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理论的创新 ,包含劳动内涵和外延、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理论、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理论的创新。劳动价值论的创新 ,是在坚持价值是活劳动创造的一元论的前提下 ,把价值创造拓展到生产无形产品、精神产品的商业劳动、服务劳动、科学劳动以及管理劳动、经营劳动等。  相似文献   

2.
赵紫阳同志说:“我们讲经济效益,首先应当明确这样一个主要观点,就是要以尽量少的活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生产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前半句是讲要尽可能地节约,使活劳动和物质的消耗尽量减少;后半句是讲要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在这里关键是产品必须‘符合社会需要’。只是讲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还不行,这个提法不能体现经济效益。如果产品不是社会所需要的,生产得越多,浪费就越大”(《人民日报》1982年3月30日)。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与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是一个意思。  相似文献   

3.
自然界存在着生态平衡问题,而且这一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在社会精神生活中也有平衡问题,这就是精神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平衡。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的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2页)所谓精神生产,就是指以”精神劳动”的方式创造社会精神产品或精神财富的生产,也就是指“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同上,第30页)科学研究、理论探讨、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活动的范围。人不同于一般的动物,人除了要有物质生活、物质资料的消费以外,还必须具有精神生活,进行精神消费。所谓精神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对精神产品的消耗与吸收。 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表明,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之间存在着平衡,不过这种平衡不周于一般的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之间的平衡,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它自己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讲求经济效果,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核心问题。任何一种物质资料的生产,都要消耗和占用一定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这种劳动占用、劳动消耗和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就是经济效果。马克思说:“真正的财富在于用尽量少的价值创造出尽量多的使用价值,换句话说,就是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出尽量丰富的物质财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第281页)人类社会生产的历史,就是不断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历史。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经济效果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满足人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生产力加速度发展历程说明,智力因素在物质生产和价值增值中的贡献越来越大,物化劳动力在生产中的作用比活劳动更重要.因而,新劳动价值论应该承认,物化劳动力与活劳动一起创造了价值,劳动过程中的智力因素和物化劳动力中的科技含量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相似文献   

6.
王峰明  牛变秀 《学术界》2005,26(6):98-111
"服务劳动"和"服务产品"同商品生产和价值创造的关系问题,或者说,第三产业发展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关系问题,是劳动价值论争论中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长期以来没有给以科学解决的难点问题.本文对主张"拓展"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含义和适用范围的"拓展论"提出质疑,并以马克思的原典理论为依据,阐明(1)服务劳动与价值创造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时代不容忽视的问题.马克思并没有"置之不理",而是从正面系统、直接地阐发了自己的见解.(2)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来看,一小部分服务劳动因其生产物质产品而在"可能性"上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绝大多数服务劳动因其中耗费的服务劳动力商品和其他物质商品而具有价值,但本身则不创造价值.一切服务劳动和服务产品,只要它们是商品并具有价值,就必然是"物质的",或者说是物质的东西所具有的.服务产品的商品特征和价值规定,与其中的非物质内容比如它的政治的、精神文化的内容,与它的文学的、艺术的、科学的规定没有任何关系.(3)要正确认识服务劳动与价值创造的关系,必须辩证地看待社会的"劳动体系".社会生产的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劳动的性质不同,不能混为一谈;同时这些劳动又密切相联,彼此不可或缺.不创造价值的劳动并不意味着不重要,更不意味着就是剥削劳动.  相似文献   

7.
浅评物化劳动的二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伯海先生在《论物化劳动的二重性》(以下简称“钱文”)中提出:物化劳动就是物质化的活劳动.它具有二重属性即物质属性和劳动属性.作为物质属性具有价值内容;作为劳动属性.被赋予各种特殊性能,即各种使用价值.正因为物化劳动具有二重性,从而得出物化劳动也和活劳动一样.具有创造价值的作用.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本文针对这种观点,进行粗浅的评析.  相似文献   

8.
关于提高经济效果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效果就是社会劳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与取得的劳动成果的比较。讲求经济效果,就是人们在从事各项经济活动时,力争以一定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效益,或为取得一定的效益而消耗最少的劳动。 人们要生活就必须有物质资料的生产。而要生活得越来越好,就不仅要有物质资料的简单再生产,更重要的是需要进行扩大再生产。只有使生产所消耗的劳动尽可能少一些,取得的成果尽可能多一些,从而使劳动产品除了供当前的必需外还能有剩余,才能  相似文献   

9.
<正>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抛开物质资料生产的社会形式,即抛开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就只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和自然之间的这种物质变换的能力就叫生产力,它是生产的自然关系。而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又总是由人们的具体劳动引起、调整和控制,并通过人们的具体劳动实现的。所以,生产力就是劳动生产力,也就是人们通过具体劳动改变自然物使之采取适合人们需要的形态即产品形态的能力。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①,“在同一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产品”,就意味着“劳动的生产能力更大”。劳动生产力,按其产生的本源和途径,可分为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劳动的技术生产力和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指的是由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即协作所产生的生产力。马克思说:  相似文献   

10.
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服务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中 ,随着第三产业的崛起 ,劳动价值论遇到了新挑战。争论的焦点在于 :是否只有“物质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 ?我认为 ,三大产业的所有劳动 ,无论是工农业劳动 ,还是服务劳动 ,只要它们能创造出用于交换的使用价值 (不论是实物形式的还是非实物形式的 ) ,就创造价值。第三产业劳动也创造价值的论点可以根据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按照非实物劳动成果———服务产品———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服务产品的价值的线路来论证①。否认第三产业劳动也创造价值的观点 ,关键是看不到非实物产品和非实物使用价值的存在。人类的经济实践已…  相似文献   

11.
劳动力指的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即劳动者所具有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信息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也就是信息劳动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整个生产力系统来看,信息生产力处于主导地位。在科学技术落后,信息生产力水平低的条件下,物质资料产品的生产和价值创造过程,表现为单一的物质产品生产过程,劳动者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生产手段日益复杂化,社会巨大生产能力对能源、原材料的巨大需求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日趋加深,以及社会对产品需求的不断变  相似文献   

12.
一、讲求经济效果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条十分重要的方针人们要生活就必须有物质资料的生产。人们要生活得越来越好,不仅要有物质资料的简单再生产,还要扩大再生产。这就必须使生产所消耗的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尽可能少一些,劳动成果尽可能多一些,使每项劳动产品除了可供最必需的当前需要外,还能有剩余,才能有积累,才能扩大再生产。“劳动产品超出维持劳动的费用而形成的剩余,以及社会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研究创造价值的劳动为中心,从抽象劳动、活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总体劳动、有用劳动等方面,对创造价值的劳动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只有生产符合社会需要的商品的有用劳动所对应的抽象劳动才能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实体,并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即只有生产符合社会需要的商品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这一结论,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理论具有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过程的精神表现是“世界的祛魅”。一是事实世界的“祛魅” :用科学理性将事实世界折射为数量化的机械物质世界 ,由此创造了理性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与工业体系 ;另一则是价值世界的“祛魅” :通过价值世界货币化将物品体系表层的效用价值世界折射为深层的用货币数量表征的劳动价值世界 ,由此创造了理性化市场经济体系。货币价值世界本身是现实社会结构的产物 ,反过来通过物质生活实践 ,生产出相应的物品体系 ,再以其提供的物质生活条件与社会符号功能实现社会结构的再生产 ,由此生成了现代经济的一系列特征和产物。  相似文献   

15.
资本主义经济的目的范畴是剩余价值,生产手段是预付资本。用最少的预付资本生产尽可能多的利润,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这个规律对企业的要求是:用最少的成本,最少的工资,生产最大限度的利润。因此,降低成本,扩大利润,是资本主义企业的最高经营原则。社会主义经济的目的范畴是新创造价值。商品价值扣除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就是新创造价值。新创造价值是社会平均活劳动时间的凝结,是劳动者创造的最新成果,是社会的可分配财富,符号可用S表示。新创造价值的物质表现形式是净产品,是新增的符合社会需要的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如果  相似文献   

16.
只有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才创造价值,生产劳务(服务)产品的劳动不创造价值,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定见.可是在现代生产体系中,劳务活动日见活跃,第三产业异军突起,并且每日每时都在和物质产品从事着交换活动.如果仍然固守原有的理论模式,许多经济现象就无法解释.鉴此,我国理论界适时地推出了劳务价值论.尽管在理论建设过程中尚有许多不够成熟的地方,但却不能不说是开辟了一层新的视野. 当然,对于劳务价值论向来存在分歧,就象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目前仍存在分歧一样.不少同志仍认为劳务活动只是转移价值,从而怀疑劳务创造价值.彭延光同志的《劳务价值论不科学》一文,针对我的《第三产业和劳动价值论》提出质疑,因此感到有专文作答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之一。“劳动产品超出维持劳动的费用而形成的剩余,以及社会生产基金和后备基金从这种剩余中的形成和积累,过去和现在都是一切社会的、政治的和智力的继续发展的基础。”舍去简单再生产部分,社会财富即沿着剩余产品——生产基金积累<物化劳动积累活劳动积累(劳动积累)——劳动产品<维持劳动费用部份剩余产品这个过程由圆形运动变为螺旋形运动而逐渐增长。在全过程中,活劳动积累就是劳动积累,作为能动的因素而发挥着作用。那末,劳动积累和积累是什么关系?它是贯穿于积累过程的始终还是仅仅属于其中一个环节呢?在这里谈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论物化劳动的二重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物化劳动是物质化的活劳动的简称,是凝结或凝固了的活劳动,具有物质和劳动二重属性。作为物质属性,它不同于天然物,具有价值内容,必然为一定所有者所有,有它的所有制归宿。作为劳动属性,它不同于一般的活劳动,各色各样的活劳动凝结其上,赋予各种特殊性能,即各种使用价值,供人们作各种目的使用。现代社会生产的物化劳动,好像是接力赛跑的接力棒,以之为载体,发挥其承上启下、分工协作的任务。正因为物化劳动具有二重性,在实践中容易产生各种矛盾和误解,笔者想就此发表一些看法。 作为物质属性,一定要和资本相区别 物化劳动,在企业是以生产资料——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出现的,前者如厂房建筑、机器设备和各种工具,后者如原材料、零部件和各种配套产品,这些都是由生产单位生产,由使用单位通过市场购入的。购买需要资金,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是无差别的不受剥削的劳动。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到了该抛弃旧的剥削观念的时候了 ,要给剥削重新定义。劳动有社会属性 ,价值生产没有社会属性 ,只有统一的市场属性。价值的实体是劳动 ,是活劳动创造的 ,但劳动要能创造价值必须借助其他生产要素的帮助 ,因为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各有理据 ,应当分开 ,活劳动创造的价值应和其他参与要素共享。资本参与收益分配不是剥削。  相似文献   

20.
“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 ,不能创造价值”是一个理论扭曲 ,它造成了深化劳动价值理论的逻辑障碍。其实 ,创造价值与增加价值是有区别的 ,一般地讲 ,创造价值只能是创造剩余价值。从这个思路分析下去 ,我们发现 ,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共同创造剩余价值。一方面 ,物化劳动来源于活劳动 ,并且是本期活劳动 ,所以讲物活劳动共同创造相对剩余价值 ;另一方面 ,活劳动肯定是本期的 ,物化劳动 (C)又来自本期的活劳动 ,故归根到底是活劳动创造价值 ,从而坚持了劳动价值一元论。承认物化劳动也创造价值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