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古庐陵地区中心的富水河畔,座落着古老而又神秘的渼陂古村.通过对渼陂古村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对古建筑的考察分析,这个古村的古建筑群的宗族与宗法文化,书院与儒商文化,建筑艺术文化与近现代红色文化等等,便是这个古村古建筑的文化遗韵的奠基,也是渼陂古村旅游及教育基地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白鹭洲书院自南宋建立后,渐次成为庐陵地区重要的文教中心.书院践行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了文天祥、邓光荐、刘辰翁等大批爱国志士,同时引领庐陵士风,实施社会教化.白鹭洲书院从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了庐陵地区,培育了文章节义、崇文重教的庐陵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3.
宋代庐陵地区出现了一大批诗词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很大影响,在中国区域文化中也是一个奇迹.本文对宋代庐陵诗词作家作品量的统计分析,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该地区文学艺术发达的成因.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有着强烈的庐陵情结,多次署名为"庐陵欧阳修",这缘自他对庐陵欧阳世家的高度认同,对江西庐陵的深情眷恋,以及对自己名山事业的无比珍惜。千百年来,人们均称欧阳修为庐陵永丰人。欧阳修世系为庐陵,籍贯为永丰,但绵阳也是他故乡。欧阳修不仅属于庐陵、绵阳、滁州,更属于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极为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5.
南昌市安义县罗田古村有1 200余年的建村历史.此处豪宅何以经久不衰?主要取决于该古村的选址及进、排水系统布置得当,其民居风格独特,其建筑构造处理科学.这些古村民居给我们的启迪是巧妙地引水入村并将进、排水沟与村间道路合为一体;民居以青石板勒脚,村间道路亦铺之以青石板;民居坐落灵活,房屋以堂厅带天井为中心而建,这都有利于民居的长久独存.  相似文献   

6.
留住乡愁     
正江苏省常熟市海虞镇福山村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这里曾经有一镇一港十四圩,三山两寺三古城,堪称奇迹。恢宏的人慈古寺,气派的山丘城郭,苍翠的古银杏,千姿百态的桥闸,以及鳞次栉比的古建筑群,都是福山灿烂文化的历史见证。可惜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大都被岁月的长河冲刷得不留印痕,空留无法弥补的千古遗憾。所幸常熟市海虞镇党委政府、福山办事处、福山村委会怀着  相似文献   

7.
以庐陵文化为依托,提出一些开发校本课程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以期为本地区中小学或其它地区中小学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范式.  相似文献   

8.
在历史上藏族和纳西族迁徙之路和当代两族聚居区发现了大量的石棺墓葬群,通过分析这些丰富的考古资料,加上汉藏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论述了滇川藏横断山脉地区所发现的石棺葬与藏族和纳西族这两个民族的先民之间的关系.另外,通过在这些地区的石棺墓中所发现的绿松石等器物,对藏族、纳西族共有的一些宗教文化现象进行独到的分析,认为这些地区发现的石棺葬习俗与作为藏族和纳西族共同祖先的古羌人中的牦牛羌、白狼羌以及本教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从作者的创作量、合著情况、地区分布、所属系统分布、机构发文以及核心作者分析等方面对全国1978-2003年间有关宋代庐陵诗词研究论文的作者队伍进行统计分析,看到了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发现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乾嘉时期吴中经济文化发达,吴中女学在此时达到了高峰,不仅女诗人数量众多,还出现了三个人数达到10人左右、组织与活动都较为成熟的女性诗人群体,它们是:吴江地区计氏和邱氏家族女性群体、随园吴中女弟子群体和有"吴中十子"之称的女诗人组成的"清溪吟社".而吴中地区发达的经济和开明的思想环境、文化家族的联姻及家族文化对女性诗才的培养、名士为师积极提携奖掖,以及女性诗人自我意识的觉醒,是这些女性诗人群体生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系统性与层次性进行了分析和阐述,认为中国建筑文化由外而内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建筑的外在形式(建筑词汇),其次是建筑及规划的法式、原则(语法),最后是古代中国人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深层结构)。提出了中国建筑文化正是由上述三个层次所构成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丰富而深邃,蕴含着浓厚的东方文化特色和哲学伦理思想,在世界建筑文化史上独树一帜.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群体组合,以及在外观上呈现出的大屋顶、建筑装饰、色彩运用等特色,不仅具有自己独特的实用价值及审美价值,而且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在其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从朴素自然的建筑实用意识到尊卑有序的建筑伦理观念至融汇升华的建筑理想理念,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本文沿着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形成的轨迹,分析了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形成的三个阶段: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阶段、人与人和谐关系阶段及人自身和谐关系阶段,探讨了传统文化和中国古建筑的内在联系,试图解析中国古建筑的深刻文化内涵,及对中国现代建筑生态化的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钓源村,以其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精致美观的装饰艺术、赣派民居的典型风格,体现了独特的建筑文化特征,成为我国江南古代村落建筑文化的缩影。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丰厚,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独特的、有着强烈个性的木构架建筑体系。从其演变历程和文化渊源对其进行研究整理可以使我们全面地了解传统建筑,希望人们能充分认识到木构架具有的不可估量的价值,使人们能更加重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并保护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依据史料,以肥东振湖塔为例对风水塔的地理审美意义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和景观规划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风水则是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理论支撑之一。塔是在中国分布广泛的带有风水涵义的古建筑,研究风水塔的地理审美意义有助于理解风水中的景观规划美学成分。  相似文献   

17.
徽州文化提升了徽州古村落的品位,使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和诗歌理论在村落规划中的成功运用,将自然和建筑的物象升化为审美意象,营造了艺术的时空,强化了建筑文化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从河北辽塔建造年代和分布特点入手,初步探讨了其建筑风格、艺术魅力及设计艺术特色。河北辽塔不仅承启与沿用了唐代建筑遗风和东北辽塔建筑设计艺术特征,而且在建筑技艺和设计风格上还受到宋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建筑文化全球化与多样化同步发展的今天 ,中国传统的“道”与“器”的理论 ,可能为解决建筑理论研究的窘迫提供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