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劳动就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极其重大的问题。解放后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放松了对人口增长的控制,并且在“大跃进”,“文化革命”等几次经济大曲折中造成了劳动力与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调,酿成了从78年到82年的严重的待业问题。经过三中全会以来的努力,待业问题有所缓和,但几次曲折的经验表明:当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发生严重失调的时候,要么必然会出现大量的待业现象,要么由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超量结合严重影响劳动就业效益,或二者同时并存,最终陷入扩大就业与经济发展的不良循环之中。本文希望通过对投资就业弹性的探讨,提出若干实现扩火就业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
谈劳动就业     
当前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有一个突出而又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就是如何统筹安排好劳动就业的问题。认真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巩固、发展安定团结的需要;也是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一劳动力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我国劳动资源十分丰富,在一定条件下是好事。但是目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丰富的劳动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社会上不仅有大量的待业人员,而且企、事业单位现有职工,总的说来,也有多余;农村人民公社的劳动力,不少地方也显得“过剩”。总之,不论城市还是农村,都存在着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这就给我们安排劳动力带来了严重的困难。一九七九年,我们千方百计地安排了七百多万待  相似文献   

3.
在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过程中,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企事业单位人员的“在职超员”及城镇青年的“待业”问题,日趋显化和严重,对此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回答,是深化劳动制度与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需要。  相似文献   

4.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些年来主要流向城镇和乡镇企业,这仍是今后应坚持的重要途径。但经过十来年已转移到一定规模和水平后,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与城镇劳动力总量过剩的矛盾。1990年末,全省城镇劳动力达509.9万人,其中待业人员11.2万人。城镇隐性失业又严重,企业富余职工约30万人。在大中城市和陕北陕南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县,问题尤为突出。如绥德县有3万多非农人口,1990年待业人员高达2633人,占全县非农人口的9%。据省劳动部门预测,1990年至2000年,全省城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尤其是城镇待业人口的就业问题,面临严峻形势。据统计,在经济较发达的江苏、广东两省,城镇待业人数在1989年已分别达到62万人与64万人,而全国城镇未能就业的人员已超过500万。如果加上已转向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则待业人数为1050万。1990年需要安置就业的总量则达到1100万人。城镇平均待业率为4%左右。而且今后几年仍有上升之趋势。同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安排亦面临困境。 劳动就业问题并非单纯的人员安置,因为扩大就业涉及的范围很广,它与经济发展、劳动力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劳动就业接触的部门很多,它不仅是劳动部门的任务,而且还涉及到财政、税务、银行、工商、物资、商业、城  相似文献   

6.
当前,解决待业人员就业,出路何在,本文就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安置待业人员就业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 过去,解决就业主要靠扩大基本建设规模,上新项目,建新工厂;今后,根据国力,不可能上很多新的基本建设项目,这给就业增加了困难。但是,社会上家家户户都十分关心这个问题,许多家长不安心,青年们也很苦恼,有的甚至走上了邪路。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那么解决待业人员就业的出路在那里呢?我认为必须改变劳动力结构,加快发展各种服务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企业将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流向社会,如处理不当,就会形成社会不安定因素。因此,做好待业职工再就业就成了突出的、不可忽视的大事。它既是我们劳动部门的本职工作,也是全社会的事情。待业保险工作的中心任务,一是待业保险基金的筹集与管理,这只是基础。二是帮助待业职工再就业,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可以说,待业职工的再就业率的高低是衡量待业保险工作搞得好不好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我们要服务于待业职工,千方百计,想尽办法,努力创造条件,使他们再就业。  相似文献   

8.
劳动就业已经成了城市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几乎所有城镇都有一批待业劳动力。去年,各级党政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安排了七百多万人就业,今后仍有大量城镇人口需要安排。这既是我们国民经济调整中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也是我们向四个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我国劳动力价格体系高度扭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力价格体系问题非常突出。这些问题不仅体现在劳动力价格水平整体比较低的方面,更凸显于劳动力价格体系的高度扭曲方面。本文具体分析了劳动力价格体系中的城乡分裂、行业分割以及体制内外分化等三方面主要问题.透视我国劳动力价格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当前,兰州市不但有数万的闲散社会劳动力需要安置就业,而且由于压缩基本建设和少数企业关、停、并、转,出现了一些潜在的过剩劳动力,使劳动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建立合理的劳动结构,妥善解决社会待业人员的劳动就业问题,使劳动结构和当前经济发展的状况相适应,这对于生产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加和安定团结局面的形成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现代农业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劳动力来源,同时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文章在对南阳市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劳动力本身、制度和土地等方面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并深刻论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现代农业建设之间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从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政府引导、消除制度障碍、深化农村改革和优化外部环境等方面给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现代农业建设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我国劳动就业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继续存在的情况下,又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劳动力流动明显加快;二是结构性待业更加突出;三是隐性失业逐步显性化。劳动就业面临的这种新形势,要求我们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从指导思想、运行机制到方式方法上进行更新。坚持以市场机制为主的对劳动力资源进行调节和配置,改变过去那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下主要靠行政指令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旧模式,以实现充分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战略目标。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进一步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和相关体制的改革,加快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起“国家宏观调控,城乡协调发展,企业自主用人,个人自由择业,市场调节供求,社会提供服务“新的劳动就业格局”。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下政府化解就业问题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危机形势下,政府应在化解就业问题过程中发挥主导性作用.我国面临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金融危机催化了我国就业问题的凸显.政府应在稳定现有就业人员、解决失业待业人员、减少新增就业人员以及相关配套政策调整等方面采取措施化解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就业制度、用工制度的改革,城镇待业职工作为一个新的待业群体,已经出现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从现实情况看,我国企业职工由在业转为待业的主要来源是:合同工在终止、解除合同后转入待业,固定工在优化组合中产生的溢余,试行企业破产中出现的人员裁减,企业行使开除、除名和违纪辞退权向社会释放人员。为了保障企业职工在待业期间的基本生活需要,国务院于1986年7月发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以法规的形式在我国首次提出  相似文献   

15.
劳动就业是当前国民经济调整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整个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带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课题。这个问题处理的恰当与否,不仅直接关系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且对巩固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至关密切。近几年我国的劳动就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77—1980年四年中全国安排2,867万城镇待业人员走上了工作岗位,平均每年717万人。党和政府确确实实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并不意味着我国劳动就业问题的彻底解决。瞻望未来,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高、年龄构成轻,每年都陆续有大量劳动适龄青年需要安排;广大农村随着各种形式的联产计酬责任制的推行,剩余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与日俱增,给社会带来的压力远比城镇的待业青年数量要大  相似文献   

16.
几年来,全自治区安置城镇待业人员,取得了很大成绩。1979年安置了16万人,1980年又安置了近12万人。但是,必须看到,我区劳动就业问题仍然是严重的。首先,在目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都有大批城镇劳动适龄人口需要就业。据了解,1981年全区需要安置的待业人员有20万人,而且以后每年都将有七、八万新成长的城镇劳动适龄人口需要就业。此外,我区目前在全民所有制单位中,还有22万计划外用工,其中有12万是来自农村的,这部分人如何安置也是一个问题。其次,由于“文化大革命”以来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增加过快,经过企业调整后,全区将游离出20万左右的多余劳动力。这些都需要进行调整安置,这就大大增加了就业问题的压力。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现阶段,劳动力是否具有商品属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本文对此进行探讨.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是同社会主义制度不相容的.在我国的改革过程中一直不敢正视劳动力市场问题,以劳务市场和人才市场等名称来代替.对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市场存在讳疾忌医,致使作为我国资源配置最主要方面的劳动力资源,难以顺利进入市场调节的轨道.上述情况的产生,究其原因,从总的方面来说是过去我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把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是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东西.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理论的逐步确立,现在这种思想束缚应该被解除了.按理说,我们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承认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就应该承认作为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但情况并非如此,相当一部分人仍然否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的商品属性.其重要原因在于没有弄清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把马克思论述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做了片面的绝对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六十年代初期,我国经济学界讨论过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所有制问题。①现在,这个问题又提了出来。这两次讨论都与国民经济大调整有关,并非偶然。调整国民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调整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又不能不在许多方面涉及社会主义的劳动力个人所有制问题。五十年代后期在我国刮了一场“共产风”,不但共了生产资料“产”,而且也共了劳动力“产”。“共产风”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明晰市场经济秩序本质和劳动力市场秩序概念的基础上 ,归纳分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运行中存在的三大方面的秩序问题 ,一是劳动力市场存在功能缺陷 ,如劳动力市场总量供求失衡 ,工资价格信号机制不灵敏 ,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等 ;二是劳动力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 ,包括用人单位对劳动合同以及合同条款的规避 ,劳动力流动不规范等 ;三是劳动力市场存在法治的盲区 ,如存在非法劳动力市场和非法雇佣等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增长乡-城迁移与就业压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上半叶,我国人口持续增长、劳动力相对过剩、乡城迁移所造成的就业压力将是经济发展的特大难题之一.我国人口增长率虽平缓下降,但人口压力仍将持续增长,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也将增长,需从第一产业转移出去的在业人口数量庞大,形成巨大的乡-城迁移流.民工潮也将继续冲击城镇.这些都使城镇继续承受巨大的隐性或显性的就业压力.大量职工下岗待业,再就业难度很大.寻求有效的途径,解决好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将关系到社会安定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