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来历看后四十回的作者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胡文炜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55-59,73
在关于后四十回作者争议纷纭的情况下,回顾一下后四十回的来历,可以清楚看出,最早将后四十回公布于世的程甲本问世后,没有一个知情人对此持任何异议,因而程伟元和高鹗的"序"是可靠的。任何对后四十回持否定的"理由"都是出于评论者的臆想,找不到可以作证的文献资料。因而《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只能与前八十回是同一人,也就是全都出于曹雪芹的笔下。 相似文献
2.
胡文炜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97-100
《红楼梦》后四十回所写贾宝玉读书中举,并未与前八十回贾宝玉的思想、性格相悖。后四十回林黛玉劝贾宝玉读书赴考,是前八十回的自然发展,完全符合生活实际。各种指责文字都是出于对后四十回的偏见。 相似文献
3.
4.
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论争(1921—194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1年至1949年期间,学界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各种论说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关于后四十回的作者是否为高鹗;二是关于后四十回是否具有合理性,即后四十回人物的结局与前八十回的暗示是否吻合,以及后四十回所表现出的思想与前八十回是否一致;三是关于后四十回的评价,即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比较孰优孰劣.本文对这些论说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总结,以期为这一问题的继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刘保忠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2):74-77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描写,是违背曹雪芹原意的,木石前盟作为《红楼梦》的情节主线,同样是被续作者歪曲了的首先是抽去了木石前盟的思想基础——对传统观念的叛逆,其次是修正了木石前盟的爱情条件——相互尊重和人格平等的知己之爱;其三是改变了爱情主人公矢志不渝的个性特点。从而抹杀了木石前盟所体现的超越时代的积极精神。 相似文献
6.
朱田艳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3):70-75
《红楼梦》后四十回一直是红学界的关注焦点。仔细分析1978到2010年《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研究状况可知,其间出现了两次关于后四十回的作者之争:即1978到1986年的第一次论争和2006到2010年的第二次论争;围绕着三个核心主题:以作者研究为中心,重点向与此密切相关的后四十回的价值评判与文本研究两大主题延伸。鉴于此,《红楼梦》后四十回后续研究要想取得新的突破,还应在回归文本的基础上开拓研究视野,并促使研究成果不断转化。 相似文献
7.
张兴德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22-125
《历史的光影》是关于程伟元生平资料的力作,不仅有极大的学术价值,也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该书是对俞平伯先生晚年对红学研究自省的厚重回应。大量资料证明程伟元不是一介逐利的书商,他和高鹗关于《红楼梦》成书的序言等文是真实可信的。他们整理《红楼梦》的原则也是正确的。我们应以此重新全面认识程高本的历史地位。否定后四十回和程高本已经从红学界内部的一种学术观点演变成为当前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和潮流,该书此时出版无疑有助于引起我们对此社会文化现象的关注和反思。 相似文献
8.
胡文炜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107-109
《红楼梦》后40回出现了较多的神鬼妖魔描写,同时诗词明显减少,饮食和戏曲也比前80回少写。其实这是有可以理解的原因,不能作为前后不是出于同一作者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李光翠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1):22-31
自胡适考证出《红楼梦》后40回作者是高鹗以来,关于后40回的著作权,它的思想艺术价值的高下,以及高鹗的人品,就成为红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许多问题至今仍然没有解决。梳理这些不同意见,对新世纪的红学研究会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王仁铭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8,(1)
论文从《乾隆抄本》入手,通过对百廿回《红楼梦》前后的一贯性、连续性,脂砚斋评语对后四十回预示,以及金陵十二钗归宿等三个问题的分析,认为《乾隆抄本》后四十回原底稿可能是曹雪芹原稿。 相似文献
11.
胡文炜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96-100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某些情节和文字可从前人的小说、诗文中找到来历,有些还在前八十回中出现过,这应该是长篇小说创作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不能作为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不是同一作者的"理由"。相反,后四十回中出现前人写过的情节却胜过前人、超越前人;有些情节看似同前八十回重复,却是前半部作品的发展,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创作水平,说明整部《红楼梦》只能出于同一作者。 相似文献
12.
胡文炜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63-68
《红楼梦》后四十回不是高鹗续写。高鹗续书的证据似是而非;高鹗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续写二十多万字的后四十回;从程甲本和程乙本的异文中,特别是根据程甲本正确,程乙本改错的事实,可以充分证明高鹗没有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 相似文献
13.
张翔娜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4):68-70
乾隆五十八年(1793),"南京船"运载<红楼梦>由长崎港进入日本,自此<红楼梦>开始了它在东瀛日本的生涯.在这两个多世纪间,<红楼梦>在日本的流行情况如何?日本学者文人如何受容<红楼梦>这部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著作?日本红学的发展情况如何?文章就明治前后、大正、昭和时期<红楼梦>在日本的流行情况作了一番考察并对<红楼梦>在日本的流传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4.
文学想象是索隐红学、探佚红学与文学创作的相通之处,是索隐红学和探佚红学的生命源泉。"拟真"是索隐红学、探佚红学和历史文学相同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5.
论《红楼梦》的多重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雅宁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3):46-49
悲剧性是《红楼梦》的总体审美风貌,其体现在爱情悲剧、青春挽歌、生命祭歌、人生悲剧、文化悲剧、女性悲歌和封建社会悼歌七重悲剧中。它们呈“网”状交织,构成了《红楼梦》丰厚的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