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建宝 《理论界》2013,(7):111-113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意识到自由与道德规律之间"似乎无可逃脱的循环"。这个循环根本上关涉的是自由的实在性难题和道德规律的约束力难题。《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通过把我们辨析为"理智世界的成员"作为释疑之道。《实践理性批判》则把道德规律作为"理性的一个事实"而使其获得不可怀疑的地位,表现出了与《原理》的区别之处。但是这绝非部分解读者所认为的"巨大的颠倒",相反,《实践理性批判》是对《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的释疑之道的明晰和深化,最终达致"自由诚然是道德法则的存在理由,道德法则却是自由的认识理由"的完整结论。  相似文献   

2.
“康德的批判哲学和《遗著》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国际康德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此,主要形成了三种对立观点:“堕落说”、“漏洞说”和“裂缝说”.观点纷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康德对Lücke的含义有着模糊甚至冲突的表述.因此,BryanHall以重构过渡11中的“以太证明”为依据,反对堕落说和裂缝说,支持漏洞说.但是,Bryan Hall的解体模型没有明晰“以太证 明”和“以太演绎”的不同以及二者的逻辑承接关系,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此,用“以太演绎”的逻辑结构完善Bryan Hall的解体模型是解决问题正确路径.以此证明:“堕落说”是错误的,漏洞说和裂缝说可以和谐共处,《遗著》是批判哲学中“漏洞”和“裂缝”的修补,是理解批判哲学体系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3.
在学界熟知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关于认识能力的考察中,他的上帝思想却透露出一种特殊方式的伦理表达,并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和现代伦理价值。他在全书的中心即先验辩证论的论述中,为了把握最高的统一整体而引出灵魂、世界、上帝。他关于上帝表述的含义:上帝是一种本体、无限、物自体;是一种产生于理性、不可避免的最高层次的先验幻相;是一种理性的理念;也是一种纯粹理性的理想。他理论的中心是人而不是神,旨在提升人而贬抑神。康德上帝思想的现代伦理价值:充满一种折射着价值理性之光的伦理精神;深含着一种构筑精神家园之盼的道德信仰;蕴涵着一种实现人类至善之梦的真善美情怀。它从特殊的视角审视理性与信仰的关系,并且打开了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第二个缺口,进而追求主体精神与道德人格的完美统一。这对于急功近利于工业文明、锱铢必较于商业社会的抑郁而疲惫的"现代人"而言,不啻为一种脱胎换骨的期盼和洗心革面的警醒。  相似文献   

4.
人类历史领域是有别于自然规律的自由王国,其特征是世界性、未来前瞻性和开放性。因此,历史哲学断不是如同中国文化那样停留在封闭的自然民族状态,而是进入开放的面向未来的历史和自由的视野。自由的历史领域以人为本,而在必然的自然领域,人却是手段。自然和历史,民族和世界,既往和未来,封闭和开放,必然和自由,是两个分离的领域。自然界没有历史和自由,历史中也没有必然。历史同自然脱离,形成逐渐向上却充满艰辛的道路。民族的概念从属于自然,而不是从属于历史。越是民族的,就越是自然的;越是历史的,就越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总结了作者在对康德三大批判的翻译中的诸多经验和体会 ,通过英译本和中译本的对照比较揭示了现代汉语在翻译外语哲学文献上的优势 ,展望了现代汉语成为未来哲学发展的国际性语言的前景 ,向哲学界提出了“让哲学说汉语”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6.
康德在对传统的一般形而上学进行批判时,划定了人类理性的认识范围,人们超出这种规定性所认识到的形而上学的对象是"诡辩的假科学";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为人们研究和批判的对象划定了界限,即以人的实践为前提的人类自然,若跨越这一界限去探寻在人之外的纯粹自然,则会陷入形而上学的困境。但是康德的形而上学批判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又有所不同,康德是以不可知论和二元论为出发点以建立新的道德形而上学为归宿,而马克思则要抛弃任何先验的和超验的形而上学,可见,马克思对康德的超越之处。  相似文献   

7.
自律和自由是交互性的概念,因而不能以自由作为道德律的推导根据。所以康德在第二批判中以道德法则作为一种理性的事实来推导自由。这种排除一切经验质料的先验性质自由,会导致现实自由的缩减,即现实权力可能会要求不论现实怎么样,你还是应该遵循道德法则,自由于是成了一张空头支票,只剩下法则的强制性。道德自律带来的自由的这种胜利是压抑性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反思阿多诺对康德先验自由的批判,揭示该批判的实质是对理念本身进行机械的还原论操作,能够为长期被“污名化”的康德式形而上学理念“正名”:自由的二律背反是关于现代生活条件下人之为人的主体性条件的形而上阐明,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批判蕴含;作为形而上学理念的先验自由蕴含着无法被经验性社会关系同化的“真理内容”,因其抽象而得以保留其不可被化约的批判潜力。  相似文献   

9.
刘长华 《云梦学刊》2012,33(3):158-160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当代文学一经解冻,胡良桂就捋起衣袖,在文学批评这块畛域里“长耙短犁”的,翻耕出诸多美妙的时代心灵音符。三十年过去了,胡良桂以文学批评为“发祥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不断地开疆辟壤,在这种延展和纵深中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激情、才识和文采,在当代长篇小说、世界文学以及湖南本土文学上创获甚丰。而近几年来,他又努力地超越自我,爬越先前评与史的坡度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文化的视野力图对中国当代文学做出一个综合性的、体悟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我将研究主题定位为重读马克思,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围绕这一研究主题,我从哲学——哲学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当代实际这三个维度或三条路径,展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历了从马克思哲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到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然后再返回到马克思哲学这样一个不断深化的求索过程,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精神,对人类生存异化状态的关注之情,旨在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使命意识,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实践本体论,其独特的存在方式是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第三个二律背反,康德设定了先验自由在逻辑上的可能性,并对先验自由作出了一系列证明:区分感性世界与知性世界,为自然和自由指出了不同的位置;区分两类因果性,提出了与自然因果性不同的另一种因果性,即自由因果性,这种因果性能够自己开始一个序列却不受该序列的影响;区分人的理知品格和经验性品格,认为自然和自由可以共处于同一个主体中;通过指出知性与理性在认识机能上的自发性,康德设定了自发性的逻辑前提--先验自由.  相似文献   

12.
先验的自由与经验的自由——以康德和马克思为讨论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区分自然和自由,把自由看成道德律的终极根据。这是从人心中去挖自由的根子,属于自由哲学的先验进路。马克思把自由王国看成人类历史的终极状态,那是全部人类活动既合规律又合目的的必然归趋。这是从社会历史中去开显自由的前景,属于自由哲学的经验进路。笔者认为,康德的自由不够先验,马克思的自由不够经验。经验自由并不是一种跟先验自由相脱离的自由,而是实践自由的内容方面,相应地,先验自由则是实践自由的形式方面,二者在实践中不可分割并相互为限。  相似文献   

13.
康德先后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和《实践理性批判》采取两种不同的策略确证自由的实在性。在前者,康德试图通过自由和道德法则的演绎来确证自由的实在性,然而,这种演绎因陷入隐蔽的循环而以失败告终;在后者,康德最终通过理性的事实确证了自由的实在性。  相似文献   

14.
费耶阿本德对作为信仰的科学进行了哲学、社会学的反思、批判,结论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现在已经不是解放力了,对科学普遍性的信仰束缚了科学自由创新的本性,妨碍了科学的进步,因此他提出用自由的社会-历史主义限制普遍主义的僭越。  相似文献   

15.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中指出,人类两性的结合所创造出的后代享有一系列天生的权利,因为这个被创造者(子女)是一个自由生命体,而且其没有同意这个创造.由此权利,导致了父母对于子女的义务及一些权利.他又指出了"创造自由生命体"会遭遇到的解释困难,即去解释一个服从因果律的父母创造子女的过程,却创造出了一个超感性、超因果的被创造者的困难.这可以通过区分在时间中的创造与超时间或超感性的创造来克服,或起码可以证明这种创造是不自相矛盾的.本文将审视康德的这些观点,说明它们既有很启发人的一面,即将亲子关系当作与物自身相关的关系来处理,又有不少缺陷.首先,他用来避免上述解释困难的策略蔽于一端,因为时间在康德那里有感性的直观形式之一与先验想象力的表现形式的区别,而后者与"自由因"和"定言命令"是有关联的.一旦说到自由生命体的权利以及这些权利维持的时间,那么,断言这种生命体的被创造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涉及时间和感性肉身,这就很成问题.而且,康德未充分考虑到,父母也是自由的生命体,他们对于子女的权利并不完全基于子女的天生权利,而是也有自己的先天根基.康德赋予父母以过少的天赋权利与过多的后天权利,这是因为在他视野中的亲子关系是失衡的.  相似文献   

16.
郑伟 《兰州学刊》2005,(6):47-49
卢梭认为,人的自由包括自然自由、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三种形态.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就表现为由自然自由到社会自由再到道德自由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三种自由中,他更强调个人的道德自由,这使得他的政治哲学最终走向了道德理想主义和政治乌托邦.  相似文献   

17.
魏艳芳 《理论界》2011,(1):100-102
康德哲学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这一哲学体系的发端,就源自于他在其巨著《纯粹理性批判》中所进行的哲学上的"哥白尼式革命"。"革命"旨在解决形而上学领域内的混乱,重塑理性权威。无论在哲学史,还是在人类认识史和思维史上,"革命"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是康德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方面的重要文献,体现了康德的理想主义情怀.但是,康德的理想主义并不是无本之木,而是一种建基于现代主义之上的哲学谋划,在对理性的讴歌与对自由的颂扬之下,康德的历史哲学表现出明显的现代主义特质.正是在理性与自由这一现代主义精神的审视下,康德把人类的目光引向普遍法治即人类永久和平的未来,从而表现出强烈的理想主义情怀.但遗憾的是,康德的理想主义终究难以超越鲜活逼真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康德基于外在自由与内在自由的区分对权利双重意义的规定,与马克思《资本论》中基于劳动的二重性对货币之双重意义的规定具有同构性,但马克思集中关注的是生产领域中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而对流通领域中的权利关系持一种批判态度。如果以康德的权利科学作为坐标,则不仅可以揭示出马克思《资本论》的法权关系前提,而且还可以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主题确立路标。  相似文献   

20.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理论实质,不仅是发现和瓦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同一性逻辑,更深层的是揭示和批判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统治体制的交换原则与形而上学同一性逻辑的“同构性”,因此,对形而上学同一性思维的批判,也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逻辑”强制性的批判。阿多诺在马克思之后实现了对同一性逻辑的理论与现实的双重瓦解。在这个意义上,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就是马克思“批判的辩证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时代回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