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画论向来被视为山水画创作的理论指导和经验总结,但从现象学角度出发,画论可以被当作一种特殊的观看——对画家之看的观看。在现象学的视角下,画论使静态之"画"(picture)变成动态之"画"(draw),展现了自然山水如何从画家的眼手之中生成的动态过程,作为观看之基础的时间视域、身体视域和人间视域也在此过程中被展现出来。用现象学的视域理论解读山水画论为中国传统诗学话语提供了一种现代的阐释视角,画论则使艰涩的现象学理论变得生动直观。  相似文献   

2.
朱平 《船山学刊》2009,(1):186-188
王微的《叙画》是中国早期重要的山水画论,饱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启迪了后世的中国山水画创作,同时对文人画的创作方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试从创作方法论的角度谈谈《叙画》时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身体话语是中国山水画特别是文人山水画美学思想的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在中国山水绘画美学中以各种样态、各种方式普泛地存在着。身心合一的诗意逻辑结构所衍生出来的身体话语致使中国山水画论体现出浑融感知的体验性、辩证对举的张力性和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妙合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4.
恽南田个人对山水创作十分偏爱,其画论关于山水的论述远远超过花卉之论.其山水画数量也占到其作品总数的1/3多.其山水画审美特征鲜明,具有简淡清远的审美追求,学古成新的笔墨技法,深远静逸的意境呈现,超逸高妙的绘画品格,在清初画坛独树一帜,享有与众不同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林泉高致》完成于山水画全面发展的北宋时期。作为一份综合性著述,这本书的内容囊括了画法解析、鉴赏依据、画理画意各个方面,其中提出的“三远”之说不仅成为绘画史和画论史中的重要资源,且在当今士人绘画的讨论中仍然发挥着理论的重塑力和思想的启发性。在不同理论视角的相互交叠中,汇聚着理解山水画杂多又复合的诸要素。历史性追溯并还原这些要素所占据的绘画空间,揭示它们的关联方式和运作环境,不仅能辨析山水画视觉语言的内在节奏,且能结合具体实践阐明“三远”所包含的情感结构和精神人格,由此得以揭示北宋时期独特的士人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三远"概念的思想背景,指出"三远"说三个层次的内涵,试图说明传统画论中对"远"的追求是怎样取代了对"透视"问题的关注.这三个层次即是:第一,"三远"说是郭熙在创作实践中对山水画空间形态的独特感悟的基础之上提出的;第二,"三远"说重在追求心性体悟的审美观照;第三,"三远"说旨在追求玄远的人生境界.因此,"三远"说不应被理解为三种不同视点下的透视法则,其真正的价值和意旨在于对审美境界的追求.在这个意义上,对"远"的理解对于山水画乃至整个传统画论,都有重大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审美特征上表现出明显不同,究其原因,可以看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方绘画理论,所指向的思维观念存在着重"和谐"与重"冲突"的差别。或者可以说,中国画所呈现出的柔美、单纯、含蓄等风格,一定程度地表明追求"和谐",也就是多样性的统一。传统画论的主要思维模式,其根源在于儒、释、道和谐观的影响,并在人物画论、山水画论和文人画论等方面各有不同方面的侧重。  相似文献   

8.
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产生在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一篇重要山水画理论著作。这篇画论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首次将“道”的概念引入了绘画艺术领域。第二,首次提出了山水画的透视处理方法。第三,明确地提出了艺术的目的在于“畅神”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7,(2):160-166
中国山水画滥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这一时期也正是庐山隐逸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东晋画家顾恺之和南宋画家宗炳是中国山水画滥觞的两位至关重要人物,二者均与庐山隐逸文化有关。顾恺之崇尚魏晋玄学思想,是画史记载最早的山水画家之一,其爱画庐山,画史记载绘有《庐山图》和《雪霁望五老峰图》,曾著《画云台山记》,对研究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有重要意义。宗炳不仅崇尚庄学思想,还崇尚儒家思想和佛学思想,是庐山东林寺莲社"十八高贤"之一,所著《画山水序》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中国山水画论,对后世山水画创作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郭熙是北宋著名的画家,他的画论《林泉高致》在我国绘画史和美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对北宋前期山水画的全面总结并对后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依据其第一部分《山水训》展开论述,包括对前期背景的梳理,山水画与文人追求,山水画的创作和山水画的意境等几个方面,探讨其中包含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先民赋予自然景观以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照,山水审美逐步从某种社会功利性走向较为单纯的娱悦心理活动。山水画以其完善超妙的笔墨技法、富有想象力的诗意主题、内美静参的生动气韵、黑白相生的空灵妙境等独特的文艺审美特征,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画家在山水画中寄寓的主体精神与自然时空和谐交融的人生感悟,迄今依然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山水画对传统造园艺术有很大影响.追根溯源,从传统哲学对中国丈人影响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其对于山水画和传统造园艺术的影响,进而探讨山水画对造园艺术在立意、构图和造园手法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自宋以后,词的审美风格主要呈现为"豪放和婉约"两种类型。豪放雄伟壮丽,婉约清秀优美,其间包含中正在内。与之相似,山水画在宋以后也有"南北宗"的划分,北宗阳刚宏伟,南宗阴柔秀丽。"宗派"来自"禅家",虽不恰当,却得默认,而这二者,就其宏观层面的美学韵味来看,说的是同一个道理。用豪放美与婉约美这对审美范畴,着重讨论宋代山水画的美学特征,并将词评作为评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对照面,发掘宋代山水画展现的"豪放美和婉约美"的特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山水画发展到近现代出现了一批具有创造性的画家,石涛就是其中的一位。石涛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提出画家要以生活为基础,借古开今。另一方面,就是他追求的艺术境界,努力达到与自然对话中的"物我交融"之境。在艺术理论上,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画理、画论。他的中国画艺术一直影响至今,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多个层面论述创作热带雨林山水花鸟艺术画作品的源泉。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与中国传统画关系密切 ,传统画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沈从文受写意人物画的影响 ,写人重神似不求形似 ,虚实相生 ,留下大量空白 ;写物设色平淡 ,用笔简率 ,形成情景交融、物人契合的特点。人与物的高度融合 ,形成其小说缥缈空灵的特殊意境。  相似文献   

17.
诗、画被称为姐妹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历来倾向于诗歌与绘画的融合.中国这种传统的诗画观影响着诗歌绘画的发展.马远在此影响下,用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水墨山水人物画)将柳宗元的诗歌<江雪>的意境很好的表达出来.文章着重探讨马远的名画<寒江独钓图>和<江雪>在意境上的融合问题,来阐述马远在南宋绘画史上对诗画走向融合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郭熙编年考     
郭熙是北宋中期著名的山水画大师和美术理论家,他的山水画创作和山水画理论,对后世影响极大。笔者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整理挖掘,对郭熙的创作情况详加考证,以期对郭熙的研究增加一点确切的实证材料。  相似文献   

19.
“诗中有画”是中国古代诗学的经典批评术语,围绕着它,生发出了诗画转化说、诗画相异说和诗画一致说。究其本意,苏轼所认为的“诗中有画”,是指诗歌要像绘画一样具有相似写意风格,并且这种艺术风格是由绘画主导产生。围绕着“诗中有画”的争论,反映了不同时代对诗歌形与神关系的不同看法,是一种话语运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元祐文人集团汴京题画诗唱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颖 《阴山学刊》2003,16(4):44-49
“诗画本一律”的诗画关系说是元祐文人集团元祐时期汴京题画诗唱和兴盛的内部动因之一,而题画诗因其在内容上多题马画和山水画作,这又与元祐文人通过马和山水来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借以排遣党争带来的心灵苦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