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网络虚拟群体同大学生生活社区、大学生公寓等一样已成为新型大学生组织的一个重要形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教育和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未来,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必须和必然。要做好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开发性能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系统,建立精简高效的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深入开展有广泛影响的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2.
网络如今已嵌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对大学生虚拟群体产生了一定影响。网络既为大学生虚拟群体平等、自由、个性化等价值观念的自发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场所,又激发了大学生自主行动能力,促进了大学生虚拟群体的自我发展。同时,由于网络信息来源的复杂性和对平等、自由、个人主义等价值观的过分强调,致使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思想教育者权威被瓦解、虚拟群体非规范性行为不断滋生和蔓延。因此在网络时代如何做好大学生虚拟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成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网络应用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的特征以及网络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健康、学习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指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提出高校应从占领网络思想教育主阵地;推动“两课”教育进网络;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和校园网站特色建设五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从而进一步开拓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技术在大学生中的广泛普及和应用,调整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和改变工作方式方法是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和任务。当前,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思想重视程度不够、教育队伍素质不高、教育内容与形式缺乏吸引力、大学生信息素养欠缺、网络活动监管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可以通过创新网络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教学互动过程、发挥网上第二课堂作用、创新网上心理咨询与疏导形式以及建立教育激励机制等措施,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5.
以网络为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对高等学校提出的要求。本文结合大学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就如何利用互联网以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落到实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网络媒体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发展的互连网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型媒体,越来越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本文首先对网络传播信息的特征进行分析,并说明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思维方式等发生的广泛和深刻的影响,而后提出了努力构建网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是网民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群体.网络对青年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既是迫切的,又是可行的.我们必须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为大学生在网络条件下健康成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8.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的高速发展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许多的机遇与挑战,在网络环境下要想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上工作能力;通过建设“红色网站”、采用BBS或Em ail与学生进行沟通、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和将传统教育方式与网络相结合等方法,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9.
要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全面了解教育的对象,而要准确地把握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大学生,就必须了解该群体在网络环境中的思想和行为特点,深入研究和解析大学生网民群体的概念与特征。大学生网民群体是指一群具有相同兴趣、爱好、情感或其它任何特定目的的大学生网民通过网络持续地参与、交流、互动及经营,以共享知识、信息、价值而形成的一个"数字人"的集合体。大学生网民群体不仅具有一般网民群体的特征,还因其成员自身特有的身心特点而具有自我实现的渴求性、数字化的浸淫性、生存发展的依赖性、网络风尚的引领性、群体困惑的倍增性和社会角色的预演性。  相似文献   

10.
迎接网络文化的冲击建设网上思想教育阵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出现了新情况、新特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切实加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络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生成是网络文化发展规律、网络环境下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三位一体的过程。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现实与虚拟的共生、人与网络的互动共同推动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从知、情、意、信、行矛盾转化的角度看,网络环境下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表现为认知的“选择性扩张”、情感的“蝴蝶效应”、意志的“从众流瀑”、信念的“涨落突变”和行为的“群体极化”。科学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网络传播与网民接受相结合、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世纪 ,是网络普及化的世纪 ,是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并存的世纪。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 ,全方位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大学生是一个活跃的群体 ,在一定的意义上 ,也是一个前卫的群体 ,他们是最早接触网络和“触网率”最高的群体之一。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 ,但网络的便捷、双向、复制、剪接和粘贴等功能又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发挥网络的优势 ,钳制网络的不足 ,是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校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存在许多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我国网络事业的健康发展。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不仅大有必要,而且势在必行。互联网已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针对新时期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务必大力加强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大学生网民日益增加,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在他们的成长成才中占据越来越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在总结河海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就如何加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5.
网络认同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重要心理机制,也是大学生人格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技术性、主体交互性、合作性、冲突性、系统性是网络认同的鲜明特征.网络技术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使大学生群体出现网络身份认同错位现象,话语认同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共在化限制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网络化时代,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站在当前时代和科学发展的前沿,融入鲜明的价值判断来思考和解决大学生网络认同问题.以彰显改革创新精神的"三因"理念为指导,为新时代下加强和改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方法、方位和方向的遵循.  相似文献   

16.
日常生活中政治的回归为大学生群体政治态度的生成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大学生群体政治活动方式及议题设置在日常生活中发生转向,集体记忆、虚拟网络等多种要素诱引、消解和塑造着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态度,并将政治态度的生成与话语权争夺进行有机统一,通过两者之间的双向互动进而探求变动中大学生群体政治态度的静态化呈现景观。  相似文献   

17.
构建高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开辟了新的视野,但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等产生重大影响.由于高校通过网络进行思想教育还相对滞后,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问题,因此,构建高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是网络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发展观念的重要体现.只有通过构建高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测、引导、互动、约束、保障和监督的长效机制,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保证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念和重要工作方法。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思想、行为现状,阐述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社区的产生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虚拟的生存模式和思维方式,同时也给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新型的网络产品,它一出现就深深地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章研究了网络社区的正负影响,提出了网络社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信息网络的多元、匿名、平等、创新、虚拟性特征,对大学生的思想存在着危险影响的一面:易受诱惑,不负责任的标新立异、既能攻击现实,又能逃避现实;这些特征也同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的控制力、工作过程的可控性,传统方式方法均受到危险挑战的可能性。消解危险的可能,应从主题网站、思想反馈系统、网上专题论坛、网上心理咨询、与大众传媒的整合互补等五大方面主动出击,占领网络思想政治阵地,并从网络监控与网络道德自律二大方面构筑网络管理安全体系,把握观念先行,服务主体,融入教育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