移,为了不影响表哥学习,表哥将被寄养在城里她们家中。但表哥来了住哪儿?那天晚上,从父母口中得知这个消息后,她有些疑惑地问。没关系,家里的阳台挺大的,把它隔成两半,一半晒衣服,一半给你文表哥做小房间。母亲说。她有些不高兴,为家里突然多了一个陌生人。但表哥终究来了。一个傍晚,她家的门铃响了。是姑姑和姑父,后面是一个高出她一头、黑黑壮壮的男孩子,调皮地笑,乖巧地叫舅舅、舅妈。母亲…  相似文献   

11.
吴松林生于湖南桃源县一个穷苦的艺人之家。打从呱呱落地,他耳濡目染的全都是戏,因而3岁时就能模仿大人开腔唱戏。有这得天独厚的条件,父亲便让他跟着戏班学艺。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戏班流浪到了湖南辰溪县。1940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吴松林到辰溪县城的东山寺办事,看见一对乞丐模样的夫妇抱着个黄皮刮瘦的孩子。孩子怪可怜的,不足周岁,已是奄奄一息。他走上前去,问道:“孩子病了?”那孩子的母亲双膝跪地,央求说:“先生,救救我女儿吧。”她说她和男人都有病,已经没有办法养活女儿,求吴松林救孩子一条命。孩子母亲凄苦哀诉…  相似文献   

12.
母亲的守望     
丁拴成 《老年世界》2013,(14):15-15
要考试了。明天,他要比往常早一个小时赶到学校,再复习一遍妥考的功课。,家里没有闹钟,他怕起不来,便要母亲记得叫他。这一夜,他睡得很踏实。第二天,天还不亮,母亲把他叫醒。洗漱完毕,一碗热气腾腾的打卤面已经端到面前。他赶紧用筷子翻找,果然面条里窝着两个鸡蛋。母亲说过,一碗面,两个鸡蛋,考试才能拿100分。这已是多年雷打不动的习惯。看到鸡蛋,他安心了许多。只是他不知道,这两枚鸡蛋是昨夜母亲跟街坊讨来的,家里的老母鸡早就歇窝了。  相似文献   

13.
四年了,毕文祥很少下楼。除了吃饭,他基本上都待在三楼的办公室里琢磨他的床垫或许,这也是他东山再起的惟一本钱。往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宁,上书“中华第一床”他说,这是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1992年视察时给他题的词。  相似文献   

14.
18个路人     
《中外书摘》2014,(12):94-95
今天我舅舅向我借书,我给了他一本关于中国的书。他没去过中国,不妨了解一下。该书是我的教授写的,叫作《101个关于中国的最主要问题》。舅舅拿起书,看到结束语,对其中一个问题纳闷不已:“在中国,为什么一个2岁婴儿被汽车撞倒在地却没人去救助?”他问我这是不是真的。“是。”“怎么可能?” 舅舅瞪大了眼。  相似文献   

15.
七嘴八舌     
《老年人》2005,(3)
醒 世通 言不再当舅舅⊙肖春辉 52岁 的 史 某 有6 个 姐 姐,14个外甥和外甥女。不久前,史某去喝大姐的生日酒,当着众亲友的面郑重地说,今后不再当小辈们的舅舅,对姐姐们也只作一般亲戚来往。 素 来 的 习 俗 就 是 娘 亲 舅大,史某为何“不再当舅舅”呢?原因是“红包”负担过重!他说,就因为自己是舅舅,每逢过年过节,或晚辈结婚,他都要给“红包”。有时实在没钱送礼 ,只 好把 口粮 卖掉 ,换得钱来撑面子。“红包”压得他抬不起头,日子过得窝囊。 史某“不再当舅舅”,实在是 迫不得 已,莫 可奈何 ,引人深思。 警 世恒 言 “政绩广告”的背后…  相似文献   

16.
百岁成名     
梅资 《老年人》2003,(7):49-49
美国洛杉矶有位著名的画家叫哈里·莱伯曼,他80岁开始学习绘画,101岁成名。他奇特的从艺经历成了美国艺术界有口皆碑的佳话。莱伯曼学习绘画纯属偶然。那年,他80岁高龄,从商界退下来已经6年了。闲来无事,他便去当地老年人俱乐部下棋消磨时间。一天,俱乐部工作人员告诉他,他的棋友因身体不适来不了了。莱伯曼没了玩伴,失望极了。工作人员建议他去画室看看,并说:如有兴趣,可以去试画几笔。“您说什么,叫我去画画?”老人哈哈大笑起来,“别开玩笑,我从母亲肚子里生下来就从没摸过画笔。”可是,工作人员仍热情地要他试试。莱伯曼抱着好奇的心情走…  相似文献   

17.
经典爱情     
一天,一个男孩对一个女孩说:“如果我只有一碗粥,我会把一半给我的母亲,另一半给你。”小女孩喜欢上了小男孩。那一年他12岁,她10岁。  相似文献   

18.
妈妈银行     
《中外书摘》2014,(12):72-74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钱庄、钱庄”,心想钱庄就是专门装钱的一间屋子,一定是角子洋钱挤得满满的,像我家专门装谷子的谷仓一样。有一回,一位住在城里的叔叔来乡下玩,我听他对母亲说:“大嫂,你有钱该存银行,不要存钱庄。”母亲笑笑没有做声。我问她:“妈妈,钱庄和银行有什么两样?”母亲很快地说:“钱少的叫钱庄,钱多的叫银行。  相似文献   

19.
元旦之夜,我乘埃及航空公司的飞机波音747飞往开罗。 飞机从曼谷机场一起飞,我便从自己的座位上站起来,在450名乘客间渡来渡去,端详着每一张面孔。我的这一举动,引起一位航空小姐的注意,目光里带着几分怀疑。她走上前来,笑着问我:“先生,有事要帮忙吗?” 我说:“有。但除了我自己,谁也帮不上忙。” 她说:“先生,您是在找朋友吗?” 我说:“他胜过朋友,亲过兄弟。” 她说:“请您告诉我他叫什么名字,以便为您广播找人,。 我说:“我要知道他的名字就好了!” 她说:“她的职业是……?”  相似文献   

20.
唐厚梅 《老年人》2005,(3):31-31
记不清穿过多少双母亲做的布鞋了。反正在17岁前,我都是穿母亲做的布鞋,直到后来参加工作,去了重庆,才换下布鞋穿皮鞋。 从重庆第一次回老 家,我的脚上是一双锃亮的黑色高跟皮鞋。母亲看着那又高又细的鞋跟,不无担忧地说:“这鞋穿着怎么能让人踏实呢?没踩稳,岂不要摔跟头?”说着,从柜子里拿出一堆布鞋来,有冬天穿的棉鞋,有夏天穿的单鞋。一针针,一线线,依 旧是那么精细。母亲说,每年春节都以为我会回来,所以每年都照旧为我做鞋,谁知我3年才回来一次。说着,拿起堆在我面前的一双双布鞋,翻来覆去地看,然后又默默地放回柜子里。那年的我,没有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