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进入 20世纪以后,江西社会以近代经济的曲折、缓慢发展为基本特点之一,继续朝着近代化目标演变,呈现出历史阶段性,并表现明显的弱点与特点。江西未能实现经济近代化的美梦,有其各种因素互为因果起作用。但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与掠夺;封建主义及新旧军阀政府的压迫与剥削;缺乏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3.
从有关桂东北农村的实证性材料入手 ,揭示 2 0世纪上半叶该地区农户经营项目两次较为显著的变动趋势 ,分析这两次变动趋势的具体特征。同时 ,以此为长视角从一个侧面透视整个桂东北区域农村的经济演化。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国内的李白研究成果累计2410项。百年之间,有7个大涨的年份、2个大跌的年头。虽然年度变化起伏不定,但阶段性变化相当明显。1954年以前是低开低走,1955~1977年是高开低走,1978年以后是高开高走,至90年代减量下行。前期的李白研究,成果量不多,作者队伍零散而不成规模。中期的成果量有较大增长,作者队伍也渐次壮大,其中麦朝枢、孙殊青、王运熙、俞平伯、胡国瑞和裴斐诸人比较活跃。后期的李白研究,成果量大幅提升,作者队伍的规模也迅速扩张,郁贤皓、葛景春和安旗是此时成果量最多的三位活跃作者。 相似文献
5.
6.
"亚细亚生产方式",可谓马克思历史观领域中的"哥德巴赫猜想",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后人就对这一概念和理论存在争议。20世纪上半叶,中日学术界围绕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问题展开了一次影响深远的论战。通过这次论战,促进了中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的深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较前更多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是一个涉及多层面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整体转变过程.就金融现代化而论,必然要涉及技术、制度与文化三个层面.然而,在近代甘肃金融现代化早期进程中,由于现代金融制度的外在强制性的根本缺陷,导致现代性的金融组织往往不得不依附于政治权力,并随政治权力的变化而发生流转.相反,传统的金融机构却因其诱致性的特点,受到市场的欢迎,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两方面作用的合力,不仅决定了甘肃早期金融现代化进程的艰难困窘,并最终导致其发展陷入难以为继的局面,也在根本上决定其不可能在近代甘肃经济发展中扮演有效的推进剂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林庆华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2):163-165
20世纪上半叶大批的犹太音乐家活跃在中国的音乐艺术舞台上,成为传播西方音乐的使者。从乐团的组建到音乐学校的创办,犹太人用半个世纪的时间推动着西方钢琴艺术在中国的燎原。本文旨在通过考察文献资料发掘总结出此时期犹太音乐家对中国钢琴艺术的培育与影响。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上半叶地方基层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初步转型——以赣闽粤三边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上半叶赣闽粤三边地区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在行政机构设置的专业化,民众组织和社会整合的社区化、社团化与行业化,对社会经济的管理重在引导与服务和重视社会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呈现了与传统政府管理职能的不同特点和逐步向现代社会缓慢转型的趋势。在中国自清末"新政"开始的自上而下推进改革和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它构成了该地区百年来社会转型历史进程中一个不应忽视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与19世纪相比,20世纪上半叶欧洲移民海外迁移的社会环境因素发生了较大变迁,主要表现为,移民接纳国家的国家主权、移民国情、移民政策的变化和调整,欧洲移民海外迁移的来源地由西欧、北欧国家变为东欧、南欧国家,外迁移民主体由欧洲"老移民"变为欧洲"新移民".以德国为代表的传统欧洲移民国家的海外迁移,依然符合推拉移民动因理论的基本逻辑,延续着19世纪的移民外迁传统,所不同的是,战败和国土分裂所导致的海外迁移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以西班牙为例的欧洲新移民国家的海外迁移则表明,国内战争和社会动荡成为西班牙人海外迁移的诱因,但其海外迁移的进程则同样符合移民系统理论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1.
市场革命概念的提出;19世纪上半叶美国市场革命的背景:<禁运法案>的实施和1812年战争,农业发展,交通革命;市场革命的主要表现;市场革命社会影响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对20世纪汉赋研究的发展阶段、主要特点、基本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预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以此作为20世纪汉赋研究的总结,并期望引起人们在迈入21世纪后对汉赋研究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4.
王兴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5):146-159
中国人种起源问题是近代中国历史撰述所遭遇的一个重要话题。2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撰述中所反映的知识分子对人种“西来说”的信奉、对人种外来说的质疑乃至批判,以及对“土著说”的“暂行断定”,彼此之间不仅并不矛盾,反而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人种“土著说”得以立足于学术界,主要源于“北京猿人”的发现及古人类学等相关研究成果的支撑,抗战期间“民族主义”意识的自觉也推动“土著说”历史认识的发展。这一变化恰好体现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机中积极寻求民族认同、增强民族自信心所作的努力,这也是特殊时代背景下史学经世致用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西夏学研究取得显著成就 ,中国的西夏学研究经历了开端、初创和繁荣兴盛的不同发展阶段 ,国外与港台地区的西夏学研究也出现热潮。国内西夏学研究成果可分为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 ,综合性西夏著作与西夏论文集 ,西夏专题研究等。 相似文献
16.
自产生之初。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现代性元素就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个体自由、个性解放与拯救民族危亡实现整体现代转型交织在一起。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后者对前者形成强势压制,激烈吁求自由与个性的知识分子纷纷向各种群体回归。 相似文献
17.
盛邦和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12):56-62
中国20世纪上半叶出现反思主义思潮,省视"物质主义"与"科学主义"、反时"商业精神",主张"长为农国"、宣传"大同"理想.追溯历史,中国文化传统中存在着以孔、孟为代表的古典空想社会主义,其特征为以"奇技淫巧"论、"安贫乐道"论为标识的非科技论与非固富论;以"农本"论、"抑商"论为表征的农业立国论与工商反对论;以"均平寡安"论、经济"统制"论为号召的古典"大同"论.本文指出:中国现代反思主义,乃为"中国古典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吏接续与现代阐发.中国古典空想社会主义既为"宝藏",又为"山岳",本文尝试立足在这样的思考平台上,对中国现代反思主义作思想梳理.以此说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2 0世纪的建安文学研究可大略划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 ,多偏重于整体把握 ;建国后至 70年代末 ,研究的基本框架得到了确立 ;新时期以来 ,则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很大的拓展。 相似文献
19.
文类是文学理论的古老范畴之一,也是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20世纪西方的文类研究,建基于从古希腊罗马到浪漫主义的漫长时期的文类理论传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前30年为重生期,40~70年代为巩固发展期,80年代至今为转折期。文类研究方兴未艾,前景广阔。对20世纪西方文类研究的回顾与综述,指明了未来文类研究的方向,必将推动文类研究在新世纪迈上更高台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