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文从中晚唐政治、经济、文化切入 ,探讨了唐诗的渐变过程 ,以当时的审美心理构成、审美意象、审美趣尚为核心 ,论述了中晚唐诗歌趋俗化的审美流变 ,并指出其对后世文学转型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段双喜 《江淮论坛》2012,(1):154-160,81
晚唐袁州及第进士数冠甲江南西道,成为袁州诗歌兴盛的标志。郑谷退居宜春时,齐己、孙鲂等往来学诗酬唱,这里成了唐末诗歌活动的一个中心。袁州沟通湘、赣二水,中晚唐诗人往来不绝,而五代时期,此地两国对峙,形势紧张。地理优势丧失了,其诗歌优势便向周边地区扩散。  相似文献   

3.
一 李奎报是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中叶朝鲜(高丽王朝)的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清高正直,批评时政,忧国忧民,屡遭贬谪,一生坎坷。然而他创作不辍,以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和卓越的才华“名震海外,独步三韩,出入凤池。”成为当世的文章巨擘。 李奎报一生创作了二干多首诗歌,青年时期创作的咏史诗很有特色。其中,他在27岁时创作的《开元天宝咏史诗》四十三首,从其史识和情感,对中国的开元天宝时期有关唐玄宗朝的事迹作了跨域的批评与反思。  相似文献   

4.
刘白诗派和姚贾诗派是中晚唐之际两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刘白诗派的成员多是高官显贵,其诗歌多叙写闲适之情,诗风平易畅达;姚贾诗派成员多是下层文士,其诗歌多叙写荒凉冷落之景和身世之感,诗风寂寞寒苦。他们的创作一直影响到北宋初年的白体和晚唐体。  相似文献   

5.
开元时期宰相政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依次为姚宋时期、二张时期、李牛时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则依次为经济发展时期、文化建设时期和制度实践时期.整个天宝时期只能属于制度实践时期.开元天宝年间始终不存在所谓"文学与吏治之争".  相似文献   

6.
盛唐诗歌走向鼎盛,有渐进的过程.从开元初到天宝末,盛唐诗坛一直在演进中渐次走向辉煌.从诗人身份上考察,诗坛的主要诗人由权贵转变为下层官吏和布衣;从地域上考察,诗歌的地理分布也是逐步扩张,从京洛等文学发达地区扩张到城邑乡野乃至关山塞漠,彼此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地方特色.这两种趋势同步发生,相互伴随,诗人因身份下移而远离了政治中心,诗歌也在不同地域出现并绽放出异彩.  相似文献   

7.
文儒与吏能之争在有效促成开元盛世的清明政治文化的同时,也完善了文儒诗学的理论思考。有唐文学在开元、天宝之时,达其极盛,诗家辈出,佳作如林。大体言之,盛唐诗歌的艺术风格,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浪漫高华为主体风格,后期则转入沉郁顿挫。然风格虽有转变,但成就前后两期风格乃至成就盛唐诗歌风格的仍为“气”与“情”:“气”盛而“情”真。盛唐文学的文化精神亦因之而凸显。  相似文献   

8.
唐代国家教育机制是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多维组合体。在近三百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唐朝社会由盛到衰,教育机制也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的变化。唐前期,官学作为国家教育的主导,覆盖着中央及地方的各个区域空间;开元、天宝时社会变革的酝酿及安史之乱后政治离心力的出现,使官学局于社会因素的形格势禁而趑趄佁凝;中晚唐时期,国家教育的衰落已成阪上走丸之势,其教育的主导地位逐渐为民间的私学所替  相似文献   

9.
帝王故事的传奇书写是我国古代小说、戏曲的重要表现题材。唐明皇是个传奇帝王,其故事包括后妃故事、君臣故事、好道故事、梨园故事等四类内容,其中尤以唐明皇杨贵妃故事最为知名。起于晚唐五代的笔记杂录、盛行于宋元小说戏曲中的唐明皇后妃故事,关注宫闱秘事,附会安杨私通,编织唐明皇情史,渲染后宫行乐,乃至意淫杨妃,表现出鲜明的秘闻化、艳情化写作态势,在《开元天宝遗事》《杨太真外传》《骊山记》《温泉记》《梅妃传》《天宝遗事诸宫调》中表现突出,有力地推进了唐明皇故事的传奇书写。  相似文献   

10.
作为唐代社会和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开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农本社会发展的高峰,天宝时期则是中国古代农本社会向农商社会的过渡时期。因此,开元时期社会经济属于农本社会经济性质,天宝时期社会经济属于农本社会经济向农商社会经济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11.
岁时节令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在唐代,中秋节作为一项民俗节日尚不显,但已有不少以“八月十五”为题的诗歌,内容多为吟咏月色,思乡怀人,深具自然明朗之美;至宋代,中秋节异常兴盛,但与唐代相比,此时中秋诗作的主旨和风格发生了明显变化——大多重在抒发作者的人生体验,表现人生哲理,呈现出一种深沉凝重的美。唐宋两代诗人中秋情怀的不同及其中秋诗作的各具特色,与两代时代风貌、文化氛围的不同以及由此形成的诗人思想文化性格的巨大差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唐代处于士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期,在科举制的激励下,寒士阶层积极投身政治,但他们的现实政治处境却多是坎坷沉沦,这造成了唐代诗人普遍的缺失性体验。这种缺失性体验,成为唐诗创作的心玛动力,促成了唐诗创作的繁荣。  相似文献   

13.
吴淑玲  张岚 《河北学刊》2012,32(5):91-95
唐代书肆是唐诗传播的重要的渠道之一.书肆的诗文集主要有四种来源:收买诗人的诗卷、雇佣书手抄写诗卷、自由抄诗手炫卖的诗卷、拓印金石铭刻诗文.诗文集的去向主要是士人.书肆为唐诗的即时传播和接受搭建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畅销诗卷对诗人的创作有着积极的鼓励作用,获得诗卷的士人在唐诗的熏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诗艺影响,这些对唐诗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苏勇强 《社会科学》2007,(12):139-148
五代十国因其秉承晚唐印刷技术,又奠定了北宋书籍刊刻发展和兴盛的基础,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地处江南的南唐国由于藏书与科举双重需要,其在继承晚唐刊刻书籍母本的同时,又在校勘印刷人才及制度保留,甚至具体的印刷技术上为北宋书籍印刷的兴盛准备了条件。因此,关注南唐印刷传统的意义就等于关注北宋书籍刊刻的继承源头。  相似文献   

15.
唐宋茶道,萌芽于魏晋六朝,成于唐中叶,盛于宋代。在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煎茶、酌茶、品饮等方面,唐宋时期逐渐形成和建立了一系列的程序、礼法、规则。唐宋时期,茶道大行,究其原因,社会经济条件是其物质基础,茶之药用价值的进一步发现及养生理念促进了茶道嬗变,唐宋文人的品格特征引导茶道发展,饮食文化的贵族化特征使茶道趋于精致。在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的影响下,唐宋大行茶道的出现绝非历史的偶然。  相似文献   

16.
胡璟  邸小平 《阴山学刊》2007,20(5):41-45
唐代女鬼恋人类小说的主要成就在于:首次塑造出平凡中见美的普通女性形象,并且开拓出许多新题材:如女鬼复仇,女鬼恋家恋子类等,这无疑是唐人小说演进中最值得注意的成就之一:开始从日常生活中寻找题材,并在此基础上塑造出真实、典型的人物形象。这也是"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又一个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7.
在北齐、北周及隋代,王室、贵族以及文人阶层高涨的歌诗艺术消费需求,直接促进了歌诗艺术的全面发展。胡人艺术家受到了大众的普遍欢迎,胡乐则以其强劲的活力左右着歌诗艺术消费市场,入隋以后,南北艺人共同完成了华夏正声和胡夷之乐的融汇,开创出歌诗艺术发展的新局面,不仅使歌诗艺术的创作与消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也构成了唐代歌诗发展兴盛的一个新起点。  相似文献   

18.
崔涛 《北方论丛》2011,(2):10-13
南朝时期,五言诗的写作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人五言诗歌篇制在模拟、创新乐府歌诗的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趋短之势,最终定位在了五言四句与五言八句两种最基本诗歌体式上,这也正是唐代五律最基本的诗歌体式。"吴声西曲"、"梁鼓角横吹曲"是南朝文人五言诗四句体式的最直接根源,而五言八句体式的普遍采用则出于南朝文人对诗歌体式更为自觉的审美思考。  相似文献   

19.
潘玲 《西域研究》2006,(4):100-104
剺面习俗在东汉至隋唐时期流行于以突厥为主体的西域诸民族中,并于唐代前期随着突厥与中原政权的频繁交往和大量降唐的突厥人内迁而被汉族等更多的民族所了解。剺面习俗在匈奴人中并未流行,突厥中的剺面习俗是由迁入西域的民族传入的。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分布在阿尔泰山及附近地区的鹿石面部有斜线纹,它们很可能表示的是剺面的创伤。  相似文献   

20.
王永 《兰州学刊》2011,(11):133-137
欧阳修的古文风格经由南宋与金,嬗递到元代文坛,成为对元代散文影响最大的文风传统。元代初年,活跃于文坛的北方作家群虽很重视对欧阳修文风的学习,但不同于欧文,雄奇文风仍是主导倾向。到了元代中期,在江西作家群的倡导和浙东作家群的呼应下,欧文温醇和雅的风格成为一代文风的底色。到元末,文坛形成欧、苏并尊、唐宋并重的格局,开明代唐宋派之先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