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但其实质上隐含着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立场。在《手稿》中,马克思坚持政治经济批判的方法,以劳动与生产作为财富的基石,阐释资本主义在资本逻辑统治下社会财富生产的悖论和分配不公正现象,揭示资本权力下对抗性的加剧和劳动阶级非幸福的苦难境遇。通过对资本主义将“劳动时间”作为“财富的尺度”的批判,指出未来社会财富的宏大基石从劳动生产转到人自身的生产,从而促进人的潜能的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劳动时间将成为自由时间,人们真正在闲暇时间中享受幸福,实现真正的社会的个人的发展。马克思的财富观与幸福观对改变当今社会人的生活状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经济学中的劳动理论是关于财富生产的理论 ,而价值理论是关于财富分配的理论。决定财富生产的是要素的组织与运用 ,而决定财富分配的则是要素的所有权制度。传统劳动价值论的逻辑是 :商品都是通过劳动制造出来的 ,商品就都应该归劳动者所有。这样 ,传统劳动价值论就混淆了财富生产与财富分配的区别 ,因而它不能解释分配格局多元化的现象。另外 ,传统劳动价值论还将财富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 ,因而它也不能对广大非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参与财富分配的原因给以解释。因此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教学必须在澄清价值概念的基础上 ,从理论与教学方式两方面尝试改革。  相似文献   

3.
深化劳动价值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把哲学和文化涵义上的“价值”概念,同经济学上作为价格运 动轴心的“价值”概念区别开来。不赞同宣传使用价值决定价值论。劳动与劳动价值论既 相联系又可分离。不能用是否创造价值判断劳动的作用和意义的大小。价值与财富的 生产,同其分配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回事,劳动价值论不是按劳分配的理论依据。讨论 有无剥削问题应首先弄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剥削观。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劳动本体论是贯穿于《手稿》的核心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对私有财产关系的分析和对共产主义问题的论述都是从此出发的。马克思的劳动本体论思想在思想资料上无疑是受到了黑格尔的形响,但主要是来自于他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及其现实的私有财产关系的批判研究。正是超越了把劳动仅看作财富源泉的国民经济学的劳动概念,揭示了劳动之于人类的本体性意义,马克思才客观真实地说明了“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世界历史,揭露了异化劳动是“有害的、造孽的”,证明了扬弃了异化劳动的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劳动本体论是贯穿于《手稿》的核心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对私有财产关系的分析和对共产主义问题的论述都是从此出发的。马克思的劳动本体论思想在思想资料上无疑是受到了黑格尔的形响,但主要是来自于他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及其现实的私有财产关系的批判研究。正是超越了把劳动仅看作财富源泉的国民经济学的劳动概念,揭示了劳动之于人类的本体性意义,马克思才客观真实地说明了“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世界历史,揭露了异化劳动是“有害的、造孽的”,证明了扬弃了异化劳动的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劳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础性概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黑格尔以及费尔巴哈的劳动概念进行历史改造,对劳动问题作了哲学和经济学意义上的初次探索,使人的本质在劳动中得以澄明,探寻到正确解答“历史之谜”的锁钥。在后来的《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在科学把握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将劳动置于资本主义生产中,对劳动概念赋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新内涵,以劳动二重性揭示了资本逻辑宰制下的劳动表现为雇佣劳动,从而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源。对比两本著作来看,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对劳动概念的研究在认识层面上出现了“断裂”,将马克思早期人本主义的异化逻辑与成熟时期以现实的资本主义批判为出发点的科学思路相对立。但究其根本,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马克思的根本目的一直是基于劳动解放进而扬弃劳动对人的异化状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存在论的视域看,马克思正是理解到“解决人的存在问题”的基础在于经济现实,因而马克思对劳动概念的研究实现了从思辨哲学向科学论证的“升华”,体现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连续性,对唯物史观的创立以及人的解...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劳动价值论是以马克思经济学为基础的科学。指出正确认识劳动价值论应澄清两种误解 :第一、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即只有体力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或认为劳动价值论中排除了科技工作者的劳动 ;第二、将马克思的价值论与财富论混同。阐明科技工作同样属于生产商品和价值的生产劳动 ;论证了马克思的价值论与财富论既有统一又有区别。特别指出要结合新的现实 ,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8.
经济学一直是以研究稀缺资源为中心的,而现在的稀缺资源已从劳动和资本开始变为自然资源。而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生产函数仍以资本和劳动为内生变量,而将自然资源作为外生变量,在此情景下,我们需要对新古典经济中的生产函数进行相应的修正,将自然资源外生变量内生化,将其作为生产函数中的内生变量来对生产函数进行重新研究。  相似文献   

9.
经济与伦理,在哲学的层面相通。“经济冲动”,不应当只是经济学的概念,更应该是一个道德形而上学的法哲学概念。将经济冲动局限于单纯的经济学视野,不但导致了现代经济学的诸多理论困境,也导致了现代文明的诸多现实缺憾。作为法哲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冲动以意志自由为本质,它逻辑地包括通过创造和分配财富满足人的客观自由和外在解放的需要,与通过摆脱情欲束缚的主观自由即内在解放两方面。以意志自由诠释和规定经济冲动,可以使经济发展摆脱“自由的悖论”和“恶的发展”的厄运。对现代经济学产生重大影响可以成为直接的理论资源的是19世纪的三种关于经济冲动的理论模型,这就是巴斯夏、黑格尔、马克思的理论。经济冲动的法哲学模型是由动力结构、行为结构、目的结构构成的有机体系。“经济冲动”应当从这三个方面实现由经济学向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转换(1)从“需要”到“需要的体系”,从价值体系与社会体系两个结构概念地解决经济冲动的动力结构中的客观自由与主观自由,以及经济与伦理、道德内在一致性的难题;(2)从“劳动”到“集体行动”,概念地解决如何将由“需要的体系”产生的“个体活力”凝聚为“集体合力”,以及“集体行动的逻辑”的难题;(3)从“财富”到“幸福财富”,使财富成为幸福的对象,并与幸福相统一,概念地解决现代经济发展所导致的“幸福指数”与“痛苦指数”的悖论。  相似文献   

10.
财富劳动与价值是<资本论>的核心,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但是概念需要赋予时代的内涵.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富劳动和价值的概念也在丰富着,这就需要不断发展原来在经典著作中提出的概念和理论.很多学者在这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笔者在本文中针对已经提出的关于财富劳动与价值的理论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经济发展意味着财富增多,所以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必须确立适合科学发展的财富概念。适合科学发展观的财富定义,要为研究如何为我国最广大人民带来发展和富裕服务。因此,需要用“人力财富”的概念取代西方经济学的“人力资本”概念;需要突破西方经济学仅从个人主观评价和市场交易角度说明财富的各种物质财富概念;需要破除西方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永恒不变、最有效率的制度财富概念。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在他晚年的“政治交代”、“经济改革交代”之后,更多关注的是中国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如何再发展的问题,暨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原则的共同富裕,社会财富如何实现公平分配。对这一重大而充满现实主义精神命题的大智慧思考,在共和国经济史上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上可称之为“小平之虑”。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回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这一经典理论上去,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思想指导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实践,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核心命题之一,对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和谐民生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庞德的意象概念辨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辨析庞德意象主义诗歌中的意象概念,澄清对其的普遍误解。从庞德的诗学主张入手,阐述了意象主义形成的理论基础,结合庞德对意象的三次定义以及著名的意象主义代表作《地铁车站》的分析,指出意象本身并非自然物体,也并非总是视觉性的,而是由自然物体参与构成的启发性的细节描写,具有传递复杂情感的作用。意象主义体现了庞德对诗歌艺术可能达到的完美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流行使用的劳动生产率不同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中的劳动生产率,流行使用的劳动生产率实际上只是劳动这一种生产投入要素的“单要素生产率”.当代西方经济理论所指的生产率是总劳动过程的效率,也不同于马克思的劳动生产率,这种定量的方法为生产率问题的研究开创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研究方向.但是,目前,这种方法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核心的“劳动”概念蕴含的意识形态需要在区分不同结构上言说才有意义。其“生产劳动”结构和“自由劳动”结构,前者因受到国家制度的政治规整,被赋予了合法性制度框架基础的功能和作用,具有意识形态性;后者则作为无产阶级的特定观念来对抗现实世界的残酷而易于达成共识,也具有意识形态性。批判性澄清“劳动”蕴含的意识形态性,既彰显马克思“劳动”的本真意义和当代价值,同时,也体现出对中国现状最强烈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16.
当下人们经济投资的原动力已从传统的经济理性向财富幻象转换。财富的社会形式与物质内容相背离为投资原动力转型提供了现实条件,其背后更关涉人类的精神现象学问题:人们过溢的心理预期和精神创构性,市场信息解读的过度自信和工具理性的滥用。幻象导致社会财富泡沫日益膨胀、投机心态盛行等问题。虽然财富幻象逻辑预设的财富发生机理对一个国家实体经济的繁荣和国民致富具有促进作用,却极大地消解和挫伤了普通大众辛勤劳动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意识,深入理解马克思关于“财富一切源泉的充分涌流在于社会劳动”的真谛,将有利中国经济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劳动价值论分歧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价值论百年争论源于两方面:抽象劳动、价值等概念的不可测度性;经典作家对劳动二重性原理只给出了界定,而未给出严密论证。上述问题导致了中国学术界关于商品价值源泉的重大分歧,也导致了劳动价值论与我国现行分配制度的抵牾。归复经济学的实证性和马克思价值源泉的"社会关系说",劳动创造的"价值"应定位在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两方面。在这一理论架构中,不仅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财富分配正相关,而且理论与现实的抵牾也将得到消除。  相似文献   

18.
社会财富的基本性质、实体与分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本位世界"是经济学的基础平台。在此基础上,社会财富具有四个基本性质:人类有用性或效用性、劳动性或稀缺性、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社会财富实体与物理学中的光一样,也具有两象性,即自然物质和对象化劳动这两个实体,其中对象化劳动是财富的社会实体,构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按不同的标准,社会财富可以划分为:有形财富与无形财富、生理财富与心理财富、以物质形式满足需要的财富与以意识形式满足需要的财富。  相似文献   

19.
王强教授的“劳资两利”政策史研究,揭示了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及其规律,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丰富的思想内容,展现了“劳资两利”政策实施过程中经历“左”和右两种倾向干扰的艰难历程,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问题。他的研究,对构建当代和谐劳资关系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价值,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资关系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