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普拉斯诗中的死亡和复活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建华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117-119
西尔维亚·普拉斯的诗歌给人的印象是充满了"死亡"的气息,然而死亡并非其终极目标。本文从她诗歌中一些意象入手,解析意象中以死亡为主题的不同层次的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同时也是诗人对生命的体验,体现其对新生命的渴求。最后以《拉扎勒斯女士》一诗为例,探讨蕴含在普拉斯诗中的复活意识。 相似文献
2.
庄建华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西尔维亚.普拉斯的诗歌给人的印象是充满了"死亡"的气息,然而死亡并非其终极目标。本文从她诗歌中一些意象入手,解析意象中以死亡为主题的不同层次的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同时也是诗人对生命的体验,体现其对新生命的渴求。最后以《拉扎勒斯女士》一诗为例,探讨蕴含在普拉斯诗中的复活意识。 相似文献
3.
魏磊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3):89-93
西尔维亚·普拉斯并不是一个自觉的生态女性主义者,但她的诗歌中包含了明显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尤其是针对生态
女性主义批评对象之一的“工具理性”,普拉斯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在其诗歌中,她描写了女性及自然的被贬抑、被
降格,批判了二元论的“殖民化”逻辑及女性和自然的“工具性”功能,反映了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4.
颜翔林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6):45-49
东西方文化与艺术,具有相似的死亡哲学和死亡美学的观念。作为人类克服死亡的精神工具之一———艺术,它体现了人类对于死亡的诗意思考和审美表现,为精神超越死亡提供了一个神秘而富于魅力的场所。与此相关,在艺术空间里,死亡意象呈现出理性与情感、知识与信仰的对峙与和解,为人类寻找一条通向永恒的审美境界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在艾米莉.狄金森近1800首诗中,死亡诗歌就有600余首。死亡诗歌是她诗歌创作精华之所在。通过死亡诗歌,分析了狄金森迷恋死亡的原因,首先是她对宗教的终生怀疑而产生的信仰危机,其次她个人生活经历导致她产生了对生命意义的困惑,再一个原因是她的诗歌不被当时出版界认可3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美国自白派女诗人普拉斯从复杂的象征体系与死亡审美的交汇场域形塑了一种高度个人化的爱情编码方式。其爱情诗一方面暗扣了弗洛伊德的生死本能理论,指涉出爱情与死亡的互渗关系,另一方面又内化了解构主义思想,通过一系列多元性的爱情隐喻的能指重新定位两性关系,从诗歌文本内部发动反男权、反压迫的“政变”,进而生成了一个延异、多义、爱与死交错杂糅的“诡爱空间”。通过剖析普拉斯爱情诗中表露出的消解男性霸权、生死对立等一系列的解构主义文本特征,可以进一步揭示普拉斯诗歌蕴含的诗学意义、审美取向和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7.
高小康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5):40-46
刘易斯.芒福德认为罗马帝国的扩张把古代罗马城变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世界城市,他称之为"死亡之城"。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在当时形成了其他城市所没有的独特吸引力,成为后代许多大都市所培养的都市情结的始祖。在芒福德看来,大都市的强势地位不仅表现为对外省或外地资源的掠夺或抽吸,还表现在对其辐射自身的影响。而随之而来的大都市病是不可避免的都市文化副产品,它的寄生性是使城市走向死亡的致命病症。如今,社会发展的诉求与生存环境的限制已不只是中国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整个现代文明病症的一种症状。中国在进行了30年的大规模城市化建设之后,是时候对正在出现的"特大城市象皮病",作出诊断和治疗了。 相似文献
8.
秦洁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6):109-111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人们既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奈,更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与珍贵。正确地对待死亡,系统科学地开展死亡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对他们认识生命、领悟生命、珍惜生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黑色故事”背后的纯真心灵——霍桑黑色小说艺术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宏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416-417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最重要的浪漫传奇作家。他善于应用象征手法揭示人性背后隐藏的罪恶,探索和挖掘人的心灵真谛。通过对霍桑两部极具代表性的黑色小说的描述,揭示人性背后隐藏的罪恶,进而论述霍桑通过内省暴露人性罪恶追求人类纯真心灵的超验主义哲学观。 相似文献
10.
罗绮伦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Z1)
死亡是西方文学中最为常见也是任何作家都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除了直接的死亡场景描述以外,西方文学还常常借助于各种死亡象征的运用。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正是由于在其诗作《雪夜停在林边》中恰如其分地运用了树林这一死亡象征,从而使他的这首短诗具有了无穷的生命力。除了树林以外,西方文学中常见的死亡象征还有水、火、各种动物以及陌生的他人之死等等。 相似文献
11.
赵文薇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82-87
试图从本体论的角度阐释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诗是对人的精神世界和存在本质的呈现,并分析她的诗对存在、死亡、本源和身体进行的形而上的终极思考和追问,以及她对历史与人的存在的深刻感悟。 相似文献
12.
李彩云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4):103-106
西尔维娅·普拉斯以其高度个性化的诗歌主题、离奇独特的意象、强劲激越的节奏而引人注目。她的诗化人生和人生诗化一直是评论界的焦点。国内普拉斯研究始于1980年代,时至今日,研究者们挖掘出她的诗作包含自我、生命观、女性主义和政治历史观这4个主题思想,并较深入地分析了她诗作中体现的自白风格。普拉斯研究要突破普拉斯的个人叙事,可从普拉斯跨大西洋背景探讨诗歌中的文化观,也可探讨诗歌与现代传媒的关系,探讨前辈诗人对其诗歌以及其诗歌对后辈诗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朱晓映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6):112-115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读者阅读理解文本的过程是读者发现图式、激活图式并更新图式的过程。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教师应该设计更多有利于激活学生大脑中原有图式结构的问题或活动,促使他们更新陈旧过时的图式结构,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准确把握作者写作的意图,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黑死病前后的欧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薛国中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4)
黑死病前,欧洲农业长期滞后,生产力的进步不适应人口的增长。在生产技术落后的条件下,人们只知无限度地开荒,向山林川泽争夺耕地,从而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黑死病的发生与广泛流行。瘟疫使西欧人口锐减,出现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农民乘机加强开展自身解放的斗争,从而加速农奴制的瓦解,也使欧洲的封建领主逐渐放弃农业,改营商业性畜牧业,从而使欧洲逐渐迈入商品经济时代 相似文献
15.
廖延延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4):15-19
纵观西尔维娅.普拉斯的一生,她在多重创伤下痛苦、绝望、疯狂乃至自杀。她在自白诗里大胆地表达了对死亡的沉迷以及对再生的渴望。疯狂赤裸的自白,既是普拉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典型症状,也是其重构创伤经历,试图摆脱创伤的煎熬,渴望灵魂新生和呼唤新时代的表现。普拉斯倾其一生用自白唱响了一首死而复生的悲歌。 相似文献
16.
欧阳梦春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5(1):46-47
被宣告死亡人死亡时间的确定,是宣告死亡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法律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国对此存在不同的立法体例,有必要进行探讨,我国应确定以法定失踪期间届满之时为被宣告死亡人的具体死亡日期。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死亡观是唯一科学的死亡观。人固有一死,死是自然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者从不畏惧死亡。马克思主义死亡观认为死的意义有不同,只有为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死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死亡以后精神永存,永远成为后人继续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