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国家观是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孟是统治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的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孟的国家观传统主要有:天作民为的国家起源说、家国同构的伦理国家观、事君安邦的国家主义和仁政礼教的治国方略。研究孔孟的国家观可以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政治现象和政治文化;同时观察中国的政治现象,也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在现代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略论孔孟的管理道德思想张艳红(河南财经学院)近年来,一些学者探讨了孔孟的管理思想。孔孟的理想是实现仁政,孔孟所关心的是治国平天下,所以,管理思想当然是孔孟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孔孟管理思想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呢?研究孔孟思想可以发现,孔孟讲管理从不脱...  相似文献   

3.
围绕着自由与必然这对古老的哲学范畴,哲学史上构建了四种不同的自由观:消极自由观、绝对自由观、理性自由观、实践自由观。不论哲学家对自由作出怎样博大精深的阐述,现实生活又总是以其丰富、生动的内涵,把这一问题重新摆到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4.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树立科学的革命观对社会主义建设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但学术界围绕革命问题进行的探讨和对话还远未结束,究其根因,是对革命概念认识的不一致。本文试图厘清革命概念,全面解读革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摒弃在革命问题上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想认识,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点;在此基础上,阐明树立科学的革命观对于我们今天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所具有的鲜明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孔孟之道为后世所艳称,但孔子与孟子仁学却存在诸多差异。孔孟仁学突兀之处如何衔接,是学术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孔孟之间,仁学伦理建构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对仁字含义的多重解说;二是建构以仁为基础的德目组合;三是仁学与心性、天道之间的连接。不同德目地位升降明显,德目组合复杂多样,对仁的解说因人而异,仁学与心性论、天人观融合为一,共同构成了孔孟之间仁学发展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国革命向何处去?作为现代作家的鲁迅,首先是对中国革命的性质进行了具有理想性的思考,初步形成其“民主革命”观;其次是这一思考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进行了具有现实性的不断修正,以完成其“民主革命”观,并以此引导着民主与革命的中国之思。  相似文献   

7.
张佛泉的自由观念经历了一个从积极自由观到消极自由观的转变.1930年代,身处民族危亡的时代背景中,张佛泉批评古典自由主义所持的消极自由观即个人自由是“免于他人干涉的领域”,会加深个人与国家之间的鸿沟,因而他援引新自由主义的积极自由观,力图调和二者的关系.但他很快就注意到积极自由观可能导致的“以自由之名行奴役之实”的危险,转而主张消极自由观,并与新儒家发生了激烈论争.  相似文献   

8.
贫困观左右着人们对贫困的看法。积极的贫困观有助于贫困生的健康成长,而消极的贫困观则会导致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阻碍贫困生的发展。根据本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湖北省地方高校贫困生中大多数人树立了正确的积极的贫困观,但也有少数贫困生的贫困观是消极的,地方高校要加强贫困生的贫困观教育,引导这些贫困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试论孔孟的执政观阙真“孔子确是封建社会集大成的圣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代表人。”①孟子与孔丘一样,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很大影响的思想家,他们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其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和史学思想、教育思想都在我国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  相似文献   

10.
在孔孟儒学中,主体性伦理是有重要价值的组成部分。孔孟儒学主体性伦理主要包括人性(主体存在物)、自主性(意志自由和独立人格)和能动性(道德自觉性和选择性)等方面的内容。今天研究孔孟儒学中的主体性伦理,弘扬主体性伦理精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柳传堆 《文史哲》2006,(5):111-117
冯雪峰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为元话语,在《革命与知识阶级》一文中提出了泛“国民解放运动”的概念,认为“五卅”之后,“国民解放运动有再转向的必要”,即在国民革命尚未成功的时候就应该进行一场工农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革命。在此革命逻辑支配下,冯雪峰对革命图景的想象充满着相当的气势:一是渲染革命的铁血狂欢;二是把革命的流血牺牲化为文学艺术的浪漫与潇洒;三是把精神的变革包容在革命含义之中。中国“知识阶级”的概念是李大钊、陈独秀、鲁迅、梁启超等革命者或革命的知识分子出于革命的需要对西方“intelligentsia”一词进行译介、阐释的产物。冯雪峰以“革命与知识阶级”关系的向度,参与了“知识阶级”概念的本土化阐释与命名工作,但他却以替“知识阶级”划分类群的方式,促使“知识阶级”的内涵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其目的是借此虚拟的历史叙述,为重构革命与知识阶级、知识阶级与文学的关系寻找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与卢卡奇和葛兰西等人不同的是,柯尔施论“列宁意识形态观”基本是批判和否定的。柯尔施认为,列宁从政治功用性的角度来考虑意识形态问题,而不关心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列宁的认识论消解了意识形态的革命性,割裂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列宁意识形态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忽略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列宁的意识形态思想成为评估科学发现的最高权威,走向了某种意识形态专制主义。分析柯尔施对“列宁意识形态观”的误读,对于我们探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途径,坚持科学的“列宁意识形态观”,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姜振昌 《学术探索》2003,3(7):57-60
2 0世纪 2 0年代“革命文学”的酝酿和发生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创造社和太阳社以“福本主义”为指导所作的倡导和引起的论争 ,既因理论的谬误与鲁迅之间在文学的特性、阶级论等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 ,对新文学的发展有负面影响 ,也产生了积极的“鲶鱼效应” :激励鲁迅一反孤独与沉寂 ,并在深层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学说。鲁迅由此译介的普列汉诺夫和卢那卡尔斯基的文艺论著 ,对于指导包括鲁迅在内的文学运动的健康发展 ,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传统中作为文体的"史诗"概念逐渐演变为"史诗性"这一审美范畴。随着国外小说及理论的引入,"史诗性"与中国传统的史传传统结合成为中国当代小说最高的审美追求和评价标准。植根于关中地区久远的《诗经》、《史记》之史传传统,陕西作家的创作往往有更深的史诗情结。以柳青、杜鹏程为代表的"革命正史"写作,纪"史"有余,"诗"意欠佳。《白鹿原》以"民族秘史"纠"革命正史"宏大叙事之偏,执着于对民族精神、民族命运的探求,对历史进程中人物文化心理的摹刻;巧设叙事的历史时空,多维透视史诗人物形象,臻于"史"与"诗"的完美融合,丰富发展了了陕西文学的"史诗性"写作传统。  相似文献   

15.
革命思潮是革命思想的发展,而革命思想则源于革命意识。晚清革命意识的形成,固然为国人受不良现实剌激的结果,也与仇满、反满的历史记忆和西方革命学说传播不无联系。不断汇聚的革命意识经过"编码",逐渐形成较为理性和系统的革命思想。而职业革命者对革命的论证与宣传,则使革命思想的张力增强,传播强度提高,革命的观念场与意识流逐渐成型,且不断发展,革命思潮于焉形成。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生存论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为当代实践哲学的典范形式 ,马克思实践哲学启动并引导着当代哲学存在论范式的历史性变革 ,其实质是从超验的、实体性的抽象存在论 ,向根源于现实生活世界的感性的、社会历史性的、生存论的转变。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存在论结构正是实践生存论。实践生存论应当看成是自然、人、社会通过人的历史性的生存实践及社会化活动所展开的生存论统一。实践生存论蕴含的理性的历史乐观主义以及对现代生存方式及文化转型的建设性理解 ,与当代西方生存哲学的非理性的感性个体生存观以及虚无主义的历史观 ,形成了一种批判性的和建设性的对话。  相似文献   

17.
在艾青的诗论中,随时可以找到标准的革命现实主义式的论述,但同时又具有对于诗歌、对于语言本身的也许并非完全自觉的“危险的”强调。但恰恰是这些并非自觉的、艰难的努力和坚持。终究使得艾青在一种典型的巨大悖论中保持了厚实的艺术品质。艾青面对的历史境遇和处置历史的方式,具有中国现代诗人和诗艺的某种原型意义。这种原型意义并非是出于任何神秘的因素,而是因为艾青和他的诗歌,体现了中国现代诗人和诗歌的典型的历史命运和历史遭遇。  相似文献   

18.
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苏区民众的革命政治意识如革命热情等远远不能满足革命的需要。为加强苏区民众革命政治意识的培育,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开展了旨在提升群众革命政治文化水平的教育运动;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苏维埃民主选举运动。由此,坚定了民众的革命理想,增强了民众的阶级国家意识和对革命战争的认识,从而为打破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巩固苏区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王坷  代绪宇 《云梦学刊》2004,25(2):60-62
散文诗文体从无到有,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追求自由的发展进程一致,是人类社会和艺术世界自由发展的结果,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诗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与人追求自由的天性有关,还与艺术自身的革命运动相关,散文诗是文体革命的结果,具有特定的文体价值。研究散文诗的文体起源与价值,有助于理解文体革命的真正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从日益加强的全球化趋势对现代哲学发展影响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这两种哲学的实际所是以及两者之间的真实关系重新加以考察,进行比较研究,做出更为求实的评价。文章具体讨论了如下两个问题:一、重新认识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和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型的意义,克服以往在这方面存在的片面性;二、开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以及这种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