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2004年7月23日,前<文星>月刊老板萧孟能在上海去世.李敖于第一时间在香港凤凰卫视做出反应:"他是我的老朋友,我们当年一起在‘文星’拼,一起在‘文星’奋斗,直到<文星>杂志被蒋介石下令关闭,直到‘文星书店’也被蒋介石下令关闭……我觉得中国人民应该知道这一段言论自由被打压的事,我愿意跟大家现身说法谈一谈."大半年之后,大陆学者范泓以严谨公正的态度推出还历史事实以本真面目的纪实专著<与李敖打官司>(范泓:<与李敖打官司>,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以一系列的铁证告诉人们:萧孟能的"退出江湖",并不是根源于国民党政府的"打压",而是由于李敖的背信侵占和赶尽杀绝,同时也归因于萧孟能本人"不按牌理出牌"的咎由自取. 相似文献
4.
5.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行为中包含的序变观 ,来自几千年来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 ,以及生产和生活实践的经验积累 ,并由此产生的带有浓厚悟性和辩证特点的思维方式。这种序变观注重“序”在文化行为结构中的主导地位 ,注重“序”和“变”的辩证关系 ,视“序”为行为的规则 ,并将“变”看作达至最佳行为效果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 ,它尽力去探索和试图证明“变”的功能和效果 ,使中国文化充满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6.
希腊化所带来的最伟大影响———特别是罗马和希腊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交流。口语、书面语、雕刻、马赛克、建筑,几乎全部希腊人和罗马人分享这一切。当罗马人在这些领域以很快的速度吸收这些文化的时候,他们也在极力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当罗马人在探索自身的艺术时,也注意把这两者相区分。 相似文献
7.
8.
徐渭以其倡求抒写真我、本色而被视为晚明文学思潮的先驱,袁宏道对徐渭的推尊强化了二人同道的印象。但徐渭的文艺观及学术思想尚有孜求中道的一面,“真我说”与李贽的“童心说”、公安派的“性灵说”有本质的区别,徐渭所论之“我”不是一己之“我”,而是“周天地所”的“大我”。与李贽、汤显祖、公安派论文时扬情抑理不同,徐渭论文主张情与理的统一。徐渭为文有“法严”的一面而有别于“不拘格套”的公安派。《论中》七篇是徐渭孜求中道的文艺观的学理基础,对“师类”“自然”与“警惕”的态度体现了其为学孜求中道的取向。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界定周海春近年来,学界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概念不统一和思维方式陈旧就是其中之一。笔者认为,现今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还没有改变近代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从近代这个时代出发,把中国古代文化称为传统文...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热”的文化冷思何中生近几年在中国社会出现的“毛泽东热”,是一种颇引人注目也很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值得我们冷静地思考。这一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毛泽东作为一位深刻影响并改变了现代中国历史命运、历史走向和历史进程的伟... 相似文献
11.
对文化学有兴趣的朋友也许正在积累卡片,企图考察一下“文化”这个概念的界说。实际情况是还没有一个明确而又统一的界说。“文化热”却如浪潮汹涌而来,冲击着各个学科以至于日常生活的领域。但这并不是什么悖乎逻辑的现象。因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传统和传统的德育文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文化传统和传统的德育文化杨启亮如何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特征?它与中国的传统德育文化有哪些相关机制?说中国文化有"以德育代宗教的优良传统"。①,实际上已经提出了这个研究课题。当人们认识到各国各民族文化的相互理解是人类共处的重要前提的时候,就认为考...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化”概念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传统“文化”概念 迄今为止,从内容上看,除一般都认为文化是属于某一特定群体且是非生物遗传的之外,几乎所有的文化概念都包括这样几种或其中几种内容:后天获得的经验、知识或信仰、行为习惯等;行为或其模式(包括生活方式、适应方式以及法律、制度等);观念、价值、意义或其体系;物质的或精神的人造物。我们不妨列举一些有代表意义的文化概念: 所谓文化或文明,在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上说,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及其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性的复合的总体。(泰勒, 1871年) 文化是历史上所创… 相似文献
14.
王粲,向来以“七子之冠冕”见称于后世。后人所赞赏者,主要是其《七哀诗》、《登楼赋》等诗赋作品,至于其议证论理、应制典策之类的实用文章,却鲜有论者。这固然与王莱“文不如诗”有关,①但恐怕与魏晋以后“重文轻笔”的文章观念也不无关系。事实上,在王荣集中,关涉世事时政的应用文所占份量很大,与“建安七子”其他六人相比,仅逊于孔融。鉴于以下几点原因,笔者以为应对王集这类文章给予足够的重视:第一,刘辩说:“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能兼善,辞少暇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②这就告诉我们,王浆“文能兼善”,只… 相似文献
15.
科学理性精神:朱熹理学的另一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潜藏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的科学精神,由于近代科技的落后和儒学中伦理之学的显性而被严重忽视。事实上,科学理性精神和道德实践精神一样,是朱熹理学之树结出的另一丰硕果实。“物物上穷其致理”与“主宾之辨”,表明朱熹肯定科学的价值观和客观理性主义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和”文化,其核心思想主要表现在“天人合一”和“人际和谐”两方面。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如何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充分吸收和运用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宝贵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礼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功能。本文对礼文化的核心范畴和观念进行了高度概括,将礼文化的终极取向和最高境界归结为“和”的精神,力图从现实文化需要出发,把传统文化研究与现实需求结合起来,并对如何发扬礼文化“和”的精神提出了自己的具体看法。 相似文献
18.
"和"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传统的"和"文化可以启发我们提出外交理念上的"促和观"。中国外交"促和观"包括经济、文化、安全、外交等方面的要素,具有独特性、包容性、时代性、价值取向与实践的一致性等特征。中国外交"促和观"的实践指向,体现为构建和谐世界理念、促进全球治理以及实现伟大"中国梦"。 相似文献
19.
似乎可以说,以1985年11月在湖南湘潭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老子学术思想讨论会的前后为标志,学术界对道家的研究逐渐“热”了起来,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长期存在的“德热道冷”现象为之一变.一批具有新意的论文和专著相继问世,且不乏精品.而这些新成果又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一个几乎可以不争的历史事实: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发是多源的,存在是多元的,发展是多维的.在历史长河滚滚波涛的碰撞中,儒、法、道三家之间.相反相成而又相辅相成,相依相黜而又互补互融.懦、法两家,先因苟况之兼主礼刑而开始合流,后因董仲舒等之“杂霸、王用… 相似文献
20.
自1985年在湖南湘潭召开第一次全国老子学术思想讨论会以来,学术界对道家的研究逐渐"热"了起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的"儒热道冷"现象为之一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