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典型问题是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中的重大课题.恩格斯说:“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给现实主义所下的这一经典定义,是对现实主义文艺的全部经验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我们从这一定义中不仅可以看出典型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而且可以看出典型问题的核心就是如何“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红楼梦》之所以是古典小说的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就在于《红楼梦》极其成功地、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本文主要就曹雪芹在典型创造上的卓越才能、可贵经验和重大贡献提出我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说:“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里,恩格斯不仅要求人物形象是典型的,而且还要求“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是典型的。这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不仅要塑造典型性很高的人物形象,而且还要创造环绕这些典型人物的典型环境。如果没有典型环境,那么典型人物就无法存在与生活。由此可知,环境描写,即创造典型的环境,在文艺创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塑造典型人物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因此,本文专就小说创作中的环境描写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以就教于广大的小说作家和广大的读者。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中刘姥姥在贾府款待她的酒宴上所作的一番滑稽表演,引发了众多主子各具情态的狂欢滥笑。其中亦有未笑之人。看似对立的狂笑与未笑均能恰到好处地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曹雪芹藉此创设的典型环境刻划典型人物的艺术实践同恩格斯提出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文学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的现实主义文艺观提出“倾向”、“典型环境”、“现实主义”三个概念,要求人们“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但并非要求人们去昭示某种社会历史发展趋势,而是强调通过对社会各阶层生活状况、社会现实关系的全面性、整体性的反映,显现出社会生活自身具有的某种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并不确定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论题之一,恩格斯在回复玛.哈克奈斯的信中评论《城市姑娘》时曾说":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余华对小说《活着》中的福贵的人物塑造并没有这些鲜明的"原型"特征,这种"反典型"的做法对于文学创作、文学接受以及文学史来说都具有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几十年来,几乎所有的文学理论教科书、文学史教材、各种文艺刊物所发表的文章,只要一谈到现实主义定义,就引用恩格斯1888年给小说《城市姑娘》作者玛、哈克奈斯的信,在这封信中,恩格斯说:“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有些人据此认为,似乎只有现实主义作品才存在典型的特征,浪漫主义作品是不存在典型特征的。但是,又有谁能否定《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猪八戒,《封神演义》中的《哪吒闹海》不是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又有谁能说《聊斋志异》中那些狐仙没有具备真实的细节描写和不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显然,恩格斯这一段话,不只是放在现实主义作品中是正确的,而且放在浪漫主义作品中也是合适的,广言之,这段话  相似文献   

7.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人都是在与周围人物的密切联系中存在的,由于生活内容错综复杂,丰富多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相应地表现得多种多样、各各有别。就以表现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小说而言,出于刻划人物的需要,也就不可能不去表现这种人物间的关系,并借此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恩格斯在1888年致《城市姑娘》的作者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了“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指出了现实主义在刻划人物时,必须创造一个“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典型环境”的美学要求.笔者认为,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典型环境”,其主要的方面就是指环绕着典型人物所展开的那一组特殊的社会关系——即他周围的那些人。从这一意义上说,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关  相似文献   

8.
提起细节描写,自然会想起恩格斯的著名论断:“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致玛·哈克奈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462页)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两位导师,在他们论述文艺问题的五封信中不仅提出了表现工人阶级的斗争必须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美学思想,而且就如何创造“典型环境”,如何创造“典型人物”也都做了极其精辟的阐述。学习两位导师关于创造“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的论述,是我们进一步理解现实主义原则的一把钥匙,对于我们掌握典型化的方法、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也是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的。那么,什么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典型环境”呢? 我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典型环境”必须是体现了时代本质真实的典型人物活  相似文献   

10.
艺术典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根本问题,也是文学创作的核心问题.当前,学术界、文艺界随着对文艺规律的深入研究,对恩格斯于1888年4月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所提出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即“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开了讨论,这是很自然的,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试就讨论中的一些争论问题,读些粗浅的看法.(一)恩格斯在信的开头,首先对玛·哈克奈斯的小说《城市姑娘》作了肯定性的评价,接着,就以十分和善婉转的言语,向玛·哈克奈斯提出了启发式的批评意见:  相似文献   

11.
“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的这句至理名言,概括和总结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经验,揭示了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然而,多年来,在关于典型问题的讨论中,对典型人物谈得多,这当然是必要的;而对典型环境这个关系典型创造的极为重要的课题,却往往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理论上研究不够,评论中也较少涉笔。这就不能不影响作品的思想、艺术质量,不能不影响文学创作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有感于此,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发表一得之见,以就教于同行和读者。  相似文献   

12.
“典型”(type)和它的形容词形式“典型的”(typical)被恩格斯用在文学理论批评领域的实例,迄今我们只见到两个,即: “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是如此。”(Jedev ist ein Typus,aber auch zugleich ein bestimmter Einjelmensch ein,Diesr“,wie der alte Hegel jich ausdruckt,und so mud eo sein) “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  相似文献   

13.
<正> 现实主义是文学的基本潮流之一,也是建国以来我们最常用的文艺术语之一。一九五六年以前,我们对于现实主义的理解,一般都是依据恩格斯的定义,认为“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①一九五六年以后,我们则更多地依据高尔基的定义,认为现实主义就是“客观地描写现实”②,就是“对于人和人的生活环境,作真实的、不加粉饰的描写”③。从二十多年文艺批评的理沦和实践看来,一种带普遍性的理解大致是这样:现实主义就是按照生活本身的形式,运用典型化的方法,真实地再现现实。也就是说,现实主义具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再现客观现实,二、真实性,三典型化,四、生活本身的形式。这样的理解显然是来自西方的现实主义理论,特别是来自高尔基的现实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在关于艺术典型的讨论中,有的同志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艺术典型的论述,没有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有的同志认为恩格斯对《城市姑娘》的批评“欠准确和公正”,他关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不科学。这些意见涉及到如何看待马、恩的典型理论遗产问题。因此,从发展无产阶级文艺事业出发,深入研究马、恩的典型理论,仍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只就恩格斯怎样看待艺术典型的根本特征,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就正于同志们。一恩格斯对艺术典型的论述,都是散见于他的理论著作和书信中,表面看来好象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然而,如果我们不是孤立地看问题,而是采取科学的态度,对  相似文献   

15.
典型问题是现实主义的中心问题,恩格斯甚至把现实主义的要义表述为“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因此,深入地研究典型人物的创造规律,将有助于发展现实主义的文艺创作。鲁迅没有给典型下过什么定义,也没有论述典型问题的专文,但是,他在一些文章里总结了自己创造艺术典型的经验,在另一些文章里,则对古今中外艺术作品的典型创造问题作了中肯的评价。这些见解,不但有助于我们研究鲁迅的作品,有助于理解中外文艺作品中的典型形象,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文艺创作,仍然有着指导意义。综合鲁迅对于艺术典型问题的见解,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叙事类文学以叙事为主,作者创作的中心任务,是“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语)然而,这并不等于说,抒情诗就没有人物与环境的描写了。中国诗词作品就常常以“代言体” 的方式,截取生活片断,描绘出感人的人物与环境。即使是那些表面上不描写人物的山水诗,其抒情主人公“我”,不就是身处这山水景物的自然环境中的“人物” 吗?叙事文学比较发达的西方,主张“人物性格要根据他们的处境来决定”;抒情诗可观的中国,认为“心不孤起,仗境方生”,主张“诗之为道,缘情而发,亦即境而生”。中国抒情诗篇幅短小,抒情是其根本特性,“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不是它的任务,它注重抒写的是,抒情主人公(作品中的主人公)的典型情感及其借以萌生、赖以存在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7.
<正> 随着典型问题讨沦的深入,有的同志提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里。‘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它们有着不少共同的东西,但在艺术上却存在着质的差异”①。这一新观点的提出,响应者纷至,不少文章都表达了相同的见解②。我们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下面谈一点自己的浅见,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一) 持上述观点的文章之所以认为“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在它们看来,艺术典  相似文献   

18.
电影《秋菊打官司》是根据当代作家陈源斌的中篇小说《万家诉讼》改编而成的。原著小说作为电影创作的母体,为电影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基础。但电影并不是对原著小说机械被动的语言转译,编剧刘恒和导演张艺谋抓住原著小说的精神内核,按照"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美学原则进行再度创作,使电影与原著小说相比,在艺术上达到了典型化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电影<秋菊打官司>是根据当代作家陈源斌的中篇小说<万家诉讼>改编而成的.原著小说作为电影创作的母体,为电影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基础.但电影并不是对原著小说机械被动的语言转译,编剧刘恒和导演张艺谋抓住原著小说的精神内核,按照"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美学原则进行再度创作,使电影与原著小说相比,在艺术上达到了典型化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高晓声是一位挚著地“面对着自己的灵魂”的当代作家。其作品,尤其是他的农村题材小说,努力开掘生活的底蕴和深刻的主题,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创作主体与表现对象在命运、精神上交融统一,塑造了一个个血肉丰满的、富有时代气,包的农民形象,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