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方喜 《人文杂志》2005,(5):93-101
诗歌的形式创造过程("成文")乃是对语言意义表达力量不断提升("尽意")的过程,本文就在"文"之"未形-有形-无形"的纵向发展进程,及相应的在横向上对诗之"意"不断提升中,来揭示"意象"、"声情"、"神韵"等三范畴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未形-有形"是诗之声文、形文的"成文"过程,"未成文"的"直言"所不能表达之"意"(言不尽意),"已成文"的具有审美创造性的"声情"、"意象"形式则可以使其得以充分的表达;"有形-无形"乃是"文"之发展的第二阶段,"文"由"美"而至于"神",声文、形文的形式有限性被超越,诗之"意"得到了第二次提升而臻于"意无穷"的最高境界--这是"神韵"范畴论所揭示的.在诗歌"成文"过程中,汉语能释放出巨大的形式创造力量与意义表达力量,并且这两种力量在高度交融中还不断地超越着自身的有限性--这就是以"文"为元范畴的形式范畴系统,所昭示出的汉语古典诗学形式理论整体上所固有的内在逻辑性,对此加以系统深入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歧路灯>描写了一系列社会下层的另类女人--"三姑六婆"形象.她们以自己独特的生存状态,展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个新的层面,丰富了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人物群像的画廊.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一直是学界热衷探讨的命题.对"为何转型",人们谈之甚多;但对"怎么转型",仍存甚多值得探究之处.特别是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个"中国现代性发轫时期",当中西文化发生碰撞时,究竟发生了什么?近年来,随着媒介研究、翻译研究等新的研究思路的兴起,"西方冲击--中国反应"这一研究范式已经不足以囊括当时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案例教学是写作课的"利器",而创意性又是案例教学的"锋刃"。教师选取最近发表于文学期刊的作品,让学生近距离地贴近创作实践,可以对教材的不足起到补充和丰富作用,可以对学生的创作起到引领和激发作用。笔者在小说创作案例分析课上,以纯芦的短小说《葱》为例,借鉴美国写作课的教学方法,对作品的"开头"、"情节拐点"、"结尾"进行讨论,分析小说的"多种写法"。经过具体深入的分析与讨论,让学生明白"小说的创作过程与多种可能性",并通过"填补空白"和"二次编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5.
"元假设"是一切问卷设计的基础与灵魂,也是目前社会调查方法论中最缺乏论述、在问卷设计中最容易失误的方面.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其实都是"光谱式地"存在着,而我们所设计出来的任何一个问卷,都是在使用我们所创造的各种"界定"来裁剪社会.因此我们必须首先确定社会现象的"两极",斟酌我们客观存在的"排除",避免出现调查内容上的误导.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戏剧以"曲"为依托来演绎故事,"曲"是中国古典戏剧的核心和灵魂,而"曲"就是诗歌的一种形式,所以中国古典戏剧不可避免地具有浓郁的抒情写意的诗歌特色.实际上,中国古典戏剧从它的母体--诗歌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因此,无论是从中国古典戏剧的外部形态考察,还是从它的内在精神细究,或者从它的表演形式探讨,诗歌都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7.
就丛书谈丛书,不是我的风格.既然答应做主题演讲,我希望说开去,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推出"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作为中国出版变革的一个案例来展开论述.在正式讨论之前,我先发两句感慨:第一,做出版,是能上瘾的;第二,在中国做出版,还有戏.  相似文献   

8.
敦煌壁画中的形色统一与设计平等性感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久以来,基于信息视觉传达目的而存在的造形行为日益呈现对于"形"的极度曲解,将其单一的对应为"形状"、"轮廓".而对于构成完整"形"的概念不可缺少的"色彩"元素却仅限于"固有色"认识的做法,渐成为一种普遍的习惯,相应的产物因此流于形式.色彩的缺失于事实上导致了实践的偏颇--设计平等性的丧失影响到最终信息传达目的的圆满达成.对于越来越需要形色方面理性认识的现代造形实践而言,久已存在于敦煌壁画中的形色和谐共存的实例,成为不可或缺的养分.  相似文献   

9.
《莱茵报》时期使马克思苦恼的"疑问"是什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莱茵报>时期使马克思苦恼的"疑问"是来自对经济问题研究的"物质生活关系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不是仅指"他遇到的物质利益问题使他对其当时信奉的黑格尔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产生了怀疑".这一"疑问"的解决不是在他得出第一个研究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之后,而是在他得到"总的结果"--"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之后.  相似文献   

10.
古典政治哲学所谓的"哲人王"观念只是一种理论预设,其目的在于批判人间"理想国"、为现实政治寻找理论"范式"、指导尘世国度的统治者以及为现实政治寻找超越性的神圣依据。古典政治哲学以知识论、人性论、神义论和形上学为基础,是要达到德性、幸福和教化的目标,并在对传统的维护中,切实地关注现实,这种关注当然也是有范式为指引的。这就是哲人王之类的"范式"被误认为"理想",而其始作俑者被错误地标为"乌托邦"鼻祖的原因,但实际上古典政治哲学是反对乌托邦的。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典文论中,"兴"是一以贯之而又发展变化的美学范畴,既是古典诗歌的创作理念,也是古典诗歌的美学追求。"兴"的美学嬗变过程,主要表现为从先秦两汉时期的政教之"兴"到魏晋六朝时期的审美之"兴",再到唐代及以后的审美与政教相结合之"兴"的过程。循此过程,可以探明"兴"的美学内涵及其嬗变路径。  相似文献   

12.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有"危"有"机",但是其高附加值、低能耗、无污染等特点为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提供了其他产业所不具有的优势和历史机遇.因此,我们应抓住机遇,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放在文化创意产业上,化"危"为"机",使其真正成为抵御和战胜金融危机的一个手段.笔者认为,当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中西方两种诗学传统的交汇处,提出了一个新的诗学范畴--"情象",文中不但论证了其概念内涵和交感化生的精神运演及存在形态诸问题,而且还把其视为跨文化语境中的诗学互为转换的机枢.同时还认为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在具体文体的创作中,都需要经过意象--情象--意境(本体)这样三个首尾相连的艺术环节,从而打通了中国古典诗学与西方现代诗学的隔阂,为中国现代诗学的重建提供了某种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言不尽意"说起于对"圣人之意"传述可能性的忧虑.从这一认识出发,儒道两家都提出了自己"尽意"的方式.<易传>倡导"立象以尽意",使"象"这一与汉语言文字特性有着密切关联的表意形式成为中国古典思想的核心言说方式."象"所以能"尽意",在于其消解了言的形式化和规范性倾向,体现出意的灵活性和生生之趣,因而与圣人之意相融汇.这与西方哲学的概念思辨传统有着本质的区别,理解这一传统对我们领会古典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曾出现"民工潮",本世纪初又有了"民工荒"."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正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我们这个社会,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国改革的成效.在"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变的过程中,制度成为关键因素,并且是主要的瓶颈,如何跨越这个障碍是能否实现上述转变的关键.通过分析中国"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变的制度瓶颈,以及对农民工生存现状的剖析,来探索如何跨越这个瓶颈.  相似文献   

16.
"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论不能成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在我国理论界颇有影响的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论,主要从两个层次(全民、政府)和一个落脚点(人的"自私本性")来论证"缺位的必然性",并进而提出"变革国家所有制"的主张.本文也沿着这种"两层一点"的思路进行分析研究,但得出了与"缺位论"相左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伏爱华 《江淮论坛》2005,(6):163-165
老子的"淡"、"味"等范畴是哲学意义上的美学范畴,发展到魏晋六朝时期成为真正美学意义上的"平淡",并具有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格美内涵.本文试图阐述魏晋六朝的"平淡"所具有的美学意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即重自然、尚本色,并进而说明它在当代社会所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近日,由香港贸易发展局创立的"香港·设计廊"和内地全国网上销费额之冠--"淘宝网"中企业零售的平台--"淘宝商城"合作,开设网上店--www.hongkongdg.com,为中国内地十三亿人的庞大市场提供全天候购物及日寸尚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19.
"人作为目的"原本应该是一种教育现实,但是真正的现实却往往是"人被遗忘",于是它才有必要成为我们今天对未来教育的一种合理想象和希望--一种教育理想.针对人被异化为金钱和分数奴仆以及"我-它"关系遮蔽"我-你"关系的现状,教育应当做到"把人当人看",珍视每个人的尊严,最大限度地适合每个儿童;应当"使人成为人",引领人超越自身,"相遇"在"我-你"关系中.  相似文献   

20.
古典诗词翻译格律派代表人物许渊冲先生提出诗歌要译出"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本文拟从中国古典诗歌格律和英语诗歌格律的角度分析许先生如何将三美标准贯穿在宋词翻译的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