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臣舍人相如止臣”是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中的一个句子,课文后的练习题中要求回答这句中的“止臣”是不是使动用法。教学参考书把“止臣”解释为使动用法。曾仲珊同的《古汉语使动用法》(见《中学语文教学》83年7期)一文中也把“止臣”解释为使动用法。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是正确的。但是,原《语文园地》(今《阅读与写作》)85年10期发表的杨立国同志《关于“臣舍人相如止臣”》一文则持相反意见。笔者认为杨立国同志对“止臣”的解释有其代表性,而且最容易被中学生接受,但这样的解释确实不妥当。  相似文献   

2.
严敏女士所著的、由巴蜀书社出版的《〈老子〉解析与启示》一书,由《注释、翻译及说明》和《辨析揭密与启迪评述》两大部分组成。本书不只是在结构上独具特色,而且在内容上有不少独到的、新颖的见解。第一,严敏女士在注释经文时多有新颖独到之处。如“不尚贤,使民不争”中的“贤”字,一般都解释为“贤能”之贤,可是严敏女士将“贤”解释为“多财”。她说:贤能“即是贤才异能,或释为能力强,品德好。但是能力的强弱,品德的好坏,不是去争就可以争得的”,只有财物才是可能争得的。于是,她把这个句子译为:“不崇尚多财,使民不去争抡”,她认为这样…  相似文献   

3.
唐代杜甫的名篇《石壕吏》已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1982年11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印刷发行。这首诗的第二十二句“如闻泣幽咽”,在注释部分第六条是这样解释的:“‘泣幽咽’:(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彭格人、刘允声合编的《古诗文译注》也持同样的观点。我觉得这种解释含糊其词,未落到实处,缺乏准确性,不能令人满意和信服。试问:这里的“有人”到底有什么人?具体到诗篇的内容来说,究竟指的是谁?所谓“有人”,当然是泛指,但这里的“泣幽咽”是需要确指,也是能够确指的。只有这样,才能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课本经修订之后,于1988新学年开始使用。教师们普遍认为这套课本比原来的课本要好,已有评论,无须赘述。由于各种原因,课本(包括课文、提示、注释、基础知识、练习、附录)中的各类问题仍然不少,我以为也勿庸讳言。本文仅将其中一些典型问题提出来,略作评析,以免贻误学生。并供今后修订之参考。  相似文献   

5.
三两年来,我每读到诗经“王风、黍离”篇,总觉得“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句在语法上费解,综看现代各家的注释和翻译,仍然得不到满意的解释,有的学者似乎还没有感到这句存有什么问题。余冠英先生是注意到了。在他的“诗经选译”里,关于这句话曾这样注释说:“头两句是说黍,稷离离成行,正在长苗的时候,‘离离’和‘苗’虽然分在两句,实际是兼写黍、稷。”余冠英先生看到了此两句语法的毛病,但没有作更深入的理解,只作了勉强含混的解说。  相似文献   

6.
我曾在1990年《求是》第6期上发表《关于“超越”论之我见》一文,对近些年来出现的“超越”论思潮提出批评。《人文杂志》同年第6期上,发表翁寒松同志的《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超越性”问题》一文,对我和其他同志对“超越”论提出的批评进行批评。翁文对我的批评主要集中于两点:第一,我误解了高清海同志的“超越”说,不能在“超越”说的本来意义上去批评“超越”说,因而显得我是在跟风车进行战斗了;第二,我的整个批评,表明我仍然  相似文献   

7.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宋词选》胡云翼先生的注释是“神游于故国(三国)”“应该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都变成花白了。”广州市中学语文课本的注释补充:“即自己的精神完全被三国时代的英雄故事吸引住。”我认为此说不合情理。  相似文献   

8.
谈到秦末农民起义,常引用一段重要史料:“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这段话生动地反映了陈胜吴广商谋起义时的内心活动。然而,对其中“死国”的“国”究竟何指,历来解说不一。有的把“国”解释为“起义”,有的解释为“政权”或“国家”,有的则笼统地意译。我认为,这些解释不确;这个“国”应是“楚国”的简略语。  相似文献   

9.
新版(1990年修订本)全日制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部分内容较之老版本,除篇目有所增减调整外,对课文注释也作了一定的补充或者修订,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补充注释并不令人信服,某些修订注释反不如旧本教材表意准确。现从高中第一册教材注释中拣出几条加以分析,供同仁们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1995年12月第二版)对《毛遂自荐》一文的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二关于成语“脱颖而出”的解释是:“颖,指链子尖,一说为‘挺出’。指锥尖穿过布袋辟了出来。比喻才能全部显露出来。”这一注释与原文语境的龈纷,是显而易见的。第一,注释脱离了原文孤立地解释词语,是不符合传统的训治方式和现实的使用原则的。这里,注释改变了原文,又未作必要的交代。原文是这样的:平原君日:“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王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  相似文献   

11.
在初中、高中课本里 ,对《周髀算经》这部古代典籍属于哪类科学著作 ,提法并不一致 :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第 1 9课是这样写的 :“《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是秦汉时期的两部数学名著”。但是 ,第一册的《教参》又说 :“《周髀算经》是西汉或更早的一部天文历算著作”。在高中课本《中国古代史》( 2 0 0 0年 4月版 )中 ,对此书的注释是 :“《周髀算经》是一部天文学著作 ,其中数学占有一定比例” ,“它记录了我国古代早期的一些数学成果”。课本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依据。由于课本上对《周髀算经》的提法不一致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  相似文献   

12.
从“人文”两字说起肖云儒陕西省文联副主席、研究员我五十年代末在京求学时,就读《人文杂志》,这一读就读了大半辈子,由英气勃发读到乐天知命。我是“人文”的老学生,“人文”是我的老老师。老师逢大寿之喜(复刊百期),我应执弟子之仪。现代信息社会使时空浓缩、心...  相似文献   

13.
《“寺工”小考》补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杂志》1981年第3期发表的无戈同志《“寺工”小考》一文,读后得益良多;然稍感其文之意犹有未尽,故草此补议。 “寺工”为近代著录、出土之秦汉铜器铭文所习见。其中近代著录或出土的秦  相似文献   

14.
《五人墓碑记》(高中语文第二册)中有“独五人之,何也?”一句,课文注释为“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赞美”。笔者未敢苟同,认为应是设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从反面提出问题,它的答案隐含在法问之中,有间无答。如《促织》中有“死何种益?”一句即是。“设问”则是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即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前者如“作亭者谁?山之增智俗也。”(《醉翁事记》)。后者即“独五人之椰城,何也?”它没有答案却可联系上下文,把“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  相似文献   

15.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句。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一九八三年五月版)注“三驱”说:“古代天子诸侯射猎以三次驱禽为限度,叫做三驱。”什么叫“三次驱禽”?为什么要三次驱禽?都不甚明确。比较明确的注释有两种,如下: (一)阴法鲁《古文观止译注》(吉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九月版)注:“三驱:一年打猎三次。因为打猎时必须驱赶禽兽,所以称打猎为‘驱’。”(见第五五二页;冯其庸等《历代文选》下册、张撝之《唐代散文选注》等注释大体相同) (二)《古代散文选》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六三年七月版)注:“三驱,围合其三面,前开一路,使被猎的禽兽可以逃去一些。不忍把禽兽完全杀死,这是所谓好  相似文献   

16.
试论翻译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类别  综览近几年我国有关杂志、书刊上发表的探讨或涉及翻译标准的文章或章节 ,不难发现 ,我国译界目前对翻译标准的认识分成三大类别。第一类 :原则上完全赞同“信、达、雅” ,只是在对这三字的具体解释和理解上存在异议或分歧。他们对“信、达、雅”的解释如下 :“信”(Faithfulness)是忠实原作内容 ,悉如原文传达 ,表现形式和内容统一。“达”(Expressiveness)通顺易懂 ,符合译语民族的阅读习惯和文化心理。所谓达意传神 ,译文文体风格前后一致 ,就是达。“雅”(elegance)就是和原文的内容体裁相称。译文文字表述恰到好处。雅和…  相似文献   

17.
怎样理解“差异就是矛盾”,矛盾双方的共同点和矛盾转化是否同一性的内容?这些问题是有关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问题。1982年第6期《人文杂志》发表了陈世夫同志《形而上学还是辩证法——略论有关矛盾的几个问题》(以下简称《略论》)一文,对上述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读后很受启发。但他的观点我不大同意。这里略陈管见,以求教于陈世夫同志和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18.
文革以来,各地高等院校选编的《鲁迅杂文选》注释中,对《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中“遗泽”一词解释分歧很大,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样,就有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必要。在这些注释本中,都把“遗泽”的“泽”解释为“思泽”即“好东西”。但是,在进一步分析理解时,就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意见:一说指“女子大学”,一说指“爪牙”,一说指“女大学生”。我们认为分歧的根本原因还在于“遗泽”的“泽”字的解释上。“泽”应该解释为“袍泽”,即《诗经·秦风无夜》:“与子同泽”的“泽”,“袍泽”的意思是同事或部下。“遗泽”就是遗留下来的同事或部下,通俗  相似文献   

19.
注释编排方式略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注”“注解”“注释”,根据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本《现代汉语词典》,都是“用文字来解释字句”或“解释字句的文字”的意思。在国家新闻出版署于1999年1月12日印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简称CAJ-CD规范)之前,绝大多数期刊都不区分“注释”和“参考文献”,而采用“注释”的方式标注引文出处和解释、说明正文字句,其编排位置或采用随页脚注,或采用篇后尾注。自从CAJ-CD规范颁发之后,越来越多的期刊采用该规范,注释与参考文献分道扬镳,注释编排方式开始走向统一。但由于积习难改,有不…  相似文献   

20.
温碧光在1990年第1期《人才杂志》上撰文,对人们熟知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季氏》)这句孔子的名言提出新的解释。 他指出,学术理论界目前多将孔子的这句话视为其平均主义思想的反映。例如,最新推出的由朱日耀主编的《中国古代思想史》便根据孔子的这句话,认为他主张平均主义政策;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辞海》也把孔子这句话中的“均”字,解释为“平均”、“均匀”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