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关注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一有别于传统的发展理念将对我国现阶段的政治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从科学发展观视野来看,我国政治发展的价值取向在于坚持以人为本;根本目标是实现民主政治;主要方式在于渐进式改革;基本要求是实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践行科学的政治发展观,就要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发展政治协商制度、拓展基层民主、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包括五个方面: (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即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即要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形成经济和社会相互促进、全面发展的良好格局。(三)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即要在发展中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效统一,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即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重大飞跃。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创新与拓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开发人力和人才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对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反思,是对传统工业文明局限性的批评,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要落实这个科学发展观,实现由非持续性发展社会向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社会转型,重要的文明保证或文化支撑,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文明观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统一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运用和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指导思想,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科学发展,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方法上运用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是从单纯的注重经济发展的单向发展观到注重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多维发展观的重大转变。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 ,基本内容是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一发展观的提出有科学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特征要求实现社会发展观的转变,即以人为本、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要求文化力的拉动和规范,必须强化政府文化职能以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之一,也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主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发展观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赶超"发展观到"硬道理"发展观;从"硬道理"发展观到"可持续"、"协调"发展观;从"可持续"、"协调"发展观;从"可持续""协调"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中国发展观的历史演变呈现出的特征为:(1)从发展轨迹上,呈现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2)在发展现念上,实现了从手段论到目的论的革命性变迁;(3)在发展实践上,实现了由更多地的强调经济建设的"片面""单一"发展观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试论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大学生就业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型社会发展观,其核心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促进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树立科学的就业理念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本文运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在剖析了当代大学生就业观误区的基础上,阐述了大学生应该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正确地认知自我,全面衡量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科学就业理念。  相似文献   

11.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科学发展观。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由非持续性发展社会向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社会转型,就离不开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文明观。文中从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各自涵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并由此证明了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根本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发展观是对发展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它体现出人们对发展的基本价值判断。发展观的演变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经济发展观阶段;社会发展观阶段;可持续发展观阶段;人类发展观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一条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其发展观也经历了一个从单纯强调经济增长到重视社会发展,继而到关注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再到提倡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演变过程。2003 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五个统筹”的新要求,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对我国国情作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深化和创新,蕴含着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发展观。  相似文献   

13.
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传统发展观向可持续发展观的转移,不仅是发展理念与方式的转移,更是发展的文化价值观的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对发展进行全新的文化价值设定,建构社会发展的人文基础。  相似文献   

14.
社会和谐是社会系统各个方面有机结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科学地解决了这个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问题,它是人与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观的统一。它所强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就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途径。全面、协调发展的状态不是停留在某一阶段,必须可持续地进行,这既是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实现了对传统发展思想的扬弃与超越,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深入探究科学发展观,有利于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6.
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实现我国城乡现代化的基本战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赋予新的发展观以更深刻的内涵,标志着我国改革和发展向更深层次推进。新的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有相适应的新的发展模式。所谓新的发展模式,就是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也可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新型而先进的经济模式。即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相协调的发展模式,体现“天人合一”的、可持续的发展。传统发展模式和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不但有着根本的区别,而且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总结和吸取国际与国内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全新的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全新的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是对传统发展观的一次重大创新,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历史飞跃。  相似文献   

18.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在民族高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努力促进民族院校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核心,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根本,在民族院校发展中突出"人本"理念;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在实现民族院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上狠下功夫.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全新的发展观,是社会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确立并践行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要践行科学发展观,净化、治理、协调"心态环境"是关键.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它的提出是对传统发展观的扬弃和超越。我们要准确把握其基本内涵,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