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以田野调察的材料,结合史料记载,对新疆区域内聚居的撒拉族群体的形成历史、人口状况和地域环境等方面作了较为完整的叙述和简略的分析,特别是在第一手调查材料的基础上,首次详细描述了新疆撒拉族人口较为集中的聚居地-撒拉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现状.  相似文献   

2.
撒拉族婚礼的文化特征、功能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撒拉族婚礼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受到人们的重视和保护。文章根据田野调查和文献材料,对撒拉族婚礼的文化特征、功能及价值等作了分析,并提出了保护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撒拉族是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撒拉族的民族特性、民族意识、思想情感以至日常生活都带有明显的伊斯兰教印记。那么撒拉族的形成与伊斯兰教有什么关系呢?这是研究撒拉族历史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些粗浅的分析,以就教于专家和读者。 撒拉族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特别是有经济和政治的原因。而伊斯兰教对撒拉族的形成也发生了重大影响。如果说伊斯兰教对散居各地的回族的形成起了一种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4.
论撒拉族的婚姻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通过对撒拉族社区的实地调查,依据调查材料和文献记载,对撒拉族的婚姻选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对撒拉族婚姻选择的理性思考、对撒拉族选择配偶的标准以及撒拉族社区认可的结婚年龄、撒拉族社区男女通婚圈半径及通婚的人际圈与社会圈、舅舅在撒拉族婚姻选择中所起的作用等几个方面的综合了解,概括出了撒拉族婚姻选择的文化变迁及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依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撒拉族英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民族差异性制约着撒拉族教育的发展,并就如何开创民族教育特色化等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服饰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最直观的文化之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经济水平、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本文就撒拉族服饰文化发展源流、演变以及服饰特征进行讨论,以期进一步深化对撒拉族整体文化结构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原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锡伯、塔吉克、俄罗斯、乌孜别克、塔塔尔、达斡尔、满族等十三个主要民族。解放后,随着国家和兄弟省区对新疆建设的支援,新疆又增加了东乡族、壮族、藏族、撒拉族、苗族、朝鲜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兄弟民族。目前已有四十多个民族共同聚居在天山南北。至一九八二年底,新疆人口总数为1315.9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为783.56万人,占全疆人口总数的59.55%。其中维吾尔族人口为598.68万人,哈萨克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都在急剧变迁。在这样的背景下,多民族杂居地区的民族认同和民族关系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如民族边界随着民族间的频繁交往而更趋明显。笔者深入实地,对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镇加入村撒拉族、藏族、汉族、回族等民族的关系状况作了调查,分析了现今多元民族类型、多种民族文化共存地区的民族关系状况。  相似文献   

9.
马坚教授指出:“国内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大半与教律有密切关系”。伊斯兰教是撒拉族的全民性信仰。由于历史、民族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撒拉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较之国内共它穆斯林民族更为严格。撒拉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深深地打上了伊斯兰教的烙印。  相似文献   

10.
哭嫁是一种民间婚嫁习俗,不仅在我国各民族中有相当广泛的流传,而且具有民族地区的差异性。青海地区撒拉族妇女的哭嫁歌“撒赫斯”是撒拉族婚礼习俗乐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蕴涵着撒拉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1.
撒拉族是世居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其居住建筑形式为当地广为流行的"庄窠"建筑的一种,其以篱笆和泥做房屋墙体。由于撒拉族为东迁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其建筑文化与社会组织结构具有特殊性,体现了一定的文化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根据在甘肃省积石山县保安、东乡、撒拉、回、土五族农村中所做的实地调查 ,本文对当前部分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带有一定普遍性的农村劳动力之发展困境及其原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同时 ,对于如何摆脱这些困境也提出了一些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大量实地调查的资料表明,目前撒拉族家庭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大量丰富的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撒拉族家庭教育仍不很乐观,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与实际要求的家庭教育仍有很大差距,该如何做,专家们从孩子培养、家庭道德、家长素质的具备方面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青海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所获得的数据,通过对土族、撒拉族学生2000—2005年身体素质状况的动态观察,分析两个民族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变化的趋势及存在的差异,为进一步改善学校体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辽史》中记载的契丹语词"撒剌"与契丹语亲属语言中的[t r ]对应,都表示"酒樽",契丹小字183号原字应构拟为[t r]。契丹小字227号原字在单独使用时表示引语导入词,有引入命名、引入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引入原因目的从句三种用法。契丹语带宾格的反身物主成分为[we],给格形式同与格形式,[en]常用来表示过去时。论文为15个契丹小字构拟音类,释义70多个词语,构拟出部分词语的大概读音。  相似文献   

16.
西北少数民族的族际交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族际交流有多种表现形式 ,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各民族之间的族际交流以一种或多种形式显现着。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加速 ,民族地区的社会结构也在进行着调整。在民族地区社会结构的调整当中 ,一个十分显著的要素就是族际交流加强了。西北少数民族的族际交流突破了以往的空间和时间的界线 ,无论在内容和形式、广度和深度、频度和强度方面 ,还是在互动的维度和互动的情境与方式方面 ,都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西北地区的回族、撒拉族、藏族等民族个案的研究 ,探讨了西北各民族族际交流的形式与族际交流过程中的文化涵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在以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并存与交融的青海高原文化圈中,大学生人际适应的难度加大,部分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汉族大学生与青海五个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民族心理特质、民族历史上的交流和冲突是影响大学生人际适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位处甘、青两省交界的河湟地区,由于具有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形成了经济结构的民族分工与协作的社会现象。例如:汉族、土族群众多半务农;藏族、蒙古族同胞大多畜牧;而回族和撒拉族人民多喜欢经商。结果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为民族团结提供了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