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的思维的两重性是产生谬误的内在因素,我们从两方面来看: 一、从单个的思维过程来看(静态上),思维在反映世界的过程中,首先表现为对事物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人的认识每一步都是从外界向主观意识的转化,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个别上升为一般.又用一般概括个别。但是人的思维的能动性本身具有使思维离开现实的趋势,即从最初的抽象开始,就潜伏着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在抽象过程中.人的主观思维活动所得到的概念、判断、推理等产物,达到了对客观对象本质的认识,从而更深刻地反映客观对象;另一种是在抽象过程中,主观思维活动不自觉地摆脱了客观性的制约,夸大了主动性的一面而脱离了它的出发点。正如列  相似文献   

2.
在改革开放中,中国走上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市场经济在中国实践的同时,也影响并发展着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市场经济既是追求效率的不可替代的机制,又是一种以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为本位的价值取向的经济基础,一种与激励共存的淘汰与排斥机制和一种必然会对财产制度提出要求的机制。市场经济所具有的负面效应,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制度有反差和矛盾的一面。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重新认识并驾驭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3.
法律认识错误,属于刑法上的认识错误,一般被纳入犯罪主观特征中来加以研究.它涉及故意的本质、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的关系、故意与过失的区别等问题,其中最有疑问的是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危害性没有任何认识,而将自己实施的犯罪行为误认为非犯罪行为时,是否阻却犯罪的故意,是否成立故意犯罪.从法律错误的概念和分类等基本问题入手,分析和探讨了行为人法律认识错误的刑事责任问题,认为最狭义的法律错误应该阻却故意.  相似文献   

4.
以往,我们常常把认识过程中的谬误视为一无是处的绝对荒谬,而把真理夸大成完美无缺的“哲人之石”。这种典型的形而上学观点貌视正确,实则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真理观。实际上,任何谬误都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对认识的发展起阻碍和桎梏的作用,这是其本质的基本方面;另一方面它对认识的发展又有促进的积极作用。本文试图对谬误在认识论中的积极作用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对认识中的错误 ,应该从主体、客体以及认识过程本身三个方面去分析和研究。错误难免的观点并不是引导人们去犯错误 ,恰恰相反 ,正是为了引导人们去寻求真理 ,避免和克服错误 ,不应该以错误难免为理由替错误作辨护。  相似文献   

6.
“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尘世上的一切都是免不了错误的。”  相似文献   

7.
论潜意识或无意识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浩 《东岳论丛》2007,28(4):126-130
潜意识或无意识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形式,也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潜意识并不是没有意识,它同意识相互转化,并在深层次上对人的语言、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郭桥 《人文杂志》2001,(2):136-139
孟子是先秦时期的著名辩者.有效辩术和谬误共存是其谈辩实践的本来面貌,但以往研究者的目光多集中于前者,对后者显得重视不够.孟子谈辩中的谬误涉及人身攻击、偷换概念(论题)、机械比附以及虚假理由等.  相似文献   

9.
票据伪造和票据变造是票据的两大瑕疵,严重损及票据的流通性和交易安全,本文在比较研究日内瓦票据公约体系和英美票据法体系的基础上,剖析了付款人及其代理付款人因票据伪造和票据变造而错误付款的法律责任的性质及其风险负担,明确指出由其负担风险的合理性及须注意的几个问题,力图为我国相关司法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 谈起错误,人们往往对它的危害性、破坏性、坏的一面,易于理解,而对错误可以从反面教育我们、变坏事为好事、对认识的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一面,不大容易理解。其实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成绩有两重性,错误也有两重性,成绩能够鼓励人,同时会使人骄傲;错误使人倒霉,使人着急,是个敌人,同时也是我们很好的教员。”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15页)毛泽东  相似文献   

11.
在汉语浩如烟海的语词中,有大量成语和俗语。成语和俗语渗透着我们民族的心理习惯、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传承着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民情,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绝大多数成语或者浓缩了一个历史典故,或者是一个名言警句,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俗语则大多是劳动人民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概括,它通俗易懂,讲的是朴素的道理,是流传于民间的哲学。然而也有一些成语或俗语观念陈腐、逻辑荒谬,对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进行健康有效的思维,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本文只从逻辑的角度对成语、俗…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哲学界的不少学者对哲学理论的评价,是以哲学理论对社会政治进程的影响为标准的,而不是以哲学理论本身的学理根据为标准。这样的情况说明中国哲学界的很多学者都犯了"诉诸后果"的错误。"诉诸后果"是西方学术界公认的一种推理错误,就是以某命题为真或我们相信某一命题为真时可能导致的后果的好与坏来判决命题是否为真。过去把哲学等同于意识形态留下的习惯可能是这种谬误的根源之一,中国的传统思维习惯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特殊理论环境也有可能是造成哲学学术还没步入正轨的因素,将"价值"混同于"意识形态"则是导致相关概念混乱的一个理念性根源。  相似文献   

13.
在汉语浩如烟海的语词中,有大量成语和俗语。成语和俗语渗透着我们民族的心理习惯、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传承着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民情,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绝大多数成语或者浓缩了一个历史典故,或者是一个名言警句,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俗语则大多是劳动人民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概括,它通俗易懂,讲的是朴素的道理,是流传于民间的哲学。然而也有一些成语或俗语观念陈腐、逻辑荒谬,对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进行健康有效的思维,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本文只从逻辑的角度对成语、俗语中的谬误进行透视和解剖。……  相似文献   

14.
本文指出外语学习过程中错误的纠正的必要性,对错误纠正的相关问题加以浅析。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如何正确地观察形势,实事求是地总结过去、把握现实、展望未来,是一个事关全局的大问题.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始终坚持按辩证法办事,无论是总结过去、把握现实还是展望未来,我们都需要自觉地把握两重性,即认识和把握实践进程中对主体有利与不利的两个方面,以及这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相互联接与相互转化,并据此作为制定战略与政策的重要根据和前提,使我们在把握两重性中前进.  相似文献   

16.
"基础概率谬误"是人们在进行主观概率判断时倾向于使用具体信息而忽略掉一般信息的现象。它可以解释很多情况下人们所做的主观概率判断和决策。它的提出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以贝叶斯定理为基础的决策理论的规范性研究方案,继而开始了决策理论的描述性研究,并提出了支持理论等重要理论成果。关于基础概率谬误产生的认知策略,主要有代表性启发策略、相关性原则、非因果基础概率原则等解释。但是,基础概率谬误并不就真的是"谬误",有时候这还是一种合理的决策方式。  相似文献   

17.
格式塔强调感知过程的整体性,使我们从“感觉→知觉→表象”的线性思维的迷梦中苏醒过来:主体并非被动地分别接受一个个刺激,然后才进行诸感觉要素的整合。而是根据自身的能力和需要,对潮水般涌来的刺激选取适当的信息,作为一定的样式整个地感知客体。皮亚杰进一步把认识看成是在主体已有的内部结构中进行建构的不断过程,外来的刺激总是内化于主体原有认识结构中。从中我们又进一步得到启示,作为真正人的认识过程,客体主体化总是作为通过思维加工过的理性形式而存在。例如,对于红玫瑰的刺激,红玫瑰的意象,花、红的概念以及“这朵…  相似文献   

18.
智力在认识中的作用王晓波赵丽娟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是认识的基础。但智力对认识也不可缺少,特别是在今天,高科技的时代,智力对认识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高科技时代...  相似文献   

19.
纯粹认识或世界之眼--论叔本华美学中的天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惠敏 《人文杂志》2002,(2):99-104
天才是西方哲学史及美学史上一个重要问题。叔本华将天才界定为一种纯粹的认识 ,他形象地喻为世界之眼。在他看来 ,天才是认识性 ,而非创造性的。作为一种认识 ,其特殊性在于 :不依据根据律 ,对欲望的弃绝 ,以永恒理念为对象。作为认识主体 ,他与科学家绝缘 ,与普通人相对立。这种对天才的描画可能与我们今日的天才形象相距甚远 ,但肯定会给予我们一些在其他理论中所找不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票据伪造和票据变造是票据的两大瑕疵,严重损及票据的流通性和交易安全,本文在比较研究日内瓦票据公约体系和英美票据法体系的基础上,剖析了付款人及其代理付款人因票据伪造和票据变造而错误付款的法律责任的性质及其风险负担,明确指出由其负担风险的合理性及须注意的几个问题,力图为我国相关司法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