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缓刑是作为对犯罪分子在惩罚的前提下宽大处理的一种刑罚制度。适用缓刑制度是在维持原判刑罚效力的情况下给犯罪分子以改过机会,是惩办与宽大结合、惩罚与教育改造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在刑罚中的具体表现。在我国,虽然新刑法在1997年刑法的基础上对缓刑制度做了全面的规定,但是,在理论研讨和实践运用过程中,缓刑制度还存在很多争议和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刑罚目的思想演进和刑事政策价值取向的改变看,非监禁刑是国际刑罚制度发展现代化的一个必然趋势。与监禁相比,缓刑是近现代刑法中富有促进机能的刑罚制度,是对短期自由刑所产生的某些弊端的一种补救。所以,建立独立的缓刑机构和缓刑官以及相应的惩戒措施体系,增设缓刑负担,并完善缓刑执行程序应成为完善我国缓刑制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缓刑是对判处某种剥夺自由刑罚的犯罪分子,在一定期间内附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的一种刑事制度。缓刑条件是裁量缓刑之根据和基础,本文拟对此予以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试论我国缓刑制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我国缓刑制度有争议的几个问题 ,认为 :缓刑宣告不属于刑罚裁量制度 ,而是一种刑罚执行制度 ;我国刑法规定的缓刑适用条件过于原则 ,应予以具体化 ;缓刑考验期限内发现有漏罪的 ,不应一概撤销缓刑 ,而应当区别对待 ;战时缓刑并非一种独立的缓刑制度 ,而是缓刑适用的一种特殊形态  相似文献   

5.
缓刑制度的设立对于预防犯罪、矫正罪犯、实现刑罚的个别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集刑罚社会化、个别化、人道化、经济化于一身的刑罚制度,符合刑罚制度的基本发展趋势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但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缺陷。具体而言对缓刑适用条件的规定应当进一步明确化、具体化,加强缓刑监督组织,改革和完善缓刑监督考察规定、执行制度。  相似文献   

6.
缓刑在现代刑罚制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各国刑法理论普遍认为缓刑是与自由刑、罚金刑并列的三大刑罚支柱之一。 一 各国缓刑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国外的一些理论认为,缓刑最早起源于英国的司法制度。英国普通法院最初采用一种“恩赦教士”的做法,开始只适用于犯罪的神职人员,世俗法院将其赦免后交由教会法庭处理。其后,适用范围扩大到一般的教徒,只要犯罪人能诵读一篇圣诗,便可转移  相似文献   

7.
对缓刑制度进行价值分析,能够为该制度设立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的评判找到标准和方向,同时对于制度的完善起到推动作用.对缓刑制度的价值分析就是对缓刑如何体现刑罚价值的分析.刑罚的终极价值是正义、秩序和自由.缓刑制度通过弥补报应刑论和预防刑论的缺陷而最终实现正义、秩序和自由.  相似文献   

8.
缓刑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某种意义上说,缓刑制度代表了当今世界刑罚制度改革与发展的总趋势。本文从缓刑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理论基础、缓刑的适用论起,提出了对完善我国缓刑制度的一些构想。作者认为:(1)对适用缓刑的条件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或者司法解释;(2)健全对缓刑犯的考察制度;(3)建立缓刑保证金制度;(4)建立灵活的缓刑考验期制度等,可以更充分地体现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达到改造罪犯、预防犯罪的刑罚目的。  相似文献   

9.
罚金刑缓刑是缓刑和罚金刑两种制度在更高层次的自我突破和相互整合,它不仅有效促进刑罚体系的精致和完善,更整合并超越罚金刑和缓刑本身,具有刑罚谦抑、保护人权的理论情怀,体现教育改善、行刑个别化和再社会化理论内蕴。因此,引入罚金缓刑制度,并对其精确“校准”,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罚金缓刑制度,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刑法中的缓刑是以犯罪人人身危险性的基本消失为适用前提的行刑制度。虽然刑法界对缓刑制度的性质和地位认识不同,但缓刑制度作为一种刑罚执行制度,具有裁量与行刑的双重属性。缓刑作为一种刑罚制度,起源于西方,它的产生是与自由刑的广泛适用紧密联合在一起的,我国的缓刑制度是清末从西方引进的,它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参考了其他国家的缓刑制度而制定的。它体现了我国刑法的社会性质,又考虑了犯罪分子的具体情况。目前我国的缓刑制度与其他一些国家关于缓刑条件的规定相比,是比较科学的、合理的。它既考虑了犯罪事实的客观因素,又考虑了犯罪分子的认罪态度的主观因素,既考虑了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又考虑了其平时的一贯表现和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缓刑作为一种刑罚制度,自其诞生以来,在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由于渊源不同、传统各异,导致缓刑的制度设计和立法模式显现出较大的差异.本文研究探讨了不同法系国家缓刑制度的具体设计和立法模式,并对我国的缓刑制度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12.
缓刑作为一种可以有条件的不执行刑罚的刑事责任承担方式,其以矫正为本质的价值取向,顺应了国际刑罚追求谦抑性、公平性、人道性的发展趋势。针对缓刑制度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刑法修正案(八)对我国缓刑立法进行了较大修葺,但在公平价值最大化理念下审视,我国缓刑司法仍有欠公平之处,亟待继续完善。  相似文献   

13.
“以缓代管”现象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颇为常见,其根源在于管制与缓刑这两类刑罚未能清晰区分和有序衔接,并在刑罚执行中多一概施以社区矫正等措施为更科学地运用管制刑罚,有必要对其在适用条件、适用范围等要素构造,以及数罪并罚情形下的适用方法作制度改进。在管制与缓刑的执行制度衔接中,人格调查与评估情况可引入梯度化的社区服务(公益劳动),在矫正时形成轻重有别的不同层次,从而有助于教育、引导和鞭策反社会性较轻的犯罪分子,并促进其复归社会。  相似文献   

14.
代表着宽容和节俭的缓刑制度,符合刑罚谦抑化的发展趋势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本文旨在探讨缓刑的特点和功能,以拓展缓刑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推进司法实践中扩大缓刑适用率,拓宽解决中国监狱膨胀、实现司法成本最大效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国刑法对缓刑的定位并未充分反映其法律属性,从应然的角度出发,确有必要将缓刑设立为刑种。无论是否将缓刑设立为刑种,都不会对累犯的成立与否产生影响。中国的定罪模式与国情不同于国外,国外对轻罪广泛适用缓刑的做法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在于中国需要改变以往对违反治安管理等一般违法行为的反应方式,主要应当考虑对一般违法行为处罚的轻缓化、非监禁化,而不是一味强调对轻罪处罚的轻缓化、非监禁化、大幅度提高缓刑适用率。不过,中国可以借鉴国外经验,考虑在刑事诉讼法中增设缓予起诉制度,在非刑罚处理方法中增设刑罚的暂缓宣告制度,以充分发挥刑法的威慑力。  相似文献   

16.
论管制的废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制反映了刑罚轻缓化的趋势,体现了刑罚的人道性和谦抑性,有助于行刑经济。但管制欠缺报应性,丧失了其作为刑罚方法的惩罚本质,且缺乏行刑保障,不具有可操作性,尤为根本的是管制与缓刑制度内容重叠,导致刑罚体系有失科学,故应予废除。  相似文献   

17.
新刑法对原刑法规定的死缓制度作了修改,进一步体现了限制死刑的积极意义。但是,死缓的本质是什么,它究竟是不是一种缓刑?本文通过对死缓制度规定在刑法第48条中本身存在的法理逻辑矛盾,重新诠释死缓是一种特殊的缓刑,并提出应将死缓制度规定到刑法“刑罚的具体运用”一节中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8.
韩国社区服务令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的社区服务令是缓刑的一种附加处置,现在已经作为惩治犯罪的选择性措施而在韩国广泛适用。对韩国社区服务令制度进行充分研究对我国刑罚制度改革和完善,构建我国的社区服务令制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高丽在刑罚适用上对唐制的变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刑罚的适用而论,高丽和唐两朝的重大不同,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情况:唐的刑罚重而高丽轻;唐的刑罚适用标准严而高丽松;高丽对唐的刑罚进行了改造并和其固有的刑罚同时适用;高丽在实践中有一套广泛适用的耻辱刑系统.这些差异的形成首先与两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因此而制定的相关政策有关;其次,和两国的权力格局及相应的制度安排有关;第三,还和两国的社会结构与身份制度有关;第四,和两国的文化传统与宗教信仰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一国的缓刑制度深植于其传统社会文化中。我国缓刑制度虽应遵循现代教育刑思想指导,但百年来的缓刑实践表明,其立法与司法均深受传统实用理性及报应理念的影响。缓刑制度的实用理性主要表现为不以教育感化为目标,而以稳定社会为主旨。而缓刑报应结构的不合理,则导致其司法适用率及认同度偏低。应通过调整缓刑制度的规范结构来协调缓刑适用中的现代理念与传统思想的冲突;通过设置缓刑听证制度以减少庸俗实用主义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