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立足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即实践,马克思主义生态人学观秉持自然向人而生与人向自然复归的双重意涵。这种人与自然辩证互动的双重意涵,为整合与超越生态中心主义把人还原为普通生物和人类中心主义以利益为圆心规定人提供了全新的方法与视域。承接马克思主义生态人学观思想的内在动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超越了外来话语体系渲染的“自然人”与“利己人”的形而上学割裂与对峙,在对人与自然非合作性博弈的自觉矫正中,凭借实践的上通下达,牵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与联动。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人学所强调的人的现实需要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拓展深化的具体实践路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终极目标。深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有利于打破“西方中心论”的现代化话语禁锢,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鲜明特征和本质要求,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当代诠释;它始终着眼于并紧紧围绕着“人的发展”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正确地回答了“要塑造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塑造人”这一根本问题,具有深厚的人学底蕴,内蕴着“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的综合性发展”的人学实践目标诉求。  相似文献   

4.
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必须“高举旗帜”、“一心为民”。从人学的视角看 ,一心为民就是以人民为本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突出了对人的命运和幸福的关怀 ,说明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人才真正成为自己行动的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 ,才有可能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十六大战略部署的中心思想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即人的主体性 ;人学应抓住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时机 ,从当代实践提出的新经验和新问题入手 ,努力进行理论创新 ,开创人学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人是至高至尊的存在,是神的创造者,是万物之灵,这是植木枝盛人学思想的主题,天赋人权说和自由民权论是植木枝盛人学思想的核心。他从人类中心论出发,围绕人──神关系、人──物关系、人──人关系展开了丰富的人学思想,为日本近代人道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为近代日本民众争取自由民权而进行的革命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人学超越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人学、精神人学和感性人学。马克思确立“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的人文价值诉求,从批判和解放“抽象的人”开始,到扬弃“异化的人”,再到“全面发展的人”,成为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主要演进思路和人文价值内涵之一。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生成论思维方式合理地说明了人与世界的相互创生的关系,成为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另一人文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7.
“人学”近几年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尽管目前学术界对“人学”范畴尚未取得共视,但是从广义上说,“人学”就是关于人的学问,是关于人类脱离动物界以来,人对自身及由自身所发生的一切思想、行为的总认识。根据上述广义的了解,中国古代就已经产生了极其丰富的“人之所以为人”的思想,按照自己所特有的逻辑顺序和历史线索的发展,便构成中国人学的全部内容。  相似文献   

8.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相互依赖而又相互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纵深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树立以人的发展为原则的科学发展观。在世界观上从“人类中心主义”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在价值观上摆脱“GDP中心主义”的惯性运作,向“以人的发展”为导向的理念转变。  相似文献   

9.
人学理论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重大理论问题,是涵盖哲学和各门社会科学,以及若干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的综合性问题。它不仅是当前国际、国内哲学界、人文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研讨的热点,也是自然科学技术界(例如研究全球发展战略问题)关注的一个重点。人怎样认识自己,怎样做人,这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比认识自然和社会更加复杂和困难。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上革命变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彻底批判了旧哲学对抽象的人的崇拜,继承了人类在人的理论方面的优秀文化遗产,建立了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使人们对人自己开始进入了真理性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问题有非常精辟和深刻的论述。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见物不见人”,是“人学的空场”的指责是没有根据的。但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由于教条主义和指导思想上左的倾向的影响,在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教学和研究中确实对人的问题的研究有所忽视。改革开放十年来,贯彻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学术界、理论界对人的问题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在这个领域中确实存在着西方人本主义的思潮,特别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严重影响,它们宣扬各种抽象人性论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攻击社会主义制度,贬低、歪曲、篡改,以至完全否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科学学说,制造了很多迷雾和混乱,因此,当前在人学研究中,也存在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1989年8月,在国家教委委托北京大学举办的《人的理论》研讨班上,一批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有研究的学者讲授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里发表的是其中的部分内容。这些文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循百家争鸣的方针,各抒己见,从各个方面论述了人学理论问题,但这些文章的观点也不完全一致。本刊希望它们的发表,能进一步推动人学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全球问题的人学内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出发,立足时代高度,对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问题”作了宏观的理论思考。文章从马克思主义人学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性和受动性辩证统一的对象性关系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人不单纯是自然的征服者,同时还是自然的消费者、调节者、借贷者和共同进化者。面向时代,实现人类角色的转换,必须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有:人的理性与情感的统一,人际道德与生态道德的统一,人的进化与自然的进化的统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对近代欧洲哲学传统的“自身意识”问题的思考具有独特的视点和方向。他实际上预先含有对自身意识及其历史进行解构的意图 :他不想从自身意识本身或从孤立的人之为人出发 ,而是从一开始就试图在人与存在的关系中来把握人的基本结构。此在 (人 )与存在的关系因此而被放置到了近代传统的人的自身关系之前。人的自身关系惟有从他与存在的存在关系出发才能得到理解。海德格尔相信通过这种努力 ,可以对自近代笛卡尔以来的思想发展歧途起到纠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核心思想 ,也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 ,而且将它与社会形态的演进和社会制度的变革紧密联系起来 ,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只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现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奋斗目标 ,才能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才能真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3.
张森林教授新近出版的《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社会主义价值的思考》一书,坚持了与时俱进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鲜明品格,紧密围绕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这一时代特征,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创新性思考,从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实现所提供的物质前提、全球意识、现实基础、价值凸显等四个方面论证了世界社会主义同人类社会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天然联系,明确提出,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趋势同人类社会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一致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呼唤着世界社会主义。最后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的历史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的伟大探索。  相似文献   

14.
浅析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一理论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道路。只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奋斗目标,才能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不断丰富着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和发展了社会新阶层群体.如何看待社会新阶层及其作用,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发展.我们应当坚持与时俱进新观念,正确对待社会新阶层.  相似文献   

16.
源于西方社会的“环境伦理革命”使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理念。但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理念并没有把自然物纳入道德关怀。因此,必须对“天人是一”、“天人相分”和“天人合一”三个命题进行重新诠释,以阐明“人”和“天”的关系,实际上是人和环境的关系。人与环境本来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存在,整个世界就是“我(大我)”本身,只是由于人的“自我意识”的作用才有所谓人(小我)与环境的区分和对立。所以,追求与环境的协调和统一正是作为能动者的人的行为的应当。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人学基础。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它的内容科学揭示了人的解放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制度保障,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本质论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历史阶段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人从毛泽东到邓小平 ,经历了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的反复锤炼 ,终于在艰难曲折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认识到实践 ,发生了十个重大转变 ,实现了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一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及群众性等特征的优秀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作为一种高度的理性自觉,是自信与他信的双重审视与辩证生成.在自信基础上的他信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成逻辑,他信基础上的自信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逻辑,两者共同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的人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当前促进人的发展现实途径。站在哲学的角度上,科学发展观具有如下的人学意义:以确立人的主体性为前提,以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实现和促进人的发展为主题,以发展为民为宗旨,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和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