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现代社会的价值导向,而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则是中国古代社会对义利关系的价值判断,两者之间存在着继承与发展关系。通过对儒家义利观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的义利观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全面正确理解儒家义利观有助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本分析法,着重分析了《论语》中的孔子义利观,并将其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问题相联系,发现孔子义利观在很多方面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提出了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3.
义利关系与社会财富分配直接相关,在社会生产关系转型时期总是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我国学术界多认为“孔孟主张义利对立,尚义排利”,这是对孔孟极大的误解。从孔孟的言论和行动看,他们“重义而不轻利”,“尚义而不排利”。儒家义利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经过了两次蜕变,这是孔孟义利观被误解的主要原因。为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的义利观,必须区分儒家义利观的精华和糟粕,批判地继承孔孟义利观中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4.
孔子、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其思想可反映出传统义利观的特点: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和轻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观是义利并举的,我们既要吸收传统思想的精华,又要放置于全球的语境中。  相似文献   

5.
传统儒家义利观考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义”在传统儒家思想中极为重要,位居“仁”之次,其解甚多。归结起来,不外乎三个方面:一为本体之“义”,二为义理之“义”,三为适宜之“义”。在中国思想史上,却忽略了其间的差别,并将“义”与“利”绝对地对立开来,从而导致对传统儒家义利观认识的偏颇。这其中既有文本本身的原因,亦有诠释过程中问题。因此,对其作进一步的考辨不仅是必要的,且具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孔子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中华民族心态有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对中华民族重道德修养、重理想情操及爱国主义的优良美德、知识分子人格的塑造、中国商业道德的培养、官吏廉洁有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与物质利益脱钩,压抑了人的个性,导致了因循守旧、不敢竞争的文化心理。重新审视它,取其精华,对促进祖国统一、协调人际关系、扭转社会风气、进行文明经商、协调两个文明建设等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道德的根本问题是义利观的问题。孔子认为"义"首先包含道义,其次应包含义务。孔子认为"义"是人行动的最高规范,是维持君、臣、民关系的法宝。孔子认为"利"虽然人人需求,但应当"利民惠民我不贪利"。在孔子的义利观中,"义"和"利"是对立的概念,他褒"义"贬"利",同时又认为"义"和"利"是辩证统一的。孔子的义利观在历史上留下了积极的影响。我们应当重温孔子的义利观及其影响,辩证地处理"义"和"利"的矛盾,行"义"以达其"利",争取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  相似文献   

8.
在对孔子义利思想既往的考察中,人们普遍认为孔子在义利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重义轻利。其实,孔子并非是只要义而否定利,而是以义为先、义利并举、以义制利。正确理解和客观阐释孔子的义利观,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应明确利是义的前提和基础,把人民之利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人们的求利行为,树立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义利观。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义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时代是个新旧秩序转换剧烈的时代。贫富分化导致当时社会经济与意识(道德)关系的错位。生逢其时的孔子力图从人们的内心修养下功夫,推动社会由盲动走向理性,由无序走上有序的礼乐轨道。其义利观正是这种思想的反映。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辩证关系,剖析孔子义利观在处理社会贫富关系上所体现出的现实功用性,来揭示孔子的义利之辨是时代的特定产物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义利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义利观的价值取向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义利观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形成、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特殊的,对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操守、民族情结、民族心理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中国传统义利观历经变迁,已形成了人们的一种精神自觉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渗透在中国人的血液里,具有深厚的民族情结和价值情怀.中国传统义利在不断发展、丰富、演变的过程中呈现了独特的价值特征.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它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化体系.此体系以仁为核心,这在天人观中有充分的体现.本文通过对孔子的天、人内涵的阐述,以及对天人关系的探讨,旨在说明孔子的天人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义利观是审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一个基本视角。由西周至清代,义利观经过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以义制利是传统义利观的主流思想。  相似文献   

13.
伦理规范与经济行为的关系不仅是当代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论题,也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研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伦理规范与经济行为的关系实为义利关系。关于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先秦各派均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但最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不外乎三种观点,即孔子义利观、墨子义利观、荀学义利观。但是,自西汉早年把儒家学说定为一尊,“罢黜百家”之后,荀学消沉,儒家思想遂取得了正统地位,孔子义利观一直成为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支配观点,影响中国社会达两千年之久。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需家教育传统的创始人,其奠基作用主要有六个方面:“教育是立国之本”的开创者;首先提出培养“学以致其道”的君子的教育目的论;首先提出尤重德育兼顾智育、体育、美育的教育内容;创建完整的伦理道德教育体系;创建完整的教学进体系;首创私学,教授生徒。  相似文献   

15.
道德伦理与经济利益的关系是经济伦理的核心。有人认为中国传统的“义利观”一直推崇“贵义贱利”;然而,梳理先秦诸子“义利观”可以看出先秦各家并非都主张“重义轻利”、“贵义贱利”,即使儒家也要具体分析,还要看到其时代演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五千年文明中,义利观是其核心的价值观,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石。传统义利观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其精华部分体现了人类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是超越时空的文化瑰宝。在当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中,传统义利观不应受到全盘否定。现代文明应借鉴、吸收传统义利观,注以现代意识,使之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通过考察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三个有利于”标准以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的思想,提出了邓小平义利现的新命题,指出这是古老的义利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是我党治国方略和主体道德实践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的义利观是义利两有,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以义制利,重义轻利。西汉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后儒们愈来愈把义和利、公利和私利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20.
西方文化由于某些方面的优势长期引领各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近20年来,西方固有的思维模式受到了挑战,而中国的儒学和太极思维对于解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弘扬商业伦理、全面贯彻以人为本、解决管理中的两难问题、应对国际竞争具有特殊的解释力和指导力,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再现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