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就业包括职业需求和劳力供给两个方面.经研究表明,农业产业结构是农业职业需求结构变动的主因,农业职业需求的高低取决于农业的发展方式和功能的开发.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农业职业需求的扩展与结构升级提供了良机,但职业需求的扩展和结构升级受到各种因素的束缚.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影响农业职业需求的因素分为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新型农业职业需求变迁的经济学动因是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职业需求呈现网络辐射状态,为农业新业态的出现贮备了条件.为我国新型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职业需求扩大和升级提出了建议,对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就业包括职业需求和劳力供给两个方面.经研究表明,农业产业结构是农业职业需求结构变动的主因,农业职业需求的高低取决于农业的发展方式和功能的开发.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农业职业需求的扩展与结构升级提供了良机,但职业需求的扩展和结构升级受到各种因素的束缚.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影响农业职业需求的因素分为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新型农业职业需求变迁的经济学动因是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职业需求呈现网络辐射状态,为农业新业态的出现贮备了条件.为我国新型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职业需求扩大和升级提出了建议,对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力量。以哈尔滨市为例,调查研究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分析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发展规模、辐射带动、盈利能力、资金来源、销售渠道、品牌建设、管理水平、产业化程度及发展预期等方面的情况,提出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明确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的认定标准,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扶持,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作管理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在甘肃、湖南和贵州三省的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回流农民农业经营决策和新型农民职业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回流农民是否从事农业经营和能否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受到个人禀赋、农业信息感知和乡土情结的影响。个人禀赋的影响表现为:教育程度较高和非常健康的回流农民从事农业经营的可能性低;有培训经历和非常健康的回流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可能性高;农业信息感知的影响表现为:惠农政策感知水平越高,回流农民从事农业经营的可能性越大,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可能性也越大;农业风险感知水平越高,回流农民从事农业经营的可能性越低;支农举措感知水平越高,回流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可能性越大;乡土情结的影响表现为:有土地流入经历的回流农民从事农业经营的可能性更大,爱农情结越深的回流农民越容易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建议从改善农业经营金融扶持与农业保险体系、强化农业技术培训、提升农业信息传播效果和激发回流农民乡土情结四个方面入手,吸引更多回流农民从事农业经营,培育更多回流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相似文献   

5.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广东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相对落后、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职业农民缺乏以及农业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等方面。为完善广东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当务之急要以科技保障生产服务、以补贴夯实基础设施、以财政支持扩大教育供给以及以政策引导加强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1982年以来的历次人口普查资料,系统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规模与分布、人口年龄结构、素质发展历程和现状。考察期内,农业劳动力规模先增后减,男性农业劳动力始终多于女性;粮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内的农业劳动力分布较为集中;农业劳动力呈现老化、女性化特征,且20-49岁女性农业劳动力占比超过男性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人口素质提升缓慢,与全国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差距不断拉大,新型职业农民规模不断增加。为此,从留住适量适龄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土地流转和大力推广农业技术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当前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当中,可以充分发挥其既联系农民又参与市场运作的优势,提高新兴职业农民培育的实效性。但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也存在着农户覆盖率低、成员文化水平低、运作不规范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最后提出通过政府、农业教学科研单位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规范化建设等方面的努力来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新兴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相似文献   

8.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管理,利用市场规则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不同,新型职业农民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政治素质以及先进的思想观念和创新精神,而经过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无论是其文化素质、经营管理素质,还是在科技素质、创新精神等方面都具备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独特优势。利用山西省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影响大学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意愿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性别、专业类别、出生地、社会偏见的影响程度、对个人长远发展的影响程度、农村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国家政策的满意度、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知程度等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并进而加快农民群体分化。城镇化需要农民市民化,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则需依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上,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还需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生产率,切实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因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亟需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和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  相似文献   

10.
站在国家政策指向的角度上,分析了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时代内涵,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并从对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行统筹规划;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涉农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农村人户口市民化和农民现代化速度;加快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五个方面提出了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新时代,实现农业现代化治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是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治理中还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如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落后于发展需要,具体表现为:一是管理理念比较落后;二是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创新力不足;三是重产轻质问题突出;四是工作职能边界不够清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落后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投入标准低、配套设施不完善;二是农村公共服务相对于城市还有较大差距;三是在农村教育方面,区域之间教育发展水平仍不平衡。小农户难以嵌入现代化农业进程,主要源于:一是经营规模小;二是资金短缺且借贷困难;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制约了农业发展,表现在:一是传统农作物种植方式导致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不高;二是年老的农民缺乏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且精力有限,导致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状况非常不理想;三是农村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难以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求。面对以上突出现状,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大背景下,实现农业现代化治理需要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一要提升相关领导重视程度,二要健全管理体系,三要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四要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在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上,一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二要加强公共服务的相关设备设施、场地等建设,三要创新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在推进农业科技应用方面,一要重视科研体系构建,二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供给侧改革,三要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在当前,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一要加强制度保障,二要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一要抓牢教育环节,二要创新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教育机制,三要构建优秀人才回流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证研究,分析福建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和农业机制环境,发现存在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政策支持机制、金融支持机制、人才培育机制、农业保险机制、农业生产性服务补贴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培育福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创新农业机制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逐渐形成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传统小农经营相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经营规模、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也在土地流转、资金融通、服务体系和后继人才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从完善新型农民培育体系、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加大农村金融扶持、改革城乡二元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各地方形成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热潮,但是人们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理解差异甚大,如有人把新型职业农民理解为"农业工人",有人则理解为农业投资者或农村经纪人,更有人把新型职业农民理解为农业企业经理或农业企业工人。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新型农民、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概念的比较,提出新型农业从业人员即新"新型农民"(简称新型农民)的概念,新"新型农民"是随着社会发展,分工分化成长壮大的各种新类型的农业从业人员。在界定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新型农民的类型、农业专业化、农民职业化、新型农民首先实现区域、新型农民培养对象和土地租赁或者自有等热点问题,最后指出新型农民的发展要尊重农民和基础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政策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制定、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政策过程中存在过度重视工商资本农企、不重视在乡小农的新型农业职业化培育、对农民合作社扶持过度及对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的经营方式定位不清等问题。学界对此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但一些研究结论有失偏颇,应予以矫正。通过调研分析认为,政府应恢复工商资本农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地位,积极培育在乡小农为新型农业职业农民,消减和调整对农民合作社的扶持,促进种养大户规模化经营和家庭农场集约化经营,以规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立,充分发挥其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正面带动作用,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逐渐成为党的“三农”政策总纲领.本文在厘清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系统分析了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过程中在思想认识、运营机制、发展环境、土地流转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将会面临的一系列现实困境,从明确政府职责、发挥比较优势和完善要素市场等方面提出路径选择,以更好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ADF单位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以及回归检验等方法。对2004年至2012年的新型城镇化率与农业发展方式衡量指标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新城镇化率与农业发展方式衡量指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当前农业发展方式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脱节,农业发展过度依赖化学投入背离新型城镇化要求,机械农业仅能在一定程度的上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因此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应当以绿色环保为前提,以改进机械农业为动力,以创新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为目的,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从县域角度分析农业科技服务创新存在的问题。通过访谈和问卷方式对地处闽东、闽南、闽西、闽北的4个县(市、区)开展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调查结果显示,县域农业科技服务创新的做法主要有政府推动型、科教单位服务型、企业主导型、科技能人带动型等4种类型,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当前县域农业科技服务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有:农技推广体制不完善制约了农技推广效率;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机制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带动效应不显著;小规模分散经营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针对存在的问题,就加强县域农业科技服务创新提出对策与建议:实行涉农部门大部制改革,提高农技推广效率;整合涉农科技专项资金,促进科技供需对接;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职业农民"辐射带动作用;发展综合性农民合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20.
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是当前中国农村社会发展趋向。作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地和农业人口大省,河南省在农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上任重道远。只有着力夯实农业现代化发展,才能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与之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农村社会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