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赵心愚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2):84-89
纳西族与羌族原始宗教祭司及祖师的称呼、有关传说以及所使用法器相同或相似,说明两个民族原始宗教都源于古羌人原始宗教,这从一个方面证明纳西族与古羌人确有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2.
杨福泉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2(2):54-58
在历史上藏族和纳西族迁徙之路和当代两族聚居区发现了大量的石棺墓葬群,通过分析这些丰富的考古资料,加上汉藏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论述了滇川藏横断山脉地区所发现的石棺葬与藏族和纳西族这两个民族的先民之间的关系.另外,通过在这些地区的石棺墓中所发现的绿松石等器物,对藏族、纳西族共有的一些宗教文化现象进行独到的分析,认为这些地区发现的石棺葬习俗与作为藏族和纳西族共同祖先的古羌人中的牦牛羌、白狼羌以及本教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4.
翁家烈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3):1-3
苗族在不同时期、不同方向入住贵州,给贵州输入了新的民族成分,为贵州增添了规模庞大的劳动生力军,为贵州山区的开发、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而广泛的历史性贡献。苗族迁入贵州,有其独自的特点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6.
陈子丹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纳西族档案史料是以纳西族为主的各民族在长期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大体经历了汉晋、唐宋、元明清、近现代几个时期,主要包括碑刻、画像石刻、东巴经、东巴画、东巴舞谱、木氏宦谱、传记、民俗、书画档案等类别,各类档案的形式、内容、价值等,又各有不同的特点。近生来,丽江地区有关部门加强了纳西族档案史料的收集、整理和利用,为宣传、介绍、研究纳西文化的精华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刘毓庆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5):29-39
黄帝出自少典,少典即小狄,为北狄的一支。轩辕为“合汗”“可汗”之异译。黄帝族团最早活动于大西北与大北方,甘肃、青海一带的昆仑山即其早期的中心。其东迁路线是沿黄河北上到内蒙境内,沿阴山之阳向东而至河北北部。因草原干旱而南下,与农耕民族炎帝神农氏在今之长城脚下的涿鹿相遇。炎、黄之战,是一场农耕民族抗击游牧民族的保卫战。战争之所以在北塞长城脚下发生,就是因为长城一线,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线。黄帝三战而胜炎帝,随后以涿鹿为根据地,越燕山而南下,开始活动于燕山之阳的河北平原。 相似文献
8.
明代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海波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明代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背倚明王朝,采取开放的、吸纳周围多元文化的态度来统治多民族交错的滇西北。纳西族历史发展的脉络,多元文化在丽江纳西族地区的相互影响、融合以及传播,在我国的民族发展史上留下了卓有特色的一页 相似文献
9.
藏族、纳西族的人与自然观以及神山崇拜的初步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福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12):1-4
本文从藏族与纳西族关于人神分界宇宙观的比较入手,将“姜日木保”神山(文笔山)和玉龙神山信仰中的纳藏文化交融对藏族和纳西族的人与自然观以及神山崇拜进行了比较研究。文章指出:作为在族源、语系上有同源异流关系、在历史上有悠久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两个民族,藏族和纳西族的神山信仰和关于人与自然的宇宙观、人神分界观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因素。通过对两族神山信仰的比较研究,可以探索两个民族早期很多同源异流的原始宗教崇拜因素,可以看出两族后来在宗教信仰方面的相互影响。本文认为:中国西南的许多民族在宗教、文化和经济方面都有长期的相互交往和融合,因此,对相邻民族的同类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了解,同一地区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相似文献
10.
玉努斯江·艾力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5):71-74
今鄯善县和历史上的鄯善国具有截然不同的历史沿革。古鄯善国居民迁移过程中,大部分没有迁到今鄯善县,只有少部分迁到哈密境内。“辟展”一词源于塞语,汉文史料名称是塞语在回鹘语中音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赵小刚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
采用象征符号与语言和文字符号比较的方法 ,从生殖与生命事象、邪祟与巫医事象、血缘与宗亲事象三个方面考查纳西族与汉族文化中箭的内容 ,从中可揭示出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相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摘要]丽江纳西族园林植物文化在城乡绿化中的应用,可以提升城乡的生态品位。运用民族植物学的原理和方法,调查纳西族利用植物美化环境的经验,结合丽江民族文化的研究文献,挖掘出山玉兰、黄背栎等具有东巴文化内涵的植物,棒棒会与园林植物文化息息相关的纳西族传统节日,对这些民族植物在丽江城乡绿化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探讨。丽江纳西族园林植物文化,能够体现地方生态特色和文化特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多洛肯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0):169-177
[提要]明清时期纳西族文学家族兴起,出现了丽江土司木氏、大研桑氏、大研牛氏、大研杨氏、石鼓周氏、黄山杨氏、束河和氏七个文学家族,共计三十人,一门能文,簪缨彩笔。其形成原因与当时的自然生态风貌、政治制度的推动、文教事业的发展、文学家族家庭环境四个因素最为密切,纳西族文学家族创作颇丰,文学创作较为全面,民族特色与儒家思想水乳交融。明清时期纳西族文学家族贡献卓绝,既为纳西族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又利于保存、弘扬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为我们进一步阐释纳西族文学家族的内在核心创作价值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4.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49-54
Lanten人是老挝众多族群中的一员,主要生活在老挝北部山区。从族源上看,老挝Lanten人的根在中国南方,其民间保留完好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语言以及日历即是最好的佐证。而且,老挝的Lanten人迄今依旧在学习和使用汉字,记录家谱、宗教仪式经文和治病的药方,甚至用来书写信件。关于老挝Lanten人及其族源与历史传说方面的文献记载不多,有关Lanten人的信息,人们更多是从老挝官方的旅游广告或宣传上获知的。本研究拟通过考察散见于民间的经书、家谱或口碑故事等,探究其族源及迁徙历史。 相似文献
15.
鲜于煌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41-45
白居易的《蛮子朝》等诗描述了纳西族先民在唐朝时的活动,反映了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对研究纳西族的产生、发展及时代特色、民族特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和钟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2)
纳西族是具有优秀文化传统的民族,早在唐宋时期,纳西族先民就创造了自己古老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和标音文字“哥巴文”,并用这两种文字书写了大量的经卷。这些经卷记录了纳西族古老的神话、故事、民间诗歌、谣谚以及宗教学、民族学、民俗等方面的珍贵资料,被誉为古代纳西族的百科全书。 纳西族神话,除以经文形式保存之外,至今还有一部分口传于民间。从开辟神话到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自然物的神话,从反 相似文献
17.
李国文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3)
在祖国各古老民族的原始宗教和原始神话传说中,除对宇宙的形成和开辟提出发问并作出回答之外,对宇宙的形状、存在形式即结构等,也有所涉及。这是构成各古老民族原始宇宙观的一个重要部份。不过,远古时代人们由于生活实践范围的狭小,对整个宇宙的观察所得,乃是上有青天,下有大地,自己生活在天下地上之中心。因此,在各古老民族的原始意 相似文献
18.
杨福泉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1):38-42
纳西族认为人和自然是兄弟,这也是纳西族生态伦理观的宗教和哲学基础,并有对自然界"欠债"和"还债"的观念,认为人得到大自然的恩惠应感激和回报,须善待大自然.反映了纳西人的生存状态亦取决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自然界不依赖于人类,而人类则需要依赖于大自然才能生存.纳西族还有本土的"署神"信仰与外来的龙神信仰的差异和整合;同时还具有社区生态保护习俗;反映了纳西族生态伦理观中的多元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9.
"纳西古乐"与纳西族传统民族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明跃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4)
"纳西古乐"这一称谓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丽江洞经音乐演奏者为避免把宗教视为封建落后的政治风气而将丽江洞经音乐称为"丽江古乐";90年代初宣科先生用"纳西古乐"取而代之,也是专指"丽江洞经音乐".长期以来由于丽江大研古乐会是以演奏丽江洞经音乐为主的,所以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把纳西古乐等同于丽江洞经音乐.其实,"纳西古乐"是指在纳西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由纳西族先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创造并融合外来音乐,而逐步形成并传承至今的传统民族音乐,包括"丽江洞经音乐"以及"崩思细哩"、东巴音乐和"热美蹉"等. 相似文献
20.
陈东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Z1)
我国西南诸少数民族火葬历史悠久 ,而对于其来源 ,学者多倾向为历史上的氐羌 ,这样就形成了今西南各少数民族一直都循习火葬这一认识。就此 ,本文试从西南民族“火葬氐羌说”自身依据出发 ,来讨论这一认识的不充分性 ,并以彝族和纳西族为例 ,从民族自身认同出发 ,指出 :彝族和纳西族并不认为其一直都是循习火葬的 ,相反 ,在行火葬前曾经历过其他种种葬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