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痖弦,(1932—),本名王庆麟,河南南阳人。1949年去台。1954年毕业于复兴冈学院影剧系,《创世纪》诗刊创办人之一,1966年应邀参加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后入威斯康辛大学获硕士学位。先后任《创世界》、《诗学》、《幼狮文艺》主编,现为《创世纪》发行人、《联合报》副刊主编兼副总编辑。诗论集有《痖弦诗集》(洪范书店1981年版)。诗论集有《中国新诗研究》(洪范书店1981年版)。另有为文朋诗友写的序跋集,近期将由洪范书店出版。  相似文献   

2.
五十多年前,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曾将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新诗归纳为“自由诗派”、“格律诗派”、“象征诗派”三大流派。新时期第一个十年诗歌的发展,如果从诗歌潮流方面着眼,亦可“强立名目”分为传统诗潮、新诗潮和现代主义诗潮三大诗潮。三者的交相起伏构成新时期第一个十年蔚为壮观的诗坛风貌和基本格局,所体现出的总体趋向则是新诗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不仅以其辉煌的诗篇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以其卓有见地的诗论为中国新诗美学的建立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他的诗论内容丰富,有着一以贯之的美学主张.一九三五年,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说:(郭沫若)主张诗的本职专在抒情,在自我表现,诗人的利器只有纯粹的直观;他最厌恶形式,而以自然流露为上乘,说“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散文家,也是一位颇有影响的诗人。但长期以来,人们很少谈他的诗歌,他也未给自己编过一本诗集,这真是件憾事。 朱自清的新诗作品并不丰饶,而且多数作于青年时期,但他一生与新诗有不解之缘。从一九一九年二月二十九日他创作第一首题画诗《睡吧,小小的人》开始,他先后在《新潮》、《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学灯》、《小说月报》、《诗》等报刊发表了六七十首诗作。一九二一年他参加了文学研究会,次年创办中国第一本诗刊《诗》,由朱自清和刘延陵、俞平伯,叶圣陶主办。一九二二年,文学研究会出版了文学丛书之一《雪朝》,内收八位诗人作品,公推朱自清首席。后又编成诗、散文合集《踪迹》。此后,他潜心新诗理论研究,写了许多有价值的诗论。《新诗杂话》一书是他研究成果的集萃。与此同时,他仍不断受诗兴趋遣,写出一些新诗。  相似文献   

5.
董宏量始终是一位诗人。对于董宏量来说,诗,始终是第一位的,尽管目前他在散文、小说方面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1973年,董宏量开始发表诗歌,1979年,董宏量与诗友高伐林合出了一本诗集《钢城黎明》。1984年,董宏量出版了第2本诗集《蓝色的眼睛》。两本诗均是以钢铁工业为主要题材,这在全国诗坛还鲜见,于是董宏量被人们视为“钢铁诗人”。截至目前为止,董宏量共发表诗歌约800首。除两本诗集之外,还有诗作收入《中国新诗年鉴》(81年、83年、86年)、《青年诗选》等10多种诗歌选集。组诗《生活,在车轮上转动》和《钢厂新印象》先后获武汉作协优秀创作奖。近几年来,面对忽而喧闹忽而沉寂的诗潮,董宏量有过困惑,但更多的是冷静严肃的思考。他既不背弃传统,又不盲目排外,  相似文献   

6.
一 台湾新诗发轫于二十年代初期。《乱都之恋》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犹为祖国大陆五四文学中的《尝试集》一样。这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急先锋、诗人张我军先生(1902—1955)的新诗集。 这部诗集是张我军用血泪凝聚的滴滴浓情。他在本书的序文里总结挣脱封建枷锁的体验感慨地说:“恋爱既不是游戏,又不是娱乐,真正的恋爱,是要以泪和血为代价的呀!”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以爱情诗创作走上新诗坛。在《我的作诗的经过》中,他说:“因为在民国五年的夏秋之交有和她(指安娜——引注)的恋爱发生,我的作诗的欲望才认真地发生了出来,《女神》中所收的《新月与白云》、《死的诱惑》、《别离》、《维奴司》都是先先后后为她而作的”这些诗作于1916年,是中国新诗史上最早的新情诗。1925年,郭沫若创作爱情诗集《瓶》,这是他另一段浪漫而没有结果的爱情插曲的收获。《瓶》含序诗共43首,是中国新诗史上最早的纯爱情诗集之一。据作者说:“《瓶》在写出的当时自己颇适意”,发表后被吟诵一时,诗人蒲风称誉为“中国诗坛的空前的抒情长诗”。《瓶》之  相似文献   

8.
袁可嘉的诗论深受西方诗歌、诗论或文论的影响;其中,有关“诗与非诗”“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现实与诗”“诗与经验”“诗的戏剧化”“想象逻辑”“戏剧主义”等问题的一些具体观点以及诗论文本上所受的影响尤为明显;袁可嘉的诗论在接受西方影响时首先是立足于中国本土,其次是融进了袁可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再次是注重中国现代诗学概念的建构,最后是注重中西新诗潮的交融。  相似文献   

9.
苏金伞是一位写新诗而获“读者很多”的老诗人。他的创作生活,从一九二五年在《洪水》上发表第一首诗算起,已是整整五十六个春秋了。先后出版过《无弦琴》、《地层下》、《窗外》、《入伍》、《鹁鸪鸟》五个诗集。粉碎“四人帮”后,老诗人“精神振奋,  相似文献   

10.
卞之琳三十年代前期的诗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代,是卞之琳新诗创作的旺盛期。除《三秋草》(1933)、《鱼目集》(1935)、《汉园集》(1936,与何其芳、李广田合集)、《慰劳信集》(1940)外,1942年出版的《十年诗草》,他自称是他三十年代的“诗总集”了,收诗仅75首,可见其选诗之谨严。他的三十年代诗,以全面抗战开始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本文只就卞之琳三十年代前期(1930——1937)的新诗创作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1.
作为九叶诗论双轨之一的唐湜诗论,与他诗友袁可嘉的诗论在指向上是一致的,即“新诗现代化”,但在形态建设上则大相径庭。如果说,袁可嘉侧重以径直前行的姿态追寻新诗现代化的道路,那么,唐湜则侧重以返观深潜的方式把握新诗现代化的精义。 九叶诗论追寻新诗现代化的整体向度无疑的是重智性、重本休。即如西方现代主义诗论所昭示的:“诗人可能有的兴趣是无限的,智性越强就越好,智性越强他越可能有多方面的兴趣:我们的唯一条件就是他把它们转化为诗,而不仅仅是诗意盎然地对它们进行思考”,“本体,即诗歌存在的现实”(兰色姆语)。九叶诗论的这一追寻向度,将中国新诗理论建设的水平提高到了与世界诗潮同步的层次。然而,这一建设于方生与未死,光明与黑暗交战时  相似文献   

12.
七十年新诗发展的历史,从草创到成熟,到新的崛起,经验和教训同样引人注目。艾青的道路,终于到达了中国现代新诗成熟的顶点。为“人民诗人”,为“泰斗”,艾青的新诗创作实绩继郭沫若而起成为又一座高峰,艾青的新诗美学思想作为他创作的指导,其探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1 作为中国现代新诗成熟期的突出代表,艾青的诗以其伟大的艺术成就,为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开拓了一条道路。艾青的创作生涯,从大堰河时期到唱“归来的歌”,继续了半个世纪。其间关于新诗的理论探讨。辑有一部《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四十年代出版的《诗论》的基础上加入了后期一些理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新诗和新诗理论都是从胡适开始的。他的新诗理论集中体现在1919年写的《谈新诗》一文中,也散见在评论、序言、通信中。尽管其理论并不系统,也欠深刻,但却代表了新诗开创初期的理论水平。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指出,胡适的诗歌主张,“大体上似乎为《新青年》诗人所共信;《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以及文学研究会诸作者,大体上也这般作他们的诗。《谈新诗》差不多成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了”。这个评价是公正的。  相似文献   

14.
台湾著名作家墨人(张万熙)先生,初入社会时是从事新闻工作,初入文坛时是写诗。早在1940年他二十岁时,就发表了《希望》、《路》等新诗作品,于是一发而不可收,陆续又在报刊上发表许多抒情短诗和长诗《赣州礼赞》、《锄奸队长》、《最后的胜利》等.墨人是写着诗抗日、写着诗离开故乡九江的。他的最早两部文学作品集便是诗歌《自由的火焰》和《哀祖国》。入台后,他才慢慢把文学兴趣转向小说创作和散文创作。当然,他忘情不了诗歌,1980年又出版了一部诗集《山之礼赞》。他写新诗、写格律诗;不写中国传统诗词调研究专著,《全唐诗导的…  相似文献   

15.
刘大白是“五四”时期白话诗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诗人。他著有《旧梦》和《邮吻》两个诗集。《旧梦》1930年改版重印时,经过剔除、添补、移动、订正,分编为《卖布谣》、《丁宁》、《再造》、《秋之泪》四集。刘大白的新诗题材广泛,内容纷杂,风格不一。就内容来说,他的诗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相似文献   

16.
徐志摩(1896—1931),是个颇有争议的作家。他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写了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还有短篇小说集《轮盘》等作品。徐志摩虽写过各种文学作品,但最有影响的还是他的诗歌。徐志摩曾被奉为“新舟派”诗坛的盟主。在六十余年的新诗史上,标志摩不仅留下了许多诗篇,而且还留下了一个令人望而生疑的名字。那么我们今天应该对他及其诗歌给予怎样的评价呢?  相似文献   

17.
1951年11月5日,纪弦等人创办的《新诗周刊》借《自立晚报》副刊版面出版。这是当代台湾第一份面向全岛的新诗园地,率先为中国新诗在宝岛开创新局面。它的创刊带动了50年代台湾诗坛的活跃,其近二百名作者发表了许多优秀作品,并发掘了一些有才华的新进诗人。它通过译诗、译著介绍世界新诗潮,其中许多作者成为后来“现代派”运动的中坚,它催生了现代诗运动的展开。它继承了古代诗歌的抒情传统并延续于后世。它重视提携本土诗人,使两岸新诗精神得以汇流。  相似文献   

18.
冯至和“五四”时期其他诗人一样,是吸吮着时代的养料成长起来的早期新诗人。中国旧诗到“五四”时期已失去了往日的生命力,无法反映当时的时代生活。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上层知识分子谭嗣同、夏曾佑、黄尊宪等提出了“诗界革命”。“五四”时期,胡适第一个用白话写成了中国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  相似文献   

19.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 —王粲:《登楼赋》对中国现代新诗的阐释,曾经在两个层次上取得了众所周知的实绩。其一,中国现代新诗是西方近现代诗潮在现代中国的回响。“新诗,实际就是中文写的外国诗。”  相似文献   

20.
台湾新诗自1923年诞生,风风雨雨,已历经了70个春秋。在这70年中,新诗应和着时代的变迁,由幼稚走向成熟,为文坛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成果和艺术经验,成为台湾文坛颇有成就的一个领域。而在这过程中诗坛出现的诸多文学现象,如诗潮、流派、诗社、诗刊、文学论争、诗人的文学活动和理论、创作等等,尤比其他文学领域显得复杂而突出。本文乃企图通过对这些诗坛现象的剖析,以深入认识台湾70年新诗的历史脉络和基本经验。 一、诗潮演变和新诗史的分期 诗潮,是在特定时代条件下,由诗人逐渐趋向一致的创作追求演化而成的具有广泛影响的创作倾向和潮流。台湾新诗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诗潮多有变迁,而主潮则发生过三次巨变。 其一是现实主义主潮期(1923-1949): 1923年12月施文杞在《台湾民报》发表《送林耕余君随江校长渡南洋》,这是台湾最早的一首新诗。到1924年又有谢春木、杨云萍、张我军等的作品问世。它们标志着台湾新诗的诞生,并以鲜明的时代特征最早呈现出台湾新诗的现实主义风貌。 台湾新诗是台湾新文化运动的产儿,它和祖国五四新文学运动具有深厚的精神联系。自1920年起,台湾一些有识之士便在世界民族、民主运动和大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启发下发表文章,开始注意到以白话文学传播新思想的时代课题。而自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