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雪域天籁──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及其情歌评述郭弘六世达赖洛桑仁青·仓央嘉措(1683—1706?)是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西藏佛教格鲁派(即黄教)的首领,也是一位享有盛誉的著名诗人。他短暂的一生,坎坷而富有传奇色彩,留下了许多历史之谜;他的情歌,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2.
1932年,达赖、班禅系统之间围绕国民政府欲支持九世班禅返藏问题爆发了一场尖锐的攻讦。面对达赖、班禅系统的相互攻讦,国民政府在依照历史定制明确达赖、班禅政教地位的基础上,依据双方的"事实表现",一方面对支持班禅返藏采取了坚定的立场,另一方面也试图通过解释,以消除达赖系统的疑虑。由于噶厦在康藏、青藏战争中双双失利,加之国民政府采取了较为恰当的政策,达赖、班禅系统此次激烈的攻讦最终得以停息。  相似文献   

3.
思想奔放、才华横溢的著名古典诗人仓洋嘉错是西藏历世达赖中一位很特殊的人物。他的七十四首情歌,反映了他厌恶佛法、不守清规、敢于冲破佛教网罗的的反抗性格以及对人间自由爱情的大胆追求,从侧面揭露了西藏封建农奴社会的黑暗,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也唱出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具有一定的人民性。他的诗作在藏族诗歌中独具一格,富有艺术魅力,所以二百七十五年来一直在藏族人民中广泛流传,脍灸人口,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西藏文学史上享有盛誉,并已成为我们伟大祖国各民族文化宝  相似文献   

4.
《福建社科情报》2009,(5):15-20
一、马政府同意达赖访台 在两岸关系逐渐回暖之际,今年8月的一场莫拉克台风一举搅乱了整个大局。在马英九政府为救灾忙得焦头烂额之际,民进党趁机发难,以为灾民祈福为由邀请达赖访台。而马政府同意让达赖访台,更进而冲击两岸关系底线。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清代西藏摄政官职的由来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论述。第巴、噶伦、摄政官职是清代西藏历史发展不同阶段出现的产物。摄政的本质属性是代表达赖掌地方政教大权,1757年七世达赖圆寂始设摄政。若将第巴、噶伦看做是代替达赖掌地方政教大权摄政,则将黄教政教合一体制提前到始于五世达赖时期。事实上,清初,清朝实行的是政教分离制度。  相似文献   

6.
蒙古汗王固始汗统治西藏,并建立第巴政府,以五世达赖喇章职员为政府长官,时地方政权是蒙藏统治者通过第巴政府联合掌政。达赖圆寂后,蒙藏争权第巴被杀,清朝委任世俗领主总揽政权,逐与僧侣集团矛盾。清朝授七世达赖掌政,以驻藏大臣和达赖为最高首领,由达赖喇章和噶厦组成政教合一制地方政府行政体制,清朝通过该体制施以中央集权促进西藏封建农奴制封建化。  相似文献   

7.
重庆土家人的传统情爱活动是“以歌为媒”的。土家儿女因春情初绽而吟唱的情歌,是重庆土家族情歌中的重要一类。这类情歌主要包括探情歌、定情歌、初恋歌等几种,表达着“春情初绽”时复杂而微妙的情绪,是初绽春情的美妙诗化。其情感抒发无论直率而大胆,或是含蓄而婉曲,都情真意切,生动有趣而余味不尽。其用语朴素而优美,节奏自然流畅,韵律和谐婉转,所建构的意象,犹如一张张美丽的画卷,充满了散发着泥土芬芳的乡土风味。  相似文献   

8.
达赖、班禅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两大活佛转世系统。随着格鲁派发展的需要,二者形成了互为师徒的关系,后来又产生破裂,直至中断。考察研究这一关系,有助于了解历史的真实,又可澄清某些是非。一、达赖、班排活佛转世系统的确立及其名号的由来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有八大著名弟子。第二人为克珠杰(即一世班禅),最末一人为根敦朱巴(即一世达赖)。自这二人始,形成了达赖、班禅两大转世系统。(一)达赖系统1447年,根敦朱巴在今日喀则建扎什伦布寺,寺成即任该寺池巴,直到1474年圆寂。1478年,扎寺铁桑林扎仓堪布和根敦朱巴亲…  相似文献   

9.
达赖是西藏喇嘛教格鲁派即黄教教派的一大首领。达赖的全称是“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圣识一切”是汉语,指佛学知识博大精深,无所不知;“瓦齐尔达喇”为梵文,原意为金刚菩萨,有坚强、不灭的意思,“达赖”是蒙语,意为“大海”或海洋般的”;“喇嘛”是藏语,意为“上师”,与汉语“和尚”,“僧人”的意义相同。整个称号的大意是:无所不知的坚强而广深如海之上师。  相似文献   

10.
沈有珠 《船山学刊》2008,(2):162-165
考察《诗经》情歌与苗族情歌,我们惊讶地发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有着相似的婚恋习俗,情歌与宗教、祭祀活动相结合,大胆开放的情爱文化,女性意识强烈等等,这也是民俗文化的传承性在民闻情歌中的表现。古老的情爱文化艺术焕发出强烈的现代魅力。引导着人们的文化回归情结和审美回归情绪。  相似文献   

11.
《长恨歌》、《梧桐雨》和《长生殿》三部文学作品遵循了两大规律,即爱情与责任双线并行的文脉规律、爱情与责任双线汇聚生成结局规律。两者对立时悲剧发生,和解时成功团圆。而且这两个规律也通适于多数古代爱情作品。规律存在的根本原因是自由爱情的享有者与责任自觉的担负者必须是同一主体。两大规律的发现,既昭示了古代自由爱情通向现代爱情的必由之路,也使我们对当下文学研究以及创作中把爱情或责任,尤其是前者绝对化的趋势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2.
高翠元 《兰州学刊》2005,(6):270-272
唐代情爱传奇是唐代文士根据他们的情爱体验而创作出来的作品,在这些传奇中男性操纵着话语权利,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男权主义价值标准和审美趣味来叙事,故这些情爱传奇中深刻体现了男权语境中的文士的隐秘心曲.一方面,它折射出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文士在本能欲求驱动下的色欲心理,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文士对人的灵性和至情的强烈追求.  相似文献   

13.
孙雪霄 《齐鲁学刊》2013,(1):128-131
辛弃疾是宋代成就最高的词人,其词作不仅抒写了雄浑壮阔的内容,而且具有词这一文体幽深精微的美质。文人和英雄的双重身份,使辛弃疾的情感格外深沉复杂,发而为词,就使其词作盘郁顿挫,具有特别动人的力量;与此相应,在意象上"摧刚为柔"和大小意象的对比,在结构上"以文为词"、"引气入词",在用典上丰赡贴切等艺术特点,也使其词作具有一种独特的曲折含蕴美。  相似文献   

14.
查清华 《学术月刊》2012,(4):108-114
僧诗和诗僧肇自江南,盛于江南,成为江南文化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江南僧诗多以意趣取胜,清幽高逸,自在自然,迷心顿悟,万法皆空,常显出凛然的气骨,豁然的心胸,超然的精神,亦常有一种明丽,一种愉悦,一种活泼;其表达方式,借助江南山水风物,寓人心于物象,寄无相于现相,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使人能触摸虚空,目击道存。江南僧诗亦常抒世俗情怀,对爱情的咏叹多用乐府体,这是江南民歌的历史传统,也是出家僧人的抒写策略;而抒发强烈的怀母情感,主要与江南区域地藏王菩萨崇拜有关;僧诗抒写友情,尤其对生离死别的理解,则见出江南僧人的文化性格。总体看,博学重教的区域传统造就江南诗僧的文化素养,审美主义的人文习尚引领僧侣的诗歌爱好,钟灵毓秀的山水自然提供艺术体验的最佳对象,活泼自在的生活情调使僧人的社会交往呈开放性特征,社会经济的发展加深了江南佛教的世俗化程度:正是江南区域的文化个性和现实生态,铸就了江南僧诗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5.
自贡有千年盐都之称,其采盐、制盐历史悠久,自贡也因盐而享誉海内外,自贡因盐设市、因盐立市、因盐兴市,自贡盐工们在自贡这块土地上生产劳作过程中而产生的“盐工号子”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明显的地域文化特点,它不同于我国其他地方的劳动号子,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点,且号子的音乐结构类型多样。根据分工的不同,“盐工号子”具体的分类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内容幽默朴实,语言诙谐风趣,旋律健康清新,是发自劳动者内心的歌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研究自贡“盐工号子”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对了解千年盐都的文化历史、民俗民风,唤醒自贡人民的历史自豪感,传承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和地域音乐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歌如按流行区域来划分,可分为乡土民歌(乡村)与时调小曲(城镇)两大类,二者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渊源关系。但如要从乡土民歌中划分出时调小曲,做出畛域分明的区分界定,又颇为困难。从明清之际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凤阳歌》(乡土民歌)演变为《凤阳花鼓曲》(时调小曲),最后形成《花鼓戏》(戏曲)的生成过程,可以窥见明清之际时调小曲产生的渊源及其发展情形。  相似文献   

17.
“盐工号子”作为川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歌体裁,有着自已鲜明的艺术特色与历史价值。它是川南盐业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遗产,是长期共同劳动中的集体精神造物,具体体现了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阶级情感和艺术情趣。其存在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作为人类文化史上的一种“艺术形态”,除却它表面的“审美价值”之外,在社会过程中,确实曾作为人类劳动的“生产工具”,直接参与过人类的生产活动,参与过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创造。对川南特定盐业环境下的“号子”进行社会功能与价值透析,揭示其本体既具有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的功能与价值,同时又作为劳动阶级的精神产品之二重性为旨归;其艺术功能及价值分析,为参透浮于“盐工音乐”表层的艺术审美功用及文化遗存价值作引导。  相似文献   

18.
刘加夫 《兰州学刊》2007,(12):114-116
南朝文人的乐府诗创作受到汉乐府民歌、魏晋文人乐府诗和南朝乐府民歌的深刻影响.南朝文人乐府诗中相当一部分作品吸取汉赋铺排夸饰的艺术特长,形成了繁富华艳的语言风格,这类作品从诗史的传统看来,主要体现了魏晋文人乐府诗和汉乐府民歌的影响.南朝文人乐府诗中还有一些作品受到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其语言风格表现出浅近自然、婉转流畅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付红妹  张虹  霍素君 《河北学刊》2007,27(4):143-145
艺术品是艺术家心灵世界的外化,宋词亦不例外。宋代士人是宋词的创作主体和审美主体,他们的心理结构直接影响到宋词审美风貌的形成。在滋生于宋代特定的社会文化土壤的隐逸精神的影响下,宋词形成了清旷、疏放、空淡的一脉审美风貌。宋代士人既积极入世又保持精神自由、追求诗意生存的人生态度对当前的中国文坛乃至中国社会都是一种启示。  相似文献   

20.
龙姝帆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1):93-94,97
本文以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为研究对象,试从题材、体裁两方面对其歌诗特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