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建国以来中共的对台政策几经嬗变,形成当今的格局.其政策主线是谋求大陆与台湾的统一.建国初期,中共试图以武力解放台湾,即通过战争方式谋求中国的统一.其后,中共对台政策从单一的武力解放变成武力解放与和平解放两种方式并存,争取和平解放.并以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取代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再后,中共放弃"解放"台湾的提法,不再要求台湾放弃资本主义制度,在谋求海峡两岸统一的方式上,立足于和平方式.除非出现台湾独立或外国势力将台湾分裂出去等事态.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神圣的历史使命,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制定了"解放台湾"、"和平解放"、"和平统一"的对台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美国制造的"两个中国"的图谋;认为解决台湾问题可采用武力解放或和平解放两种方式。毛泽东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对推进祖国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适时地完成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方针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形成和完善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伟大构想。在这一指导思想指引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一国两制"迈出关键性步伐,海峡两岸关系得到改善,加快和平统一祖国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制定了“解放台湾”的总方针来解决台湾问题。建国初期,主要考虑的是用武力方式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主要是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毛泽东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对推进祖国统一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它在当时指导对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争取了部分寓居海外的国民党要员返回了祖国大陆,对台湾当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思想也为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提供了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6.
朝鲜战争后,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共适时地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政策。中共的和平倡议没有得到台湾国民党当局的回应,1958年夏天,毛泽东利用中东事件挑起第二次台湾危机,意在打破和平解放台湾问题上的僵局。面对美国分裂中国的图谋和蒋介石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认同,中共对和平解放台湾政策做出现实调整,和平解放台湾的近期目标逐步为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长远目标所取代。  相似文献   

7.
朝鲜战争后,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共适时地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政策。中共的和平倡议没有得到台湾国民党当局的回应,1958年夏天,毛泽东利用中东事件挑起第二次台湾危机,意在打破和平解放台湾问题上的僵局。面对美国分裂中国的图谋和蒋介石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认同,中共对和平解放台湾政策做出现实调整,和平解放台湾的近期目标逐步为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长远目标所取代。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和平统一祖国创造了现实的条件,通过"一国两制"的方式,香港、澳门已经回归,并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就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成为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将和平统一思想加以发展到较为完整、论证严密的系统化的新阶段."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对毛泽东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顾维钧是民国政府时期著名的外交家,1949-1950年间任国民党残存"政权"驻美国大使。《顾维钧回忆录》详细记录了这一时期国民党在美国的外交折冲:国民党残存政权种种争取美国保护的外交努力,美国政府对蒋介石国民党及其残存"政权"的失望、绝望及对其被保护要求的拒绝和对新生的中国政府展开沟通的探索等,表明自1949年4月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至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之一年多时间,应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武力解放台湾的最佳时机。新中国建国之初能否迅速武力解放台湾,当然有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开国领袖的决策,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这一武力解放台湾之最佳时机之窗的关闭,台湾问题的解决则成为我们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的最大障碍并延迟至现在,则是令全体中国人扼腕叹息的事。我们期待着台湾问题早日解决,最终完成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0.
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这一战略构想最初是由主张武力解放台湾的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提出的。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作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初实践者,首先确立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政策,但这一政策受到国内外复杂条件的阻碍。在此背景下,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以政治家的胸襟和战略家特有的灵活性跳出形势阻限,探索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一纲四目”战略构想,奠定了中国后继领导人继续争取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理论基础和解决台湾问题政策的战略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1.
台湾问题不仅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而且是国际冷战的遗留问题,其性质具有复杂的双重性。忽视台湾问题的双重性,必然造成制定对台政策上的某种偏差,不利于在反"台独"斗争中争取主动权。"一国两制"构想运用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成效,取决于人们对台湾问题性质的正确认定,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相应的对策,而这些对策必须建立在对决定台湾问题性质的诸种要素的正确估价之上。  相似文献   

12.
论20世纪50年代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问题历来是影响中美关系的焦点 ,美国为了阻遏共产主义势力的蔓延 ,从军事、外交、经济上采取孤立中国的政策 ,企图“划峡而治之” ,制造“两个中国” ,对此 ,中国政府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坚持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坚决捍卫“一个中国”原则 ,从而粉碎了美国的阴谋。  相似文献   

13.
中共“八大”将党的对台政策由武力解放调整为和平解放有着复杂的背景:国际形势的趋于缓和;台湾岛内形势的趋向稳定;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变化;美台军事合作关系的加深;两岸在“一个中国”问题上的共识等等。这种政策的调整,孤立和抑制了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为后来党提出一系列新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民内部的事情。解决台湾问题有两种方式 ,即武力与和平的方式。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提出了武力与和平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构想。但由于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 ,因此各有不同的侧重点。邓小平继承毛泽东“一国两制”的思想 ,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最佳途径的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一国两制是事关祖国统一的基本国策,也是处理包括两岸民商事法律适用问题在内的两岸关系的根本指导思想.本文立足现实,参照国际惯例,探讨在"一国两制"架构下海峡两岸民商事区际私法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仍然在"学术与政治之间"游走,只是他们的问政心态和言论方向常随政治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这种情况在战后台湾社会也有延续。1951年前后,大陆迁台自由派学人的言论方向发生过一次大转变,这次大转变的内因,当然是国民党当局"国策"的变化,而外在契机,则与朝鲜战争直接相关。这是因"内外"问题而影响"上下"问题的典型案例之一。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从以往的“又快又好”转为“又好又快”的目标选择,这种转变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决定的。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是贯彻“八项任务”、落实“三个协调”。以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为基础,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具有良好的前景。我们应大力促进制度建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努力完善制度建设这一系统工程,化解一切不和谐因素,发挥制度建设的综合效应,制订稳定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紧缩的投资政策、从紧的房地产政策、灵活的外汇政策、求质的外贸政策,为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口控制政策的历史变化与改革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解放后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中,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人口控制政策不同。从控制人口数量增长这个纬度而言,1966~1976这十年成果显著;1977年以后的激进指标增加了完成国家计划的难度,故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政策的波动;1988年以来政策多元而稳定,终于迎来了低生育水平的局面。从现阶段看,不能简单地将中国“计划生育”理解为“一对夫妇一个孩”;从长时段上看,中国在降低人口增长率方面为世界总结的最重要的经验是“晚、稀、少”。面对生育率的持续降低,应考虑选择恰当时机改革现行政策。  相似文献   

19.
《马关条约》签订前后,日本割占台湾的企图昭然若现,从"三国干涉还辽"中看到希望的清政府为保台湾采取的外交努力,依然是遵循"以夷制夷"的思想主旨,寄希望于英、俄、法、德等国对日本的干预.但事实告诉世人,"以夷制夷"思想指导下的清廷外交政策,并不能够挽回台湾被割占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