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俗,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也是民族的一面镜子。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传承的。风俗的民族性,是与该民族的民族审美意识、文化素养、民族心理和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种种关系密切相连的。一些风俗习惯之所以世代传承是因为它展示了该民族人们的某种思想、情感、信仰、经验、愿望、心理等等。它通过种种形式,艺术地展现了历史的、社会的烙印。汉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各个民族(包括汉族)都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 在漫长的年代里,各民族的同化、分化、演变和融合,形成了我国现拥有五十几个民族的状态。各民族在自己内部的发展和对外部的斗争中,都历史地产生了适应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风俗习惯(服饰、饮食、居住、生产、礼节、娱乐、婚丧、节庆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喜好、习尚、风气和禁忌的总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长期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由各民族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同时又对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巨大影响)。这些风俗习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和反映着各民族的心理感情(也可说是心理素质),在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上有着很大的影响。有些风俗习惯还具有鲜明的阶级烙印,有些风俗习惯又直接或间接地同宗教信仰有联系。不能否认,由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种类繁多,情况复杂,对社  相似文献   

3.
对云南民族歌舞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旅游是当今国际旅游的新趋势、新潮流 ,而民族歌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云南民族歌舞旅游产品开发有重大意义。云南民族歌舞生动地反映了云南各少数民族从人类起源 ,到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民族性格、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了解一个民族的歌舞 ,就能从一个侧面了解该民族的文化精髓与奥妙。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别民族的风俗习惯。回族作为一个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少数民族,在信仰、仪礼、民间生产、生活等方面同样保持着本民族风俗习惯的鲜明特色。了解回族的这些风俗习惯,不仅对于了解回族历史、信仰以及本民族文学的民族特色有着重要帮助,而且可以从中看到它们之间渊源而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周总理在《讲话》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方面的理论,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简明而深刻的阐述了党的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一定民族的风俗习惯,是该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是同自然和社会斗争的产物,它不同程度的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精神面貌,心理素质,包括道  相似文献   

6.
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点,也是该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之一。然而习俗并不是一成不变,它有其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受该族生存条件的限制。又受该族社会的制约,还与该族与友邻民族的交往有关,更是该族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的直接产物。一句话,是一系列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黔中苗族的牛祭习俗是该民族的主要习俗之一,它毫不例外地也是上述各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索黔中苗族的牛祭习俗的变化和发展,有助于我们对于苗族社会历史的研究,有助于指导当前民族地区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是中国重要社会问题之一。习俗是民族之象征,各民族同胞对本民族风俗习惯充满着感情,常以本民族风俗习惯是否受到尊重和保护来处理与其他民族的关系,从而民族风俗习惯成为民族关系问题中的敏感因素。建党百年来,我国逐步形成并制定了解决民族问题的系列民族风俗习惯政策,促进了各民族的稳定、发展及繁荣。总结和反思建党百年来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形成发展历程,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贯穿这一历程的基本方向,突出表现在通过制定国家法律、民族政策来加以保障和维护,以传承和弘扬优秀的、积极的、健康的民族风俗习惯,改变和革除落后的、消极的、不健康的民族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8.
风俗是一个民族共同遵奉的一种社会习尚。畲族历史悠久,千百年来,畲族人民的衣食住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风俗也因地因时地发生变化,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畲族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发生巨大变化。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他们的生活方式在改变,生活习俗也在逐步更新。这里,我就现代畲族婚姻习俗与旧时的婚俗作一个比较,从畲族婚俗形成与内容的变化,看一个民族与地域性风俗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楚俗三题     
大凡每个民族由于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社会传承及所受各种影响的不同等,形成了各自的风俗习惯。楚族,作为中国古老民族的一支,在其建立、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吸收、融合了周边备民族的习俗,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一点,张正明等先生均有详论。本文试图从另一角度,略谈点滴粗疏见解。  相似文献   

10.
民族生态伦理学试图探讨特定族群共同体如何适应塑造其生存的生态环境,并伴随此过程形成相应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等问题。民族生态伦理学强调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民族文化的整体和谐发展。民族生态伦理观是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去思考和认识少数民族生存的社会、经济、文化等问题,把伦理道德与生态有机辩证地统一起来,最终促进少数民族与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多义词是在一个词形之下包含着几个相对稳定存在着的而又互有联系意义的词。多义词词义间存在着义通、义类、义反等多种内在联系,它是词在使用过程中渐次积累的结果,其形成既有语言内部原因,又有客观因素、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生活、风俗习惯、语用心理等非语言原因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是一个古老而文明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风俗习惯,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蒙古族风俗习惯也从形式到内容发生了变化。本文对此作些浅疏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西部大开发立足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发展意味着变化,但是变化并不等于发展。西部大开发实施九年以来取得了成就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在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如何尊重、变革民族地区风俗习惯便是诸多问题之一。本文从民族地区风俗习惯涵盖的基本内容入手,结合西部大开发给民族地区风俗习惯带来的冲击深入分析尊重、变革民族地区风俗习惯的重要性,寻求尊重、变革民族地区风俗习惯的途径,使得西部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避免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为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软环境。  相似文献   

14.
民居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符号。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被赋予的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进而围绕着它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居住文化。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的民居,总是包含着该民族该群体的风习、信仰、经济生活、社会结构、对外交流等诸多内容。可以说,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的民居,就是一幅该民族该群体文化概貌的图示。白族是我国最注重民居建筑的民族之一,白族民居具有鲜明的  相似文献   

15.
一个民族的认知方式,是该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该民族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各个方面。这里仅以杉坪寨苗族为例,试图说明该支苗族对自身、社会和自然的认知方式。杉坪寨的居民属于苗族南系的一个支系,通用苗语西部方言惠水次方言东北土语。该支系的分布区位于苗岭中段山脊上,地处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从行政归隶看,分布区跨越了贵阳、龙里、贵定、惠水、平塘等一市四县。行政归隶虽然不同,但整个分布区却是连成一片的苗族聚居区,总面积约九百余平方公里。杉坪寨位于分布区的西北…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的文明古国。数千年来,各个民族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完善自身,在长期的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的道德原则规范准则和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道德标准。本文拟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我省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中的伦理道德思想。  相似文献   

17.
文学的民族风格问题,是关系到各民族文学的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正确地总结和阐明民族文学的风格特征,对于正确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积极发展文艺创作,活跃文艺批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各民族的文学,都有各自不同的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格。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政治、经济、语言、风俗习惯以及地理环境的不同,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的特点。斯大林说,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  相似文献   

18.
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色彩具有极其迷人的魅力,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知识,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某些共识,同时也表现了一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政治和风俗习惯。本文主要从语言,同时也涉及宗教、民俗、政治等方面,比较中德的黑、红、绿、白、黄五种颜色象征意义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研究谚语可以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语言特色和文化传统。以106条土家族谚语为语料,分别从物质生活文化和社会生活文化两个层面去透视土家族的民族文化。其中物质生活文化又分别从农耕、渔猎、服饰、饮食、居住等五个方面来表述,社会生活文化从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婚恋习俗、生死习俗等四个方面来表述,展示了士家族特有的民族风情,以及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特性和伦理道德传统。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形成研究是中国少数民族美学乃至中国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发生学角度来看,自然生态环境、物质生产生活方式、求美冲动、文化固化等是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形成的主要因素。其中,自然生态环境是物质条件,物质生产生活方式是重要基础,而追求美的冲动和审美思维的自我发展是关键,宗教、语言、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则是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形成并得以固化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土壤。少数民族审美模式的形成是一个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漫长而复杂的建构过程,同时也是审美的观念逐渐从宗教的、伦理的、功利的、认知的等观念中分离出来的过程,这一分离过程,就是少数民族在明晰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基础上建构和完善其审美模式的蒸馏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