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龚上华 《江汉论坛》2008,8(3):39-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论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为研究对象,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建构和运行的科学.深入系统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论研究对促进社会转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因此,弄清楚中国特色,这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特色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理论基础的中国特色,二是经济模式的中国特色,三是发展道路的中国特色,四是建设目标的中国特色.这四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旺盛的生命力的深厚根源.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命力"源溯和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本文通过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命力之源在于它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新境界.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意义重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是通过"国情的特色性"、"理论的特色性"、"实践的特色性"、"目标的特色性"和"历史地位的特色性"等五个方面体现出来的.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五个"特色性".  相似文献   

5.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大特色”的提出,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风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大特色”进行理论诠释,不仅有利于更加坚定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也是在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和实践呼唤.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传统特色"到"中国当代特色"的发展,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传统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当代特色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中国传统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当代特色社会主义.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必定还要产生新的"中国当代特色"具体理论形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同时也不断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外延.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概括.是一个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重要概括.这一重要新概括,进一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规律和重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实质和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产物.改革开放既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源泉和逻辑起点,又是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依据和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征和品质.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走什么样的的发展道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中国模式"正是诸多模式中的一种,反映了我国在发展中的探索历史,是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总结,其实质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9.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基本问题,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法宝.解放思想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先导;改革开放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和核心是发展.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高度.科学发展现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价值取向的转换,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中华性"之论从后现代的立场揭橥现代性的终结,进而以寻绎中国自身的现代性--"中华性"为指归,表现出一定的追求民族文化个性的合理性.但其指认现代性为西方话语霸权而否定其使用的正当性,进而割裂现代性与其所言的中国现代性的辩证关系,这就存在着无法规避的矛盾和困境.析分其矛盾和困境,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现代性,而且有益于文明间的对话与共融.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依然处在苏东剧变以来的低谷,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从国情的特色性、理论的特色性、实践的特色性、目标的特色性及意义的特色性五个方面作较为细致深入的剖析,以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特色”有更为清晰透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揭示了"左"倾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空想社会主义、民粹主义、封建社会主义、军事共产主义四大政治思想特征,并从认识论上阐述了它与客观相分裂的唯主观论、与真理相分裂的唯价值论、与经济相分裂的唯政治论、与统一相分裂的唯斗争论、严重脱离党和群众的个人崇拜论等特征.  相似文献   

14.
我们几乎总是用英国18世纪形成的概念、理论、范式来解释中国的历史和实践,而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总会不断地遇到矛盾;当我们遇到矛盾的时候,总是认为一定是我们自己的经验错了。我们很少会去怀疑理论本身,我们很少会想,用这些概念来分析中国可能会有什么错。我们有没有想过,中国这样一个社会是不是一定要用英国式的工业化这种方式来组织?是不是就有可能,问题不是出在经验、实践上,而是出在理论、概念上?我们今天有没有可能再次回到当年《实践论》提出的问题,或者就像歌德“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那句老话说的一样,不是实践本身错了,而是概念、理论有问题?更重要的是,也许不是错不错的问题,而是那个滋生理论的经验基础和我们的现实实践差得太远,而这个现实实践本身其实是完全可以产生出别的理论、别的概念、别的阐释框架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主智诗以维护诗歌艺术形式的自律为准则,在语言形式上具有先锋性,可以从语义的变异、比喻格的拓展及人称代词变化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现代主智诗的智性化语言表达特点.  相似文献   

16.
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体系,编写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经济学教材,必须对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进行分析和批判。本文对影响我国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甚大的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进行了分析批判,认为这是一个伪科学体系。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务之急,不是急于构造理论体系,而是脚踏实地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对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非科学的观点进行彻底的理论清算。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新的概念、范畴,一步一个脚印地构建中国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之后,才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经济学。  相似文献   

17.
陈蕾 《社会科学》2005,1(10):79-82
在中国特殊的文化语境下,通过对货币的哲学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现代货币经济条件下,中国社会中传统和现代、文化及价值观纠缠冲突,从而使处于该种生存环境下的一些中国人由于执着于金钱而导致行为失范、精神失调、价值失衡.为此,现代中国社会的货币人文关系有必要从寻获"自我"的独立性、体认主体的现实超越性、追求生存内容的和谐性三个方面进行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8.
金德万 《江汉论坛》2004,4(10):66-69
毛泽东在开创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提出了民族化的理论命题。以毛泽东延安文献为中心,本文阐述民族化命题的理论内涵、逻辑起点和演绎发展,以求发覆其构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范畴所具的历史意义和启示解决当代思想理论问题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环境、社会需要、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发生重大结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政策框架设计与社会福利制度建设议题应运而生,成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核心与主题,成为安定团结、社会管理的社会基础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前提,标志着中国社会政策时代的来临。与此同时,中国以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框架为主体的经济立法取得显著成绩,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的经济法律制度框架,为依法治国和法制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全球化处境、改革开放政策方针、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社会结构转型、社会需要结构战略升级、社会现代化建设与高风险社会形成,尤其是中共发展哲学与执政理念的革命性转变,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宏伟战略目标,标志着中国立法重点与立法模式由经济立法转变为社会立法,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政策框架形成与社会立法时代的来临,标志着依法治国方略与法制化建设进入关键时刻,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与社会现代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