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城镇化过程中,伴随着要素聚集和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生态问题,集中表现为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问题的出现说明:仅仅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生态文明目标的实现,在获得短期经济利益的同时,必然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和相应的经济代价。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共进,政府在宏观层面加强制度建设,在中观层面制定有利于生态城镇发展的产业政策,在微观层面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政策,这对于确保生态城镇建设步伐,经济高效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理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认识前提,它包括生态文明意识、生态问题反思与生态人性自觉.在生态意识层面上,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趋势,在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始终伴随着人学思想的演变与影响.在生态反思的层面上,顺应工业革命的近代人学思想过分强调人的主体性,形成人与自然相对立的自然观,是现代生态环境恶化的思想根源.在生态自觉的层面,生态文明的转向需要倡导促进生态文明的新的人学,在促进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的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人性的完善,使人成为与生态文明社会相适应的生态人.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文明开始写入十七大报告,到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除政治文明、经济文明以外社会建设的重要部分.作为社会公器的大众传媒,有责任为构建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贡献一份力量.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在此以矛盾分析法为框架,解释矛盾分析法的内涵和要求,立足于矛盾分析法的要求思考、分析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以矛盾的特殊性为基础分析媒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具体做法,提出媒体可以通过环境新闻、公益广告和环境类节目实现环境传播,以期从传媒角度为建设生态文明提出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亳州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作大量实地的调查研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分析,就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征集了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探寻出一条符合亳州当前发展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路径。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业绩纳入到干部考评中去,二是建立"预防为主"的源头防控制度,三是划定生态主体功能区保护红线,四是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五是建立严格的生态文明建设监管机制。从以上五个方面开展工作,以制度管人、管事,以制度调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切实做好亳州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5.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已成为当前生态文明研究的重点与热点问题。通过从政府、市场、公众三个层面系统分析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发现生态文明制度尚没有达到优化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遭遇重重陷阱。对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创新生态文明政府管治制度、完善生态文明市场化推进途径、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制度,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释放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红利"。  相似文献   

6.
构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已刻不容缓地摆在我们面前;一、自然环境日益恶化,资源短缺日趋严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呼唤生态文明;二、两个文明涵盖不了生态文明的内容,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矛盾日益突出,精神文明对生态文明的呼救力不从心;三、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在全球付诸实施,构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时机已到来。  相似文献   

7.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是生态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动因。生态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初就对生态环境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富有见解的观点,而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对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生产逻辑的揭示;文明范式的转换;制度层面的规范这四个层面,为我国的绿色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从而产生了一批最新理论成果,也厘清了我国在绿色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强化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转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对生态文明建设六十多年的探索历程,大致可以分为1949—1978、1979—2002、2002—2012以及十八大以来四个阶段。从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初步探索,到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再到生态文明社会建设蓝图的整体勾画与相关保障体系的完善,表明这一探索是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而不断校正、深化和完善的,是在实践中不断应对现实问题、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前进的。当下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必须上升到重要执政理念和基本国策层面,要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切实推进,同时将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教育与制度建设、法治保障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与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多功能、多层次、多目标的评价对象,其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从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社会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生态文化文明、生态制度文明五个层面来进行。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应以生态承载力为发展基础,做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以生态文明观指导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政策引导,注重生态文明城市个性特点建设,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的现代化构建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点与必然要求。从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布局的互促耦合正向关联观之,现代化建设布局的调整是催生我国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因应性重构的直接动因。在当前阶段两者之间存在张力和冲突,表现在现代化建设布局的均衡性与制度体系建构的分散性之间的矛盾,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与制度体系建构的侧重性之间的矛盾,现代化治理技术的进步性与制度体系建构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的现代化建构,应当从制度目标、治理体系、多元方法等方面进行多维度重构,摒弃传统单要素法律规范层级制度建构的生成思路,转而以综合评价标准的建构思路,围绕预防性、约束性、整体性和参与性等主导价值范畴,搭建以核心制度、基本制度为构造的融贯性制度体系,应对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化的各项调试需求。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有一个稳定平衡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与重要内容。我国在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和暴露出诸多深层次生态问题与矛盾。粗放式经济增长造成的生态矛盾,城市化迅速扩张导致的严峻环境问题,公众环保意识差形成的生态漠视,都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转变思维模式,树立生态价值观念;发展循环经济,追求经济发展的生态化;完善制度支撑,构建生态文明和谐机制。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永恒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点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解放初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探索时期、改革开放奠基时期、稳步展开时期、全面推进时期和党的十八大后的深化发展时期等阶段,取得了较丰富的发展经验,提升了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新时代,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进一步推进生态文化创新、模式创新以及合作创新,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四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努力将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发展相结合,并根据具体国情持续走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攻坚期与窗口期,白洋淀水生态文明建设也进入到更为紧迫和关键的新时期。生产资料与生产方式的转变、现代水生态教育理念的缺失、水环境保障制度的不足阻碍了白洋淀水生态文明的建设。建设白洋淀水生态文明要以人水和谐的绿色生态思维理念为指导,选择绿色生态道路、开展水文化教育、落实水环境制度,探索“三生融合”的绿色生态发展新形态,建设白洋淀人水和谐的水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4.
从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困难与障碍出发,利用社会资本分析范式,从西部民族地区社会资本对变革生产方式的推动作用、对降低政府管理成本的作用、对提升生态意识的作用等几方面来分析社会资本对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是对生态危机全面反思提出的新型战略思想.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其核心内容包括对大学生进行生态基本规律、生态环境、生态文明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法制和生态道德六个方面的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使命,有利于丰富高校德育内容,发挥高校独特的资源优势,提升大学生的生态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培养具有生态思维模式和生态行为方式的理性生态人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目标.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梦视角来探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奋斗目标、实现条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梦视域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国家的生态富强梦,民族的生态振兴梦,人民的生态幸福梦.中国梦视域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建成生态小康和生态现代化,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视域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条件:开拓中国生态道路是现实途径,弘扬中国生态精神是精神支撑,凝聚中国生态力量是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7.
孙爱真 《学术探索》2014,(10):85-89
西南地区生态资源丰富,现有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和多民族文化特征独具特色.近年来,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民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显著增强,各民族人民的优秀传统文化观、生态观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目前,西南地区已初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依赖.然而要使得经济发展与生态问题建设协同推进,制度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形成新的路径依赖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西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在制度环境(宏观制度体系)、制度实施(微观制度体系)两个方面构建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的统计数据,通过对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历史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一差距从总体上来说是扩大趋势,这种趋势必然会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既有我国长期实行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现阶段分配制度的影响,又有公共产品供给不平衡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原因。缩小这种差距,需要采取科学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劳动力要素合理流动、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明 《阴山学刊》2009,22(2):92-95
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大多处于边疆或接近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态环境现状不容乐观。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层次、水平相对较低,还没有完全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结合起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必需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和保护的统一,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出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机制、新思路,这对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前人生态治理经验,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结晶,立足于中国和世界的生态问题,积极主动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包含着理论、现实、制度与价值四条逻辑主线,其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逻辑体现理论深度,现实逻辑提供问题导向,制度逻辑保障制度基础,价值逻辑呈现价值引领。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证成对于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