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族名小考     
在古代文献里,有一些族称,它们的词序是可以颠倒的。清代几个知名的学者早已注意到了这种现象。但是,他们所作出的校订却不一定合于原始的事实。 现在,让我们先举‘骆越’一例。 《后汉书·马援传》说:“自后骆越奉行马将军故事。”又说:“于交阯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李贤注:“骆者,越别名”。这是大家知道的事实。但是,在旧本《水经注》里,却写作‘越  相似文献   

2.
苏轼《前赤壁赋》云:“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氵斥)流光。’”对其中的“流光”和“空明”的注释,自宋至清的注家基本相同。最早作注的是宋末谢枋得的《文章轨范》:“秋水清见底,月在水中,谓之空明;月光与波俱动,谓之流光……逆水而上曰(氵斥)。”由于《文章轨范》是影响很大的散文选注本,所以谢说为后来的注家承袭。如清初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注云:“月在水中,谓之空明,逆水而上曰(氵斥),月光与波俱动,谓之流光。”《古文观止》又是清初以来影响极广的散文注本,因而谢枋得注释的影响范围凭借它又大大地扩大了。七八百年来,《文  相似文献   

3.
释“方”     
阅读古籍,常遇到“方……里”或“方……”这种句子。如:“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墨子·公输》)“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论语》)等等。 对“方”的注释,主要有三种。 一是认为方即平方,方某某里,即某某平方里。如:《孟子·梁惠王上》:“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历代文选》(中国青年出版社62年北京第一版)注:“即九千平方里……”《大学语文(修订本)》(华师大出版社83年6月第二版)注:“当时人认为天下的土地,方千里者九处(九洲),即九千平方里。”《先秦文学作品选》(吉林人民出版社80年4月第一版)注:“当时的学者阴阳家邹衍等,说中国有九洲,并假定中国有九千个平方里。”  相似文献   

4.
一 片玉集 <片玉集>十卷,<疆村丛书>本。宋周邦彥字美成,号清真撰。 疆村<片玉集跋>谓“周美成词<片玉集>十卷,陈元龙少章集注,汲古阁旧藏。……美成词刻于宋世者,一为严州本,名<清真诗余>。……一为溧水本,名<清真词>。……一为圈法<美成词>,见<词源>。一为<美成长短句>,见毛子晋跋语。又有<三英集>,乃与方千里,杨泽民和作同刻者。……若曹杓注<清真词>,亦见<书录解题>。……尝见士礼居别藏本。”又有“强焕序本<清真词>”等等。  相似文献   

5.
予读王伯申《经传释词》以“不”“无”为语词说,窃有惑焉。盖古人于反诘句,本是相反见意,故注家亦相反为说。反诘之肯定句释为否定,反诘之否定句释为肯定。句意本当如此,非释词也“不”“无”既表反诘,岂为语词?试看,凡反诘句,其句型肯定者,其句意则为否定。注家皆相反而说之。如《书·尧典》“嚚讼可乎?”此肯定之反诘句。某氏传曰:”可乎?言不可”。“可”,言“不可”,此相反为说也。故此句意实为否定。《左传》成公十五年,“欲免得乎”?杜预注:“言不得”。昭公元年,“敢乎?”杜预注:“言不敢”。《周语下》:“齐其有乎”?韦昭注:  相似文献   

6.
《诗经·大雅·緜》中有“虞芮质厥成”一句。虞芮二国的故址在今何处,过去许多注本都没注《毛传》只说:“虞芮之君相与争田,久而不平,乃相谓曰:“西伯仁人也,盍往质焉?’乃相与朝周”。当代注本,说:“虞,古国名,故城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五十里。芮,古国名,故城在今山西芮城县西十里。两地相去甚近。” (见北大《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我认为,“相与争田”的虞国故址不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芮国故址也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理由是,那时还没有在该地的虞国和芮国。  相似文献   

7.
王伯祥先生《史记选》第509页《滑稽列传》里有一句为“鹄,毛物,多相类者。”注说:“黄鹄本是生羽毛的东西,相像的很多。”此句句读和注解似觉不妥。从注解推敲,上下两句应有因果联系,但生羽毛的东西就一定相像吗?这显然于事理不通。此句的关键是对“物”字的理解,“物”古义本作杂色旗帜。《周礼·春官·司常》:“通帛为旃,杂帛为物。”其中“物”即用本义。古代旗帜除画有本氏族所敬的  相似文献   

8.
苏轼《贾谊论》是一篇有名的人物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王书”)与张之强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张书”)都在文选部分里收了这篇文章。《贾谊论》说:“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王书对这句话仅注了一个“累”字,释为“忧虑”。张书则注得颇详细:“遗俗之累,指不同于世俗的毛病。‘遗俗’:与‘高世’句式相当,等于说‘遣世’,即‘离开世俗’,与世俗之人不一样。累:事相因致损。拖累、负担,这里指缺点、毛病。”张书既释“累”为“缺点、毛病”,则两书对“遗俗之累”的解释很显然是不同的。究竟应该怎样解释“遗俗之累”呢?考“遗俗之累”乃前人熟语,苏轼于此不过是  相似文献   

9.
《史记·项羽本纪》有句著名的话:“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集解》注:“《尸子》曰:‘舜两眸子,是谓重瞳’。”①意思是说,一个眼睛生有两个瞳孔,就是重瞳。这在《汉书》中说得更为明确。《汉书·陈胜项籍传》:“周生亦有言,‘舜盖重童子’项羽又重童子。岂其苗裔邪?何其兴之暴也!”颜师古注曰:“童子,目之眸子。”②《汉书补注》钱大昭注曰:“童,古瞳字也。说文本不从目。”沈钦韩则进一步注曰:“董子《三代改制篇》:‘舜有二童子。’《荀子·非相篇》:‘尧舜三牟子。’杨倞注:‘《尸子》曰:‘舜两眸子,是谓重明。’《淮南子·修务训》亦本《尸子》语。”④这些著名大家引经据典,解释得清清楚楚,毫不含糊:重瞳,即是两个瞳孔。“重瞳”之说,影响甚大。后人著书立说皆以此为据。曹植《帝舜赞》:“颛顼之族,重瞳神圣。”⑤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帝有虞氏,姚姓,目重瞳,故名重华。”⑥《春秋孔演图》:“舜重瞳子,是谓重明。”⑦宋王禹偁《待漏院记》:“九门既闭,重瞳屡迥。”⑧就连  相似文献   

10.
《鲁迅日记》中有两处提到风沙。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八日载云:“得《给年少者》一本,风沙寄赠。”一九三六年九月十九日载云:“得风沙信并稿,午后寄还之,并复。”这风沙究竟是谁?一九七六年版《鲁迅日记·人名索引》和新版《鲁迅全集》第十五卷“人物注释”都说风沙就是王志之。这是误注。风沙的儿子章中春同志现在浙江省绍兴卫生学校工作,笔者最近访问了他,兹将访问所得的情况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问世以来,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其中尤以陈婉俊的补注本更为风行:然陈婉俊的补注,虽被四藤吟社主人誉为“考覆精严”也难免有注释乖误之处。比如对卷五韦庄《章台夜思》诗之“章台”即误注为:“《汉书·张敞传》:走马章台街,以便面拊马,注:章台,在长安中。”今之《唐诗三百首》几种新注本,  相似文献   

12.
一、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刻本,据说最接近罗贯中的原著。它的特点是除正文之外还有不少的“小字注”——对正文加以补充或解释。在“小字注”的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作注者不但不是作者本人,也不是作者同  相似文献   

13.
“女部”是《说文解字》中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类,起“女”终“姤”,共收258字,其中重文13,新附字7。目前世上流传的最好的《说文解字》注本莫过于徐氏兄弟的《校定说文解字》和《说文解字系传》,但二者也有不少的出入。从徐氏兄弟注解“女部”汉字的不同之处着眼,参校他注,遂得己论。  相似文献   

14.
~~(六 )语有缓急例或曰“急 (疾 )言”、“语声之急”1 .《高帝纪》 :“信亡走匈奴 ,其将曼丘臣、王黄共立故赵后赵利为王。”颜注 :“姓曼丘 ,名臣也。曼丘、母丘本一姓也 ,语有缓急耳。”2 .《魏相丙吉传》 :“西曹地忍之 ,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颜注 :“地亦但也 ,语音之急也。”(七 )某即某也例1 .《古今人表》 :“尾生高。”颜注 :“即微生高也。”2 .《古今人表》 :“公肩瑕。”颜注 :“即公肩假也。”3.《古今人表》 :“禽敖。”颜注 :“即黔敖也。”(八 )音讹、语讹例1 .《地理志下》 :“北地郡 :略畔道。”颜注 :“有略畔山 ,今在…  相似文献   

15.
辨《孟子》“不得于言”句——兼释得、中、当、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子、公孙丑上》有个悬案: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说:“不得于言——不得乃不能得胜之意。这几句都是讲养勇之事。故以胜负言。旧注皆未得其意。”杨先生批评“旧注皆未得其意”,十分精辟,但把“得”看成是“得胜之意”,恐不尽然。仔细体察上下文的脉络,固然述及“养勇之事”,不过,北宫黝  相似文献   

16.
“所”字是古汉语中用得既广且繁的一个词。《说文解字》云:“所,伐木声也,诗:伐木所所”。然而《诗经》今本皆作“伐木许许”。这是描摩伐木声音的象声词。今人康殷先生的《文字源流浅说》说:“所,金释所,象用斤锛斫门户之状,户亦声。本为动词。”这是说“用斤锛斫门户之状”是“所”的本义了;古书中又有“父去里所复还”(《史记·留侯世家》),这个“所”是表概数的数词;还有“爰得我所”(《诗经·硕鼠》),这个“所”是表示“处所”意  相似文献   

17.
一言 《社区》2007,(12)
绕口令段子里有一句“蓝布棉门帘”,说起来比较“绕嘴”、好玩,而图片里这一道横挂在路中央的“棉门帘”却得让众人“绕行”。其实,晾晒被子本无可厚非,但应该以不妨碍别人出行为“底线”。  相似文献   

18.
读诗札记     
一、王之涣《登鹳鹊楼》诗,家喻户晓,千古流传,曾先后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然而对其中“欲穷千里目”一句的理解上至今仍有争议.有人解释为:“目欲穷千里”.目,眼睛,是个倒装句式.(如1979.2上海《语文学习》刘昌智文)有人说是:“诗人欲穷千里目”,“目”即眼睛,“千里目”即古代民间神话中的千里驹,千里眼,指望得很远的视力.非倒装句而是偏正词组.诗人凭高纵目,壮心不己,要“尽量运用(穷)望得很远的视力(千里眼),把山川风物尽收眼底.”(如1980.2上海《语文学习》欧伯衡文),致于中小学语文教材及其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或不注、或浑而言之,不求甚解,使读者模棱两可,如1979年初中《语文》第一册曾选入此诗,“千里目”注为“指望得很远的视力.1992年小学语文第五册也选了这首诗,无注.人民教育出版社配套的教参注:千里目,“目”眼睛,这里是看的意思,千里目是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书中水分从何而来●陆士华农贸市场上有“注水猪”,书店书摊上有“注水书”。过去只道是文章有水分,现在是连图书也有水分了。而且,这水分也是“注”进去的。往书里“注水”的门道很多,试举三例如下:其一是不管厚薄,是否适宜,平装变精装,变“假精装”,普通本变豪...  相似文献   

20.
马中锡《中山狼传》,是古代文学的名篇,其中有一句:“儒谓受人恩而不忍背者,其为子必孝,又谓虎狼之父子。”对于“虎狼之父子”的“之”字各注本多有疑义。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山狼传》注94说:“虎狼之父子,意谓即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