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民族”这个词是1899年梁启超从日文引进的,再过4年,即1903年,林纾、魏易将英人罗维(R·H·Lowie)的ETHNOGRAPHY译成汉文,是西方民族学传入中国之始;到1926年,蔡元培先生发表《说民族学》,首次定名为“民族学”,距“民族”一词的传入不过27年。辛亥革命后,民族一词被广泛运用,成为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旗帜,民族学作为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的边缘学科,开始跻入社会科学。这段历史说明了一个事实:民族一词和民族学是在同一时期传入中国的。1929年,杨贤江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译成汉文在上海出版,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从此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共产党的  相似文献   

2.
“民族”一词,多年来使用上很不一致:或在习惯上泛指历史上各种人们的共同体,或就它的科学含义确称一定历史时代人们的共同体。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古代民族”说,斯大林提出了“近代民族”说,人们随其所是而各采斯说,发表了各种不同的主张。对于这两种学说以及各家的主张,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它们之间有什么连带关系?而在具体运用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又如何去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民族究竟形成于什么时代?这篇短文,拟就这几个方面谈一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3.
一、历史缘起及学科意义 “华侨”一词通常被译成英文Overseas Chinese,意为“飘洋过海的人”,也就是“中国的旅居者”。在中文里,“侨”字包含“旅行”和“暂时居住”的意思。据国际著名历史学家、香港大学校长王赓武博士考证,“华侨”一词的使用始于清末光绪30年(公元1914年)外务部一份为在海外设立领  相似文献   

4.
<正> 五十年代,我国翻译家将一词译作部族以后,在学术著作中即广泛使用。六十年代初,有人建议改译为“前资本主义民族”。实际上这是译名上的争论,并不是争论这一民族共同体历史形态的有无。然而有的同志却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否认有部族(或称前资本主义民族)这一历史形态的存在。我认为这是与事实不符的,也违背了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  相似文献   

5.
社区组织重建与基层政权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区组织重建与基层政权建设卢汉龙社区:一个政府与社会剥离的概念从80年代中期开始,社区的概念重新在我国城市的社会生活中被得到运用。译自英文Community的“社区”一词,其原意为“人群共同体”,20年代传入中国时和“社会”一词混用,特指一种以地域特...  相似文献   

6.
“回回祖国”与回族认同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大力 《中国学术》2004,5(1):90-135
在中国历史上,回回人究竟是在什么时候才形成为今天被称为“民族”的这样一种人们共同体的?  相似文献   

7.
民族学     
民族学是研究民族或民族共同体的一门社会科学。“民族学”这个词源于古希腊文EθNOΣ(族、民族)和(FPAΦEIN(描述),直译为“民族的记述”。民族学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名称,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东欧各国等同于民族志(Ethnogra-Phie,包括民俗学Volkskunde),在苏联、蒙古等国称为民族学(),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瑞士、奥地利叫民族学(EthnoIogie),英国称为“社会人类学”(SocialAntroPoIogγ),美国叫做“文化人类学”(CuIturae AnthroPoIogy)。  相似文献   

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就在于确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身所固有的客观实在性亦即理论彻底性。其一,在生存体验的层面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源于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的共同生活,它是对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命运的哲学表征,因而它是通过中华各民族并且为了中华各民族而形成的精神财富,它能够唤起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记忆并获得中华各民族的真切认同。其二,在范畴规律的层面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规律性的意义上打破了资本逻辑对民族共同体的抽象束缚,超越了民族主义与多元文化主义的抽象对立,确立了一种以社会性和共同性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民族观,亦即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关于民族国家和民族共同体的认识范式和解释框架。其三,在形上价值的层面上,作为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的当代中国形态,中华民族共同体兼具历史性的特质与自然性的内涵,是联结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中介环节。由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便获得了“类意识”的社会意义,集中表征着作为类存在者的人的“类特性”。作为一种“意识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现实性——规律性——价值性“三者一致”的基础上获...  相似文献   

9.
一、素质教育的提出及其重要意义“素质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80年代后期,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以提高民族基本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提高民族基本素质最重要的阶段是基础教育.因此,多数教育工作者认为,尽管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也有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任务,但素质教育主要是与基础教育相联系,主要是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是80年代针对基础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倾向提出来的.人们把这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  相似文献   

1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领性论述,这一重要论述至少蕴涵两层意义:一是从观念建构的维度阐明“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共同体”这一基本事实;二是从意识铸造的维度引导各族人民形成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的思想自觉和情感、价值与理性认同。就此而言,“四个共同”精准概括了中国各民族之所以是一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理论依据,“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精辟阐述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的历史与现实形态,“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形象而辩证地阐明了中华民族作为共同体的准自然性与历史性特质,“四个与共”深刻总结了各族人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所应坚持的思想指针,“五个认同”具体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应遵循的实践方向,其中,认同中国共产党更应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心骨和关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民族形成及其演变、民族识别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社会的风云变幻、传播媒体和学术界用词语的混乱等问题作了一番审视后认为,如何理解“民族”的固有内涵,今天做进一步的探讨仍有积极意义。作者从宏观的角度指出,资本主义利用各种手段早已把不同社会发展程度的人们共同体卷进了现代民族的旋涡,从而否定了“部族”说,主张把现存的民族共同体一律称之为民族,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或时代,可将迄今出现的人们共同体,划分为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民族形成的条件和民族的特征是互相联系的两个不同的范畴,“形成条件”(或曰“形成前提”)是作为民族产生之基础的因素,而“特征”却是表现出一个现象的独特面貌、并把该现象与其他现象区别开的因素。民族特征必须具有族体的普遍适用性,否则这个特征就不是对民族这一社会现象的正确归纳。不仅如此,民族特征还必须具有“类型区分功能”(亦可称为“对外区分功能”),即它能在民族共同体与其他类型的人们共同体之间划界;还必须具有“族体区分功能”(亦可称为“对内区分功能”),即它能在不同民族单位之间发挥区分作用。根据上述原则,作者认为,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文化特点,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自我意识,才是构成民族共同体之内涵的因素,才揭示出每个民族不可替代的独特面貌。民族自称则是每个民族具备上述本质特征的表象和标志,民族的内婚性又是保障民族诸特征得以存在和延续的手段和条件——这就是民族诸特征的各自功能。  相似文献   

13.
民族属于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共同体。斯大林就曾经说:“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全集》第2卷,第294页)因此,它与其他社会现象一样,不是从来就有,不可能永恒存在,也有一个产生、变化、发展的过程,即  相似文献   

14.
“资产阶级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这两个表述资本主义时期民族和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的概念,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正确的。但我怀疑它们的科学性。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中,给民族下的定义是:“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个定义是科学的。它表明民族首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既不同于以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以及以若干血缘关系相近的氏族组合而成的部落,也不同于以人们的遗传特  相似文献   

15.
“唐汉”:秦教授:请问你对现在的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何看法?我的意思是说,从大学校园出来的莘莘学子很难一下子对企业适应。您认为,校园文化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同时,企业文化又该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秦晖:我们现在一般在“一民族不同于他民族的特点”这个意义上使用“文化”一词。所谓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就是这个意思。因此,你讲的“文化”与本次讨论大多数人讲的含义不同。你上一个问题实际上是对如今我们教育制度的质疑,所谓学校毕业出来无法适应企业,应该就是这种问题。关于教育,我在《问题与主义》一书中有一篇文章《教…  相似文献   

16.
湄公河这个名称是从英文MekongRiver一名音译过来的,而英文Mekong这个名称又是从傣泰语民族对这条河流的称呼MaeNamKhong这个名称演变过来的。如果按照傣泰语的发音来音译的话,MaeNamKhong应该译为“湄南公”。在傣泰语言中,“湄南”是河的意思,而“公(”Khong)这个词,则是从Krom或Khom这个词演变而来的。Krom或Khom是泰国的泰族和其他一些傣泰语民族对孟高棉语民族的一个泛称。因此,“湄南公”是湄公河的名称的含义,就是“孟高棉语民族的河”。作者认为,傣泰语民族把流经他们土地的这条河流叫做“孟高棉语民族的河”的原因在于:这个名称反映了一段湄公河流域民族变迁的历史,即孟高棉语民族是该流域的土著居民,至少是比傣泰民族要早的当地居民,而傣泰民族则是后来才迁到该河流域的民族。虽然孟高棉语民族和傣泰语民族在该流域的分布空间已发生了根本的置换,但湄公河这条河流的名称却为我们留下了一条反映这种民族历史变迁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7.
李清照《词论》篇幅不长,但聚讼不少。其词“别是一家”之说,虽经众多学者致力探究,但细察之下,其内涵仍有缺失。本文追溯了“故实”一词的历史渊源,总结出其有“故事之是者”、“旧物之善者”及一般意义上的典故三种意思,而唐宋时期使用“故实”多侧重前二意。李清照是从讲究情感厚度的角度来要求运用“故实”的。而“富贵态”不仅强调表现盛世之音,更强调表达上的雍容自如。在补充了这一层理论内涵的“别是一家”之说,对于推测《词论》的写作年代,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华夏———汉民族(即多数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少数民族史的起点。“中国少数民族”是相对于华夏———汉民族(即多数民族)并存并立的一个概念。也就是说,在作为“多数民族”的华夏———汉民族共同体未形成前,无所谓“少数民族”。秦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司马迁“北有强胡,南有大汉”的分野观念,是中国少数民族史的起点。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化看我国民族性格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民族性格就是指一个民族的群体个性,是一个民族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斯大林在谈到民族问题时说,“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全集》第2卷,第294页)。在这里,斯大林指出了构成一个民族的三个基本因素,一是共同的地域,二是共同的经济活  相似文献   

20.
<正> 1986年10月16日至22日,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在广西南宁举行学术讨论会。有六十多位专家与史学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与会者还有正在中国访问的日本和西德的专家。会议收到论译文三十五篇、译丛一集。代表们主要就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民族大迁徙的原因和影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关于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一种观点认为,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批判了第二国际理论家鲍威尔关于“民族是命运的共同体”的唯心主义论断,是一个比较科学的定义。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既是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的特征,也是民族与民族间区别的标志,是普遍适用的。有人同意斯大林关于民族定义的四要素普遍适用,但认为民族形成于“资本主义上升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