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老跨境民族的区分及其跨境特征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老挝的跨境民族的形成有两种情形:一是由于两国边境线划分之后才形成的,二是由于民族迁徙才形成的.中老跨境民族包括藏缅、苗瑶、孟高棉语族的民族,他们不只是从中国迁入老挝,也有从越南迁入的.尽管中老跨境民族有名称不对应的情况,但他们的联系是密切的.  相似文献   

2.
中越两国的跨境民族概述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中越两国的跨境民族 ,按中国确定的民族有 12个 ,还有 2个民族成分未定 ;按越南确定的民族有 2 6个。这种差异是因两国划分民族的标准和方法不同所致。这些民族可分为四类 :一是从中国迁入越南的民族 ;二是居住原地的土著民族 ;三是从越南迁到中国的民族 ;四是从中国转老挝进入越南的民族。重视跨境民族的工作 ,对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跨境民族,全世界约有260余万人,其中我国占2134014人,其余分布在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泰国的瑶族是从中国经越南、老挝、缅甸等国迁徒去的,至今约有32000余人,主要分布在泰国北部的清莱府、难府、碧瑶府、南邦府、甘烹碧府、素可泰府、清迈府和达府。中泰两国瑶族源流相同,习俗相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本民族共同的文化,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环境以及毗邻民族影响的不同,两国瑶族在文化上又各有特色。其异同程度如何?国内外一直未能有人作深入的探讨。应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的邀请,笔者于1989年春到泰国作学术交流与考察,在泰北瑶区生活、考察一日余,现就所是,对中泰瑶族文化作一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中越边境跨境民族文化旅游带的概况,深入分析和论证了对该文化旅游带进行合作开发的重要意义、可行性以及开发策略。认为在中越国际旅游合作区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应该拓宽中越两国旅游合作的视野,以跨境民族文化为切入点,对中越边境的跨境民族文化旅游带进行整合开发。  相似文献   

5.
与中国同源的跨国民族如哈萨克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等在中亚不仅有其主权国家存在,并已成为其国的主体民族.在中亚五国中,哈萨克斯坦的面积最大、经济实力最强,哈萨克族人口最多,且中国新疆与其边界线最长.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与哈萨克斯坦境内哈萨克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为契机,探究中哈两国哈萨克族积极互动型的"和平跨居"模式,促进中哈两国边境稳定,经济繁荣.  相似文献   

6.
文化共享理念为跨境民族教育在现代化语境和全球化趋势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实践路径。在"一带一路"倡议将跨境民族地区推向开放发展前沿的时代背景下,跨境民族教育要坚持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兼容并包的教育发展观,建设开放共享的公共文化平台,充分利用优质在地教育资源,构建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越南同属于多民族国家,两国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源远流长的历史交往,决定了两国民族居民间的密切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变迁,中越跨境民族之间存在着异同,本文从称谓对比、语言划分和地理位置三方面对中越跨境民族之间的联系进行简要分析,旨在总结中越同渊源民族以及民族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云南回族马帮的对外贸易马维良云南省与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四国毗邻,与邻国的陆地边界线长达4000多公里,其中中缅边界长1997公里,中老边界长710公里,中越边界长1300公里,边界线上山水相连,多无天然界线。云南与东南亚的夭然地缘整体,使得这一地...  相似文献   

9.
云南跨境民族的分布、来源及其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狭义跨境民族与广义跨境民族的区分原则提出了看法,考证并叙述这些跨境民族在云南境内外的分布及其来源.同时指出,国境两侧跨境民族的类别与人口较多,一些跨境民族虽有较大的聚居区,但各民族交错杂居与插花式分布的情形十分普遍,各跨境民族长期友好相处、相互关系较融洽,是云南境内外跨境民族在分布与来源方面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与西南周边毗邻的越南、缅甸和老挝等东盟三国跨境次区域经济合作紧密,在农产品贸易、农业技术合作、农业投资合作和农业产业合作等领域取得了较大成就,为跨境次区域农业一体化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跨境次区域凭借独特的地缘优势、经济互补性优势和“一带一路”建设历史机遇等有利条件为农业一体化合作提供重要动力,但同时也面临着互联互通基础设置不完善、农业市场体系不健全和农业政策不协调统一等障碍.因此,要推进西南跨境次区域农业一体化合作,需要从营造跨境次农业一体化合作环境、跨境次区域农业市场一体化合作、跨境次区域农业产业一体化合作和跨境次区域农业政策一体化等方面实现.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地域特征,撒拉语既有古突厥语的特点,同时又因与周边语言的联系而有自己新的发展。它的突厥语特点代表了几种历史层面,这种层面反映出与不同突厥语群的联系。由于复杂的共时特征和与历史记载的差距,对于撒拉语进行分类是很困难的。根据如下两方面的论述:1和乌古斯语的发生学关系;2和南西伯利亚语和克普恰克语长久的联系,本文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同意撒拉语与现代维吾尔语有发生学关系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从公元七世纪初以降,吐蕃先后兼并了分布于青藏高原的羊同、苏毗、吐谷浑等族,与这些民族发生了密切的政治和文化交流.本文引用敦煌、新疆发现的古藏文文献,结合汉文文献,深入地讨论了吐蕃治下的吐谷浑小王和吐谷浑臣僚、民众的情况,力图揭示出吐谷浑被吐蕃征服以及逐步融合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3.
14.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世界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背景及其理论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浪潮在世界各地迅速泛滥的背景错综复杂,包括民族怨仇、殖民统治及大国强权政治等历史根源;东、西方冷战终结和雅尔塔体制解体的国际大气候;某些国家政府民族政策的严重失误、西方世界有目的的推波助澜等内外缘由;以及世界现代化、全球一体化大潮所激发的各民族经济、文化权益之争等深层因素。民族自决权原则的真谛是遭受外国异族统治的殖民地附属国各民族的非殖民地化,它与国家主权原则、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紧密相联,不能不顾相应的历史条件,无限扩大民族自决权适用范围。倡导民族国家在民族结构上的纯粹性和单一性的“一国一族论”,以及主张每个民族都必须组成一个国家的“一族一国”论,在理论上是极端偏狭和荒谬的,在实践中也势必增强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非理性和破坏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建国后中央政府支持的边远地区经济项目的得与失出发,阐述了这些项目设计立项时应当考虑的各种因素及效益评估办法。  相似文献   

17.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8.
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法规 )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自治权。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而具有法律性质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要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但自治法规不能规定和约束上级国家机关。制定机关和批准机关对于自治法规都享有“半个立法权”的说法 ,实际上是把报请批准自治法规视同提请审议自治法规案 ,把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法规制定权等同为拟定权。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的规定 ,是一项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一大特点。在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和适用范围问题上的分歧 ,源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9.
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犹太民族以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并为人类贡献了大量杰出人才。犹太人杰的超常涌现与犹太民族视学习为敬神的宗教观念和崇学尚智的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 ,而以家庭、会堂、犹太中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 ,开放的民族心态 ,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 ,备受迫害的民族流散经历所激发的民族意识 ,本民族杰出人物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励作用 ,则共同形成了犹太人杰超常涌现的精神沃土  相似文献   

20.
人关前的满族正处在由一个生机勃勃的氏族社会末期向封建制度的转型时期,其文字、宗教、服饰、婚姻制度、社会组织形式都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满族上层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开明措施.使满族在大力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同时.又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从而成为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文化发展的良好范例,对于新时期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