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融贯了中西美学两大传统,《诗论》1是这一特点的集中代表:朱光潜借助西方美学不断克服和突破中国传统诗论的"零乱琐碎",并使其体系化和系统化。格罗塞及其代表作《艺术的起源》对朱光潜产生过至关重要的影响。朱光潜《诗论》与格罗塞《艺术的起源》的相关研究至今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文章以此为契机,从内容书写、观点承续以及篇章结构等方面对《艺术的起源》与《诗论》进行详细解读,从而揭示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对朱光潜《诗论》的深刻影响;同时,朱光潜接受格罗塞美学思想并不是亦步亦趋的,而是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艺术起源论:艺术不受生产方式决定,而是基于心理学的根源;文艺表现个体性价值。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7,(7):86-90
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的一些美学观点遭到激烈的批判。这些观点包括:美学的哲学基础不仅仅是反映论,还要加上历史唯物主义;艺术和科学的区别不仅在反映现实的形式方面,而且在反映现实的内容方面;艺术的本质在于审美反映。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观点不仅是正确的,而且仍有鲜活的生命力,充分显示了朱光潜某些美学理论的原创性和前沿性。  相似文献   

3.
朱光潜“直觉”理论的中西美学背景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觉理论是朱光潜美学的核心内容 ,其中包含了西方现代哲学和美学多方面的思想精华 ,同时又透发出中国哲学和美学的智慧结晶。在新世纪中国美学的建构中 ,朱光潜的“直觉”理论依然保持着持久的生命力和现代意义 ,它为建立中国美学学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后期 ,朱光潜先生美学学术道路的变迁不只是美学观念层次的变迁 ,更重要的是美学研究方法与学术形态的变迁 :从心理美学转变为哲学美学 ,走上了与其前期美学正相反的自上而下的道路。这既是朱先生个人的学术误区 ,也是整个 2 0世纪中国美学的遗憾 !承续朱光潜先生的心理美学成果 ,化观念为方法 ,走科学美学之路 ,是深化当代中国哲学美学既有成果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刘向信 《齐鲁学刊》2003,(2):134-137
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与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他以“形象的直觉”为核心的美学经验论直接脱胎于克罗齐的相关美学观点。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在“艺术的独立性”和“为艺术而艺术”等方面 ,与克罗齐美学思想产生了共鸣。但也是因为这一点 ,使得他与克罗齐在“艺术的独立性如何实现”的问题上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6.
这篇论文集中探讨朱光潜“静穆”理想观的提出、内涵、及意义。本文指出,朱光潜1933年回国后,直到1949年建国这段时期,把主要精力用在诗学和文学批评。“静穆”则是集中表现朱光潜诗歌美学理想的核心概念。这个概念,一方面是朱光潜长期阅读和品评中国文学的经验总结,一方面也是朱光潜积极吸收包括尼采在内的现代西方美学思想的结果。这个时期,正逢中国8年抗战和3年内战,朱光潜在战争的边缘坚持着他的美学实践,并且标举“静穆”的艺术理想。在这里,表现了艺术与战争、美学与政治的矛盾。本文意在于揭示这个矛盾在朱光潜美学历程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论自文艺复兴以来遭受了机械论的挑战,传统目的论的合法性不断受到质疑并逐渐被边缘化。溯源西方目的论的历史嬗变,分析目的论在西方产生、发展的内在机理,探讨西方目的论与人类生存的相互关联,可以看出目的论在当代哲学的复兴是一种历史和理性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不少同志认为: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曾发生过大的转变,以五十年代的美学讨论为分水岭,将他的美学思想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基本上是主观唯心论的美学观;后期,特别是“文革”之后,他的美学思想才发生质的变化,成为唯物论的、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 笔者认为,朱先生的美学思想诚然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但是,这两个时期的美学思想是基本一致的,并没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前期朱光潜,在对西方美学思想进行扬弃的基础上,形成“美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的美学观,后期朱光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文艺美学思想,进行更加深刻的美学沉思,提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这个新的命题,标志着他的美学观实现了由朴素唯物主义走向辩证唯物主义的进步。也就是说,朱光潜前后期美学思想的哲学属性是一致的,都属唯物主义一家。  相似文献   

9.
历史唯物主义阐释中的历史目的论批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历史目的论是一种根深蒂固、影响深远的历史观念.尽管历史目的论与历史唯物主义截然对立,尽管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对于以黑格尔哲学为典型的历史目的论进行了极其严厉的批判,但它并未绝迹,而是以各种方式残存于人们的观念之中,影响着他们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理解,甚至习以为常地将历史唯物主义也阐释成为一种历史目的论变体或一种隐蔽的历史目的论,即往往把目的赋予历史本身,似乎历史自身就有着某种目的.故非常有必要对于各种目的论,特别是掺入历史唯物主义之中的隐蔽的历史目的论进行剖析,以划清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界限.  相似文献   

10.
朱光潜是本土学术界唯一一位将毕生献给了中国美学的尊者,其在审美心理学、艺术哲学、美学史等论域都有创造性建树。贯穿这些成果的一个核心问题,便是如何面对西学既“照着说”,又“接着说”。朱光潜的做法是,“照着说”力求吃透原理,近乎“代言”,排除创造;“接着说”则攀上先哲肩头,看得更远、更深、更细,近乎“立言”,颇具创造性与创化性。在《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两部著作中,朱光潜一些重要美学范畴如秀美、崇高、心理距离、直觉说的阐述都印证了上述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实践论美学断想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当前围绕实践论美学的论争,仍然是一种理论美学的论争,确切说是一种哲学美学的论争.尽管有人反对美学中的形而上学,却不过以一种形而上学反对另一种所谓的形而上学.美学中的形而上学是排除不了的.2.当代中国实践论美学发轫于50年代美学论争,先后由李泽厚和朱光潜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思想提出和倡导.但二者的观点并不一致,且均遭到蔡仪的批评和反对.在发展过程中,李泽厚和朱光潜有时互相借鉴,却始终没有趋向统一.李泽厚观点影响较大,而接受朱光潜观点的为数却很多,现在亦然.3.实践论美学有倡导者和代表人物.如李泽厚、朱光潜,更有一批赞成者和追随者.在这一大批赞成者和追随者中间,亦步亦趋者有之,但为数不多,而大部分都依据独立思考择其善者而从之,且多有自己的创见,并不完全同于李泽厚、朱光潜的观点.就当代中国美学而言,实  相似文献   

12.
在费希特的哲学体系当中,作为根本前提的自立性自我具有本原行动的力量,它能自我追求其最高的实现。这决定了费希特哲学体系在总体上的目的论解释方式。通过将哲学原则中的目的论原则贯彻到历史领域,费希特构筑了一个先验目的论的历史哲学体系,即从逻辑上为人类历史筹划了一幅先验性的宇宙蓝图。费希特的先验目的论哲学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存在着很多无法克服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  在中国 ,朱光潜可以说是最早介绍黑格尔并对其研究有成果的学者之一。从他 1 92 9年7月写《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原理》到 70年代末译完黑格尔《美学》 ,前后达半个世纪之久。他自己多次讲过 :西方美学著作虽是汗牛充栋 ,但真正有科学价值且影响深广的也只有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黑格尔的《美学》。对于朱先生这样一个十分肯定的判断居然并未引起学界的注意 ,学者们很少在朱光潜美学和黑格尔思想关系上费笔墨 ,他们宁愿谈克罗齐、尼采、维柯对朱光潜美学的影响。这种奇怪现象究其原因 ,恐怕还是朱光潜直接以黑格尔原典为对象的研…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人们对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理性的狡计""逻辑与历史统一"等命题耳熟能详,但对其内涵及更深层次的理论根源缺少挖掘,这源于学界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核心"目的论思想"重视不够.分析黑格尔历史哲学和他的哲学史中关于目的论思想的重要论述,梳理出他的目的论思想梗概,阐明其历史哲学目的论思想中的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普遍目的与特殊目的的关系"和"普遍目的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中的进展",以期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目的论思想有个总体性地把握.  相似文献   

15.
李丕显的《寻美探幽——美学初鸣集》(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年11月版)是作者近20年美学研究艰辛跋涉的一次检阅和总结。全书共分三编:上编侧重于审美对象,审美意识以及美学研究整体等的哲学探讨,侧重于从哲学角度推究一些重要美学课题,包括美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某些存有争议或误读的问题和亟待深入研讨的问题等等。中编是对国内美学学派、美学观点的评述,重点虽在实践观点美学体系和朱光潜美学思想,论析中实际上已经涉及各个主要学派和多类重要观点,另外还有对新人新作的点评赏析。下编侧重于艺术问题的讨论,主要有艺术创造、形象思维、艺…  相似文献   

16.
艺术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是近代以来的事情,继鲍姆嘉通把审美引入哲学以后,康德对审美和目的论的考察开创了近现代美学的先河,黑格尔的美学与艺术哲学的一致性和以艺术代替自然作为审美反映基本目标的观点,标志着现代主义学派的成熟。后现代主义学派与当代艺术的出现对传统艺术形成了极大的挑战,然而,带有浓厚商业化色彩的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不同仅在于"时空"的不一样,对现实的批判仍是两者的共性。很显然,无论康德还是黑格尔都承认艺术自身的独特地位。《乐记》却用一种新的眼光重估礼乐的价值,对作为中国元艺术的"乐"进行了详尽地剖析,充实了世界艺术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7.
“五四”前后,中西方美学的比较逐渐引起学者们的注意。王国维较早自觉地在中西美学的对比中系统地总结我国古代美学的传统,鲁迅曾将刘勰的《文心雕龙》和亚里斯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许地山曾将中西绘画和叙事文学的差异作过比较,吴宓曾对中西诗歌的不同韵律节奏作了辨析。在中西美学比较的历史中有卓越贡献的是朱光潜、宗白华和钱钟书。朱光潜在《诗论》等著作中,在对中西美学思想详尽比较中探讨中国诗歌的独特个性,奠定了中国比较诗学的基石;宗白华在《艺境》等著作里,从较广阔的中西艺术现象的比较中探析中西诗歌、美术、戏剧、音乐等艺术样式中体现的中西美学思想不同的特征,为中西美学比较的科际整合研究作出了范例;钱钟书在《谈艺录》等著作中将中西文学理论中共同的某些创作规律问题加以比较研究,拓展了中西美学比较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8.
《东岳论丛》2017,(2):187-192
依照康德先验哲学方法论的划分,历史目的论可以被区分为建构性与范导性两类。由此黑格尔持有一种建构性的历史目的论,即预设某个客观实在的历史目的并由之出发,依照辩证法的结构纯粹逻辑地建构出现实的历史进程。这种历史目的论必然会走向历史决定论,在其中人的自由行动必然无法被设想。黑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阐释模式将建构性的历史目的论模式带入了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中,使其也陷入了历史决定论的困境。而以康德范导性的历史目的论来理解马克思的历史目的论,则可以使得马克思避免历史决定论的困难。  相似文献   

19.
关于艺术哲学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是对人类审美活动的哲学思考.美学不但要研究现实中的审美活动,而且特别要研究作为审美活动集中表现的艺术--它是审美活动的提炼和升华,并以物化形式呈现出来.这就是艺术哲学.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中外一切优秀学术成果,建立我们自己的、具有民族特点的、中国化的美学和艺术哲学.艺术哲学首先要从历史的和现实的艺术现象入手进行考察,最后深入艺术的本质;而且艺术哲学尤其要研究艺术的特殊品格.我们以往艺术哲学研究的弱点在于局限于认识论视角.应该突破这种局限,发展多元化、多样化的艺术哲学,特别要建立人类本体论艺术哲学.  相似文献   

20.
朱光潜的为学为人是统一的。在精神上的"出世"和"入世"之间,他很好地把中西方美学素材熔铸成一个包罗万象谨严的思想体系。他提出的美既不在心,也不在物,而是心物媾合结果的命题包含着现代哲学美学反形而上的意蕴。他是把美学定位在"形而上"和"形而下"之间的。朱光潜美学的现代价值还体现在他的"根"是立在中国本土文化上的,"人生艺术化"即是这一价值取向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