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书法的艺术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书法精神是多方面的,大体分有两个方面,即艺术精神和文化精神。艺术精神,以艺术的无穷妙趣、玄妙之意为精神内涵,崇尚含蓄雅趣、古朴自然,追求飘逸神韵、飞动流畅的自然意趣之美。文化精神,以儒学的礼义节操、伦理道德为精神内涵,崇尚忠君爱国、忠义节烈,追求浩然正气、凛然气节的人格气节之美。当然,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相互融合构成了中国艺术的瀚墨精神。这里我们侧重要探讨的是书法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2.
"气"是中国文化的元范畴,中国艺术论是气本论思想在艺术领域的衍生与拓展。在气本论影响下,古人将生命人格精神、群体社会精神和天地宇宙精神的会通与融合,看成是艺术精神的最高境界。儒、道两家的艺术精神,在"为人生而艺术"的思想中得到会通。  相似文献   

3.
东西方艺术是分别发源于不同地理、人文环境之下的人类艺术形态。随着历史的演变,东西方艺术也发生着一些深刻的变革,然而凝聚在其中的艺术精神,始终是东西方艺术的发展脉络。本文力求从东西方艺术的具体形态展开,来论述艺术形态背后的艺术精神层面上的差别。以寻求东西方艺术表现差别背后的实质,以及东西方艺术在差别中的相互影响。在讨论东西方艺术差别的论题下,将主要以中国的艺术精神作为东方艺术精神的代表,结合中国传统的六种艺术精神,把日本、印度、埃及的艺术精神略加分析,以及通过东西方艺术在近代的融合发展趋势,来寻求艺术发展在融合的基础上的创新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纤维艺术是现代室内环境装饰的一种最有效的艺术手段,是自然环境与人和家居环境沟通的桥梁.纤维艺术在设计中要注重精神功能与家居环境的关系,将人文艺术与家居环境结合起来,融入心理精神生态和文化精神生态理念,达到人、纤维艺术、家居环境三者之间真正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20世纪西方美学思想对现代艺术具有重要影响,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共生并相互影响。通过整理分析西方美学中艺术情感理论、美学理论与艺术的关系,从哲学、美学精神及西方现代艺术发展角度论证美学本质是艺术情感与精神问题,西方现代艺术美学特质是对艺术情感和精神的本体主义追求。从西方美学角度探究西方现代艺术内涵,以艺术生命形式体验并挖掘现代艺术表现语言,为当代艺术创作理论与实践提供美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技术和艺术历来就是相辅相成、交相互补的。在当前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根据工匠精神和艺术教育的契合性,凝聚各方合力,通过艺术类课程建设、创新艺术教育形式、打造高水平艺术师资团队等路径,将工匠精神理念融入艺术教育,以提升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实现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适应新时期我国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需要。  相似文献   

7.
艺术的诞生经历了三次分离。第一次是作为一个精神环节从原始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第二次是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从原始精神生产中分离出来,第三次是作为艺术生产实现自身精神环节和物质环节的分离,即创作与欣赏的分离。由此产生了"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纯艺术",在此之前和之后的则分别是"前艺术"和"后艺术"。后艺术将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回到史前艺术的状态,成为无所不在、无人不能的美化环境、美化人生的"艺术化生存"。  相似文献   

8.
港台新儒学家徐复观先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疏释"工作,指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人,是人的具体的心性、生命,并从中挖掘出艺术的根源。作者将中国的艺术精神视为不待外物的"纯"精神,它突出表现于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中,因为自然山水最能释放人的生命本性、精神的自由性,而这一点恰与老庄精神相合拍。老庄学中的"道"即是艺术精神的至高境界,庄学中面对现实人生的主体修养功夫,被视为艺术精神的主体,作者在这一发现背后试图寻求现代文化语境下的中国艺术的本真表达方式,以对抗长期以来唯西方艺术为艺术的价值尺度,更重要的是弥补现代科学技术下的人文精神与理想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中国审美精神的世俗性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精神是哲学精神、道德精神和宗教精神的相关体现,中国淡于宗教缺乏终极超越的文化精神决定了中国审美文化的世俗性特征,和西方相较,中国艺术的超越性是通过心灵的具体化和肉身化途径来实现的,艺术的自律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强调和展开,这不仅受制于审美精神的世俗性,同时也受制于中国的国民性.  相似文献   

10.
李岩 《延边大学学报》2007,40(1):25-29,83
朴趾源的《热河日记》不仅传承古人积极的艺术精神,而且更着眼于朝鲜的落后现实,在自己的文字中寄托了“耕木陶冶”之旨和干预现实的艺术锋芒。它所提出的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内在规律中的有关“图不尽意”、“笔意精神”、“乐以时运而变”以及艺术个性的理论,则充满了哲学和艺术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1.
宗白华基于形上学宇宙论的艺术观与美学观纠结在一起,具有艺术哲学的色彩。他始终关注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联,追求艺术的生命意义和精神价值。宗白华的艺术史观也是建立在民族宇宙观和美学诠释学的基础上,虽然没有温克尔曼所期待的科学艺术史的合理原则和丰富史实,但他并未寻找一个黑格尔式的"理念"来演绎艺术史。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域中,宗白华的艺术史研究沿着"艺术精神"主导下的艺术风格的变迁以及美感类型的演进来展开的。他主要是从艺术精神、文化象征与艺术风格、美感类型、艺术境界与价值等多个向度来阐释艺术史的观念。其艺术史观和研究方法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文艺作品以人为表现中心,把价值观念、道德评价和行为规范熔铸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图画中,为人的社会角色的确认和定位提供一个参照.文艺作品对人的社会化影响既是巨大的,又是潜在的,具体表现在影响人的社会角色,转变人的社会态度和影响人际关系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淮南子>被人视为"集众家之流而归于道"的杂家,然其在音乐审美意识方面,有许多精辟见解.它认为艺术创作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不必循古,应与时俱进;艺术创作及其所运用的艺术技巧,必须遵循其自身规律;音乐是长于抒情的艺术,以"真情"为美;艺术创作要做到"文"与"质"统一.  相似文献   

14.
庄子语言哲学存在着一个道、意、物、言的四元结构,在这个四元结构中,道与言的关系处于核心地位。在道与言的关系问题上,庄子坚持道不可言论。庄子语言哲学的四元结构和“道不可言”论对中国诗学、美学中的意境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影响着诗学意境论对“意”的最初理解,而且也规定着意境论中“境”的原初含义,并直接导引和促生了“境生象外”的哲学、诗学命题。从诗学意境论产生的源发哲学语境看,“意境”即“道境”,“道境”是“道”开辟出来的无限精神空间,具有鲜明的宇宙本体论意义。从庄子语言哲学入手重新认识意境问题,有助于矫正把意境简单地界定为“情景交融”的偏差,而把意境的当代阐释导向更加合理的“道”、“情”、“物”、“象”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5.
才能作为构成作家艺术风格的重要条件,它是经过文化这一中介因素与作家艺术风格相联系的,不重视这个中介因素,是无法解说诸多风格现象的。人格与风格并不是一种等质关系,而是一种“不等质关系”,意志与风格的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说来,意志主要在两个层次上直接决定艺术风格:一是艺术风格的类型;一是艺术风格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毕加索在1907年以前在绘画风格方面的探索,发现其在创作过程中,经历了从变化到定型、吸收与博采的风格流变,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于绘画风格的追求应当建立在对绘画的内在规律与可能性的实质性探索的基础之上。如果画家能够从这样的角度入手进行绘画尝试,就已经为自己的个性化语言体系找到了支点。有了这样的支点,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也就会在自然而然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可以说,风格其实质在于对绘画语言的深层探究与把握。  相似文献   

17.
目前,学界对意境这一美学范畴的研究多从内涵、结构、心理基础、审美特征等方面展开,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对意境源流的研究还可进一步深入,对意境发展类别的研究也不多见.本文试从意境的源与流这两个层面切入,述源别类.在述源上,主要探析与意境理论生成关系密切的象、易象、意象、象外之象的递相演变;在意境流变的研究上,按照各个时代对意境的不同界定和人与世界接触的关系层次不同,加以梳理评析.  相似文献   

18.
以运动训练学为依托,从高水平健美操运动员竞赛的特点出发,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相关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认为艺术实力是高水平健美操运动员完美完成动作的一种艺术表达能力,是获取高分的重要因素.高水平健美操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结构可以划分为竞技实力和发挥能力两部分,其中竞技实力是竞技能力的核心因子,它包括运动员的体能、技能和艺术实力;发挥能力是竞技能力的催化因子,它包括运动员的调节能力和意志力.  相似文献   

19.
黑田鹏信的艺术学思想是中国近代艺术学启蒙的媒介与桥梁。西方艺术学学科概念的传入始自黑田鹏信,他的宏观视角和对"艺术全般"的细致研究,为中国当时的文艺理论研究提供了范式。艺术是"美的感情的具体的且客观的表现"是黑田鹏信的艺术本质论,也是贯穿在他艺术学思想中的主线和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艺术与艺术学的跨出边界已呈大势所趋,它至少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艺术门类的边界已被突破,二是艺术的跨民族、跨国界现象越来越明显,三是作为学科的艺术学自身也跨出了边界。为此,必须对跨出边界后的艺术与艺术学作认真的反思,艺术研究理当积极回应时下的新创作样式和艺术现象,理当重视包括民族、民间艺术在内的各种新的艺术形式,同时也应看到高科技的渗透将可能导致思维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