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公务员道德建设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而发达国家在行政伦理建设方面的经验对我国公务员道德建设有着深刻的启示。公务员道德建设是由立法、教育、监督组成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在坚持指导思想不动摇的前提下,加强道德法律、法规建设,加快公务员道德的教育与培养工作,并完善由党、行政、法律、舆论、群众监督组成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2.
以德治国的要务是以德治吏。在党的干部工作中贯彻“德治”思想 ,必须在三方面下工夫 :建立教育、制度、赏罚上的道德机制 ;坚持选拔、任用、考评上的道德标准 ;正确处理德与才、自律与他律、管理与道德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对"明礼诚信"的道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礼诚信"是中国优良传统道德的结晶和提升,是现代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要使明礼诚信成为人们自觉的道德实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公民道德、特别是明礼诚信的教育;必须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另外还必须建立相应的约束惩罚机制。  相似文献   

4.
面对当前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效率低下的严峻现实,常建军撰文提出,道德法律化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但是,由于不完全义务的存在,道德与法律在核心内容上并不一致,道德法律化在逻辑上不够周延;道德共识不等于道德标准一元化,道德多元与道德共识可以、而且应该共存,道德法律化缺乏现实基础;道德强制与法律强制具有本质差异,道德法律化是非道德、不道德和危险的;解决道德知行断裂问题,增强道德教育效果,不应诉诸道德法律化,而应立足于道德情感的培养,建立“情感性道德教育范式”。  相似文献   

5.
从辩正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出发看问题,"次道德"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复杂的道德现象之一。它广泛存在于社会的道德实践中,是一种客观现实。"次道德"向人们昭示了一种在违反道德后再次进行道德选择进而回归道德的可能,符合辩证的思维方法,表现了道德观念对人的深层调控,具有一定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6.
关于构建"道德公平性"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要实施“以德治国”方略 ,提高国民道德素质 ,建立起良好的社会道德秩序 ,道德公平性问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必须注重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对称性 ,如果倡导、确立和构建起了道德公平性原则和机制 ,就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接受和践行道德规范 ,有利于更好地建立起良好的社会道德秩序  相似文献   

7.
道德从来都不限于共同道德,尽管道德总是包括共同道德.这是因为,每个共同体都由数个个别共同体组成,而每个个别共同体都具有自己的成员身分资格,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制度和价值观."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环境道德美好的追求,但若将之等同于我国目前的道德责任选择,既不实际也无战略.追求"持续生存"才是我们当前的第一要著.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所带来的社会道德生活和道德价值观念上的改变,使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心理状况产生矛盾性心理特征,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已无法满足高校社会道德新关系的要求。只有不断的加强高校道德心理教育工作,优化道德心理教育环境,丰富道德心理教育方法,注重引导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开展全面系统道德心理教育,发挥道德心理的动力作用,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才能促使大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全面发展,塑造新时期社会道德风貌。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不单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还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普遍意义,在国民道德建设方面也是完全适用的.立足传统,面向现代化;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立足当今,面向未来,是国民道德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道德需要是人特有的需要 ,其满足方式与作用方式都有别于主体的其他需要。从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的内化过程 ,是主体道德需要的客观要求 ,也是道德需要实现的过程。道德他律为主体提供道德行为模式和道德评价机制 ,道德自律则将外在的约束化为主体自身内在的道德需要与道德追求。道德需要是“以德治国”的理论依据之一。实施“以德治国”方略 ,就是要在建立符合当前实际的道德规范体系的基础上 ,加强道德他律的作用 ,强化道德评价功能 ,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主体性道德教育作为探索我国当前道德教育改革的一种模式,其理论依据在于受教育者个体是道德的主体,在自我道德发展中具有主体性,而且受教育者个体的道德主体性是其道德发展的根本动因。其现实根据在于受教育者道德主体性的缺失。采取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新模式,对于受教育者在现实中道德素质的发展、未来社会生活中道德价值的正确把握和良好道德人格的形成等方面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是一种有助于他们心灵成长的教育,教师人格是其重要载体。教师人格具有平民性,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道德。它将道德教育还原于生活,易于唤起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对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生动践履。发挥教师人格的示范功能,要求教师提高道德自觉性,以德服人,将其崇高的道德理想、真实的道德情感、理性的道德意志、优秀的道德品质、灵动的道德智慧与学识风范、行为气质等聚集于一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礼乐教育是传统儒家道德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突出特征。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在道德严重滑坡的现代社会,重新发掘礼乐教化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礼乐教化的现代开展路径,其理论的终极指向是通过对礼乐精神的培养重建中国人的德性生活。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这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理想信念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在充分分析传统教学与道德教育关系的基础上,指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改革要以培养学生理想人格为出发点和归宿,并提出培养大学生理想人格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灵魂。创新过程不仅包含有智力因素,还包括非智力因素。创新人格是非智力因素中的重要因素,是体现在创造活动中的个性心理特征,它虽然不对创造活动起直接的决定作用,但它为创造力的发挥提供心理状态和背景,通过引发、促进、调节和监控创造力以及与创造力协调配合来发挥作用。大学德育课在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地激励和发挥德育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其对创新教育的认识,转变教育观念,深化德育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试方法的改革,在德育课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创新人格,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目标,大学德育课才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社会转型时期 ,学校“德育个性化”价值取向上的缺失现象及其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继而进一步指出在面向 2 1世纪的德育改革中 ,教育工作者应如何追寻“德育个性化” ,真正培养出符合新时期需要的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7.
世界各国的大学生德育体系立足自身发展需要的价值追求,在一定时空领域培养了满足各自社会需求的人才。马克思人学思想提出,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相结合的实现过程是真正的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过程,这也是现代德育价值内涵的应有之意。大学生处于社会化过程的实质阶段,按照符合所在社会的规范和理想的方式培养其道德素质是社会和个人的双重需求。因此,准确把握大学生德育价值内涵,就需要我们实现大学生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视阈融合,建设兼顾个体实际和社会需求的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18.
迄今为止,我国大学教育仍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道德人格教育,导致道德教育日益萎缩。道德教育应是一种生活中的人格教育,其起点、内容、过程都应介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促进他们的德性发展;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塑造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道德范型,激发他们的仰慕和效仿;重视校园文化、公寓文化和社团文化的道德内涵的构造和设计,构建道德法则的日常形态。在教育环境的无意识中,在不经意的感化中,大学生的心灵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个体道德需要问题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和社会生活所要求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个体道德的存在。道德需要是人所独有的,是人的最本质的需要之一,是道德之由外在的他律转化为其内在的自律的依据。个体道德需要是来源于一般需要又高于一般需要的高级需要,是个体成其为完整和谐之人的必然要求,是人获得幸福生活的手段和条件。道德教育应关注个体的道德需要,走出“规范式德育”的误区,提升受教育的需求层次,培养个体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道德理论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理论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和主体部分.孔子道德理论的内容非常丰富,其特点也极为鲜明.孔子把"仁"作为其道德理论的核心原则;提倡轻天道、重人事的人道观;主张"为政以德"的政德论;强调"仁以为己任",主张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注重实践,提倡以培养君子人格为目标的道德教育;注重内省,强调自身主观努力的道德修养,同时还提出了一套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和著述活动中所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理论及其思想体系,对我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我们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