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少数民族"一词的出现及使用情况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现有五十六个民族,除汉族以外还有五十五个兄弟民族."由于汉族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其他民族的人口所占比例很小,所以,在我国习惯上就把汉族以外的各民族,统称少数民族."(《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9页)那么,"少数民族"一词在我国何时出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这一词的使用情况如何?"少数民族"一词开始使用时所含之意,所指范围情况如何?我们根据现在所了解到的材料,对这些问题以及有关的一些问题作一些介绍,并谈些粗浅的看法.众所周知,"民族"一词在我国被广泛使用已有不短的历史.根据现在民族理论学术界  相似文献   

2.
汉文“民族”一词的出现及其初期使用情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讨论民族概念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汉文“民族”一词的涵义是什么?何时出现于中国?应用在哪些方面?这些问题已经讨论了很长时期,至今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年来,我们查阅了一些资料,对汉文“民族”一词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和使用情况,有了初步了解。为了求得指教和提供一点参考,我们把汉文“民族”一词在我国的出现分为“开始使用”和“开始普遍使用”两个时期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3.
关于“民族”一词的概念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五十年代,我国史学界曾就汉民族的形成问题展开了一场讨论,但因大家对“民族”一词的概念理解不一致,结果出现了许多不必要的争论。六十年代初,史学界又开展了关于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问题的大讨论,讨论中同样反映出由于对“民族”一词的概念分歧而引起的混乱。1963年,林耀华先生在《历史研究》第2期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民族”一词的  相似文献   

4.
论四川嘉绒藏区铠甲舞的藏传佛教文化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嘉绒地区藏传佛教历史与地理环境关于“嘉绒”一词的由来 ,学术界争论颇多。所谓“嘉绒藏族” ,实际上是 1 954年在民族识别中将原有“嘉绒族”归入藏族后才出现的称谓。① 而对“嘉绒”一词的解释 ,目前较有代表性的是 :“靠近汉区的山谷地区的通称。”② 从实际的地理状态来看 ,这一说法无疑是正确的。故而有学者认为 :“‘嘉绒’一词并非族名 ,而是对一个地区的泛称。”③ 也有学者认为 :“‘嘉绒’表示了汉藏两族文化交融汇合的意义。”④“在藏语中 ,‘嘉’为汉族 ,‘绒’为溪谷之意 ,联称即为靠近汉族的溪谷居民。”⑤ 从历史上看…  相似文献   

5.
一、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文化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通过民族识别,现已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全国人口90%以上。汉族以外,有55个民族,由于他们的人口比汉族少,所以习惯上统称为“少数民族”。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费孝通教授把这种局面称为“多元一体格局”,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渊远流长绚丽多彩的一体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国内外,人们对民族历史和民族起源问题给予很大注意,甚至在民族学中出现了新的分科,诸如民族史学、民族植物学、民族动物学等。对“民族”这个词也开始给予不少研究。尽管在“民族志”和“民族学”两个名称中都含有这个希腊词的成分,意指人民、群体、氏族特征,但是民族学者在过去谁也没有对这个词的确切内涵给予注意。这个词只在学科称谓中使用,而且往往有所区别:(民族志)指对各民族的描述,(民族学)指对各民族一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民族?     
民族,一般是指在历史上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民族”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以后为各国历史学家所沿用。在我国,“民族”一词,至近代才开始使用。1874年前后王韬的《洋务在用其所长》一文中开始使用民族一词。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章炳麟在《序种姓上》等文章中也使用了这个词。至二十世纪初,“民族”一词才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 我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常听人们用“汉化”一词来赞扬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进步,我以为此词不妥,容易在少数民族人民心理上造成一些副作用。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各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这是历史形成的。新中国建立前,我国的各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展与汉族相比缓慢些,文化也落后些,这是事实。解放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  相似文献   

9.
汉语"民族"一词在我国的最早出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关于汉语“民族”一词的起源 ,学术界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 ,汉语中的“民族”一词是梁启超从日文中借引过来的。梁氏 1 899年所著之《东籍月旦》中 ,出现了“东方民族”、“泰西民族”、“民族变迁”、“民族竞争”等术语 ,这是汉语“民族”一词的最早来源。① 第二种观点认为 ,中国古代虽有“族类”、“邦族”、“国族”、“部族”、“种族”等词语 ,但汉语“民族”一词最早出现于 1 882年王韬所著之《洋务在用其所长》一文中。② 第三种观点认为 ,汉语“民族”一词的出现时间为 1 9世纪后半叶 ,而其普遍使用是 1 90 3年梁启超将瑞…  相似文献   

10.
民族概念的含义与民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民族概念的含混性和模糊性 研究民族的人都知道,“民”与“族”这两个词汇,分别指历史上形成的人们共同体,在古汉语和我国的历史典籍中,已有悠久的历史。但合成“民族”一词广为使用,并专指现在意义的民族,则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从日本传入后开始的,而且是和近代中国历史上的资产阶  相似文献   

11.
<正> 国务院把去年四月十四日定为我国“11亿人口日”,这给全党全国人民敲响了问题的警钟。那么,民族地区控制人口的困境在哪里?出路何在?本文论就这个问一些初浅的探讨。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族地区与其他汉族地区一样。通过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由于历史与现实的诸多原因、贫穷落后的民族地区人口形势比经济发达的汉族地区更为严峻。其困境令人担忧。困境之一:“两种生产”严重失调。透视民族地区人口与耕地、粮食、森林等比例变  相似文献   

12.
关于术语“族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关于术语“族群”阮西湖最近几年,在我国民族学、人类学领域出现了“族群”这一术语。它来自我国台湾省的研究机构,如台湾的“族群”研究所。“族群”显然是指那些尚未发展为民族的人们共同体,笔者认为此词若广泛使用,会引起学术上的混乱。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对“人们...  相似文献   

13.
论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对汉族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往昔有的论著,提起魏晋南北朝,常着眼所谓“五胡乱华”、“十六国嬗递混战”、“黄河流域大破坏”、“汉族惨遭杀戮”、“历史大倒退”等等。而研究这一时期民族迁徙与融合,也往往偏重于论述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实际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汉族发展的重要阶段。民族大迁徒、大融合给汉族注进了大量新鲜血液,而在融合过程中,汉族又汲取了少数民族文化精华,大大丰富了自身的物质及精神文化。同时,汉族人口分布较前广泛、  相似文献   

14.
论民族与民族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主义”(nationalism)一词的起源现在还没有搞得很清楚。第一个说法,认为它是在布拉格进行了一次有关波希米亚和非波希米亚民族的宗教与经院哲学的辩论之后,而出现在于1409年建立的莱比锡大学里的。当时使用“民族主义”一词是有严格的含义的,指的是为保卫莱比锡大学教授中四“民族”之一的同胞们的共同利益而进行的一种联合。据胡伯纳于1704年编著的《标准辞典》所说,“民族主义”一词在十七世纪是被禁止使用的。另一个说法,认为“民族主义”一词首先出现于赫德对“有益的”民族引进和“过度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民族政策史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中国音代民族政策是政策学的一座宝库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多民族的国家,靠什么来协调复杂的民族关系,以维护国家的统一?靠的是民族政策。政策,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它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国家和政党的产物。民族政策则是国家或政党为协调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在中国古代社会,自秦汉以后,汉族逐步发展成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主体民族,汉族的封建地主阶级又长期占居统治地位,在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他大物博”的背景下,如何协调复杂的民族关系,以维护汉族统治阶级…  相似文献   

16.
1958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以来,在我国的首都——北京的舞台上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以反映少数民族人民生活为题材的戏剧,如“金鹰”“步步跟着毛主席”“柯山红日”“刘三姐”“秦娘美”“文成公主”等好戏。其中有的是以少数民族人民为主人公来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有的是以汉族人民为主人公来反映汉族与其他兄弟民族的关系的;也有的主要是反映少数民族内部的阶级矛盾的。其中有的是写历史题材或传记的,也有的是写现代生活的。从体裁上分,有话剧,新歌剧,有新戏曲,真是  相似文献   

17.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这是对我国民族关系的科学总结和高度概括,它凝聚了几千年各民族相互关系的历史,用生动的语言准确地阐明了我国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由来已久的血肉不可分离的亲密关系,表达了各族人民共同的心声。很久以来,我国各民族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大地上,逐步汇合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并结成了统一的国家。西藏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  相似文献   

18.
由陈玉屏主编的26万字的《中国古代民族融合问题研究》,已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中华大地上民族融合进程中具有一种独特现象,即:虽然中国古代民族融合是双向的,一度出现过部分汉族民众“越化”和“胡化”(十六国、北朝时期)的现象,但各兄弟民族融入汉族始终是中华大地上占压倒优势的民族融合现象,终至形成现今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汉族占近92%、55个兄弟民族占近8%的格局,这在世界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19.
“×××,不能代表我们民族。”“为什么?”“因为他是居住在平坝上的。那个地方是与汉族杂居的。”“平坝地区交通方便,又与汉族杂居,不是比较先进吗?”“是先进一些。可他们的血统不纯正,保留的民族传统不多,没有代表性。”“×××不是说一口流利的本民族语言吗?他也懂本民族的习惯呀。他是你们民族的成员这总没问题吧?”  相似文献   

20.
中文"民族"一词源流考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民族研究学界长期认为 ,中文“民族”一词不见于中国古代文献 ,是近代由日本创造并传入中国的外来词 ,这一通行多年且似乎已成定论的观点缺乏根据。在中国古代文献中 ,“民族”作为名词形式应用于宗族之属和华夷之别的一些例证 ,证明了“民族”一词是古汉语固有的名词。在近代中文文献中 ,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出现在 19世纪 30年代。日文中的“民族”一词见诸 19世纪70年代翻译的西方著述之中 ,系受汉学影响的结果。但是 ,“民族”一词在日译西方著作中明确对应了volk、ethnos和nation等词语 ,这些著作对nation等词语的定义及其相关理论 ,对清末民初的中国民族主义思潮产生了直接影响。“民族”一词不属于“现代汉语的中 -日 -欧外来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