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室韦部落的历史发展和演变流向是室韦史乃至北方民族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这里,我们侧重探讨北朝至唐末五代文献记载的室韦部落的构成和发展演变。 北朝时的室韦部落 北朝的室韦部落首先以乌洛侯一名见载于史籍。据载,公元443年,乌洛侯派使者与北魏王朝建立联系①,入贡北魏的乌洛侯使者“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同年,北魏派中书侍郎李敞等人前往乌洛侯居地内的祖先“石室”进行祭祀,“刊祝文于室之壁  相似文献   

2.
一、土尔扈特蒙古银印之由来 现存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等部门保存的土尔扈特蒙古部落银印,是我国清朝时期的重要文物,它是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反抗沙俄压迫,重返祖国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3.
室韦的经济和社会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朝至唐代初期,室韦人主要从事原始的渔猎业、牲畜饲养业、原始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由于生产力水平不一,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存在差异,室韦部落间的经济状况又有所不同。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室韦社会停留在父系氏族社会发展阶段。唐末五代以后,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地域的变迁和邻族的影响,一些室韦部落的经济生产和生活发生了变化,社会向前发展,由父系氏族社会踏进了文明的门槛。室韦的经济北朝至唐代初期,室韦人从事的经济生产主要有原始的渔猎业、牲畜饲养业、农业和手工业。(一)渔猎业室韦居住区河湖星罗棋布,深山密林禽兽…  相似文献   

4.
《四夷考》由明人叶向高撰.《北虏考》为该书之一部分,专述明代蒙古史事,可以说是一部具有概括性的明代蒙古史资料辑录,并附有考证.根据万历中期明廷修史活动的史实,及《北虏考》中的史料记载,并通过与其他相关史籍的对比,可以得知,《北虏考》的史源主要来自于明朝历代实录、明臣奏议、部司档案及诸如《皇明北虏考》、《殊域周咨录》、《北虏始末志》、《庚戌始末志》、《俺答前志》、《俺答后志》等明代时人的著述.与他人著述相比,《北虏考》的记载有源可查,史事翔实,对研究明代蒙古社会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16世纪从达延汗到阿勒坦汗时期,蒙古社会中发生了三次与土默特万户有直接关系而又规模较大的析产分封。通过三次析产分封,巴尔斯博罗特、阿尔苏博罗特、阿勒坦汗、拉布克台吉以及阿勒坦汗诸子先后成为土默特万户的大小领主。北元中后期蒙古封建领主的析产分封一般是在其生前进行的。但如果某领主早逝,未及为诸子析产分封,他所遗留的部落、领地就会在该领主死后被其诸子析分。北元时期的蒙古社会出现了析分家产中的长子优先权,这是北元时期蒙古社会中析分财产习俗发生的一个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作为青海古老的藏族世居部落,拉安部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为青海的长治久安和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明清之际,由于东西蒙古大举入驻青海,迫使环湖地区各藏族部落向黄河以南迁移,拉安部落亦同其他藏族部落一样,遭受背井离乡之厄运。随着蒙古族的衰落及清政府抑藏扶蒙、分而治之、那彦成"查办番案"等政策的干预,两族之间产生了数百年的草场争夺矛盾。之后西宁办事大臣福济筹办安置事宜,为移入河北的拉安等八个藏族部落分地划界,形成"环湖八族",从而稳定了持续百年之久的藏族北移局面。本文以部落的发展纵横为脉络,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与口碑资料,对其族源、族名由来、形成、分流、兴衰及发展现状做了较为客观的概述。  相似文献   

7.
侯志 《松州学刊》2001,(5):53-56
历史上喀喇沁蒙古部落以她独特的历史文化形成了多年的难解之迷,引起全国、全世界著名蒙古学专家探讨和研究,越是研究越显示出她是蒙古草原璀灿的明珠。但已经过两个世纪的探索和研究,仍有许多难解之迷,只待日后逐步去解决。  相似文献   

8.
位于松岭山后的辽宁省喀左蒙古族自治县平房子乡九佛堂村,民间口碑地名作后背,蒙语作阿力素。据作者拙见,此阿力素之地,正是北元末代五帝东迁后的驻牧地。 一、此阿力素之地,与对察汗儿达子大部落住处的记载方位一致。和田清在《明代蒙古史论集》(以下简作《论集》)引证《武备志》所引《兵略》说:“察汗儿达子大部落,山后地名阿力素等处住牧,系辽东、辽西边外,离边三百里,近奴儿哈赤。”接着说:“所称察汗儿达子,意即蒙古察哈尔部,所说山后是今座落在土默特北界的松岭山脉把察哈尔部分成山前和山后,山后的大部落  相似文献   

9.
萨满教与蒙古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古萨满教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并跨越了不同的历史时代而残存至今,对蒙古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直产生着深刻广泛的影响。如果我们采取近年来盛行的“蒙古源于蒙兀室韦”为起点来叙述蒙古萨满教,则与蒙古萨满教的源头相距甚远。况且,室韦人“无羊少马多猪牛”,“颇有粟、麦及稷,夏则城居”。与食羊饮酪居穹庐之蒙古民族本非同一文化类型。文化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基本因素,探讨“随水草迁徙”的蒙古民族族源,尤其不能离开文化  相似文献   

10.
宁侠 《阴山学刊》2012,(2):18-22,33
康熙自言"本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耳",在语境上表现出"满蒙一体"的融合局面,这句话也往往成为研究者高度赞扬清廷对蒙古怀柔政策的佐证,认为"以蒙古为长城"是18世纪清政府重要的战略方针之一。事实上,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并没有消失,康乾时期清廷在长城沿线重要关口均驻有重兵,且清朝之所以能够"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离开了对叛乱和离心倾向的镇压,离开了在内外蒙古设置的军府,仅仅靠所谓"施恩",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和硕特部为中心,考察了青海诸蒙古部落的事迹、游牧地及首领的世系,探讨其历史变迁以及最终以罗卜藏丹津之乱为契机被清朝并入旗制管理下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最近见内蒙古师院校刊《蒙古历史语言文学资料汇编》(第三期汉文版)内有论及蒙古族发祥地文章,奉读之后,不揣冒昧,将管见所及,略述一二,以供蒙古史学者们参考。 甲、关于‘蒙古’部落发祥地问题的探讨 距今八、九百年前,在蒙古大草原的东部地区,曾居住过叫做蒙古(Mong gol)的部落。他们的族众不多,势微力弱,被包括于鞑靼部落之中。迨至成吉思汗兴起漠北,统一蒙古诸部,建立蒙古帝国,从而登上世界历史舞台,威震欧亚二洲。由是,‘蒙古’这个小小部落的名称,不但成了全体蒙古族的民族名称,也成了黄种人的种族名称——蒙古利亚。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和硕特部为中心,考察了青海诸蒙古部落的事迹、游牧地及首领的世系,探讨其历史变迁以及最终以罗卜藏丹津之乱为契机被清朝并入旗制管理下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嘉靖“议复河套”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中叶,南倭北虏,为祸孔棘。尤其是自明正统以来,北元蒙古部落入据河套,不时寇掠诸边,成为危害明朝政权的心腹之患。嘉靖二十五年(1546),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曾铣条上复套之议,内阁首辅夏言襄赞其事,给予了全力支持,后因种种原因而归于失败。虽然议复河套功亏一篑,赞决其事者又罹杀身之祸,但此一重大事件对明朝的政治、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辽代礼俗     
辽代礼俗黄震云(一)佛妆事见《契丹国志》卷二五《张舜民使北记》云:“北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北方妇女尚黄已久,只是拿佛妆相况,并不是受佛教影响。考《能改斋漫录》云:“(事始佛妆)后周宣帝传位太子,自称天元皇帝,禁天下妇人,不得施粉黛,自非...  相似文献   

16.
清末热河东部地区的“金丹道教”起义王世丽一、起义爆发前的社会历史背景有清一代,热河东部地区一直作为蒙古王公的采邑而被分封给各蒙古王、公、贝勒、贝子,任其自行治理,从而达到在北部边疆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天然屏藩的目的。为防止蒙古王公坐大,清政府又强行...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和硕特部为中心,考察了青海诸蒙古部落的事迹、游牧地及首领的世系,探讨其历史变迁以及最终以罗卜藏丹津之乱为契机被清朝并入旗制管理下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和硕特部为中心,考察了青海诸蒙古部落的事迹、游牧地及首领的世系,探讨其历史变迁以及最终以罗卜藏丹津之乱为契机被清朝并入旗制管理下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和硕特部为中心,考察了青海诸蒙古部落的事迹、游牧地及首领的世系,探讨其历史变迁以及最终以罗卜藏丹津之乱为契机被清朝并入旗制管理下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以他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跨马弯弓,结束了蒙古各部族分裂混战的局面,完成了统一蒙古的使命。本文拟就蒙古统一过程中,成吉思汗军队的组建情况,作一些探讨. 一、十二世纪的蒙古各部形势蒙古诸部族统一前,在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达阴山,北抵贝加尔湖、叶尼塞河和额尔齐斯河上游一带分布着许多部族。其中,除蒙古部外,其他大大小小的部落甚多。比较大的有塔塔儿部、弘吉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