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今人对于王粲诗赋的看法虽间或有所论及,但迄今还没有见到比较全面的专文论述。至于谈到他的创作道路的发展,以及后期作品的思想意义,某些论见倒是很值得商榷的。他的诗赋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后来诗人的深刻影响,更有待人们逐步作出较为深入的评论。王粲在建安诗人中是一位很有才华而又早熟的作家。从他十六岁写《七哀诗》第一首起,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这是在他少年时代的学习、经历和思想等各方面生活  相似文献   

2.
芦获 《百姓生活》2012,(9):54-55
正1975年7月14日深夜,毛泽东连续两遍听读王粲的《登楼赋》。中间,他流了泪。这是他做眼睛手术的前8天、离世而去的前13个月又25天。王粲(公元177—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是"建安七子"的代表作家。他年少多才,曾受到蔡文姬的父亲、大学者蔡邕的赏识。为躲避长安的战乱,他到荆州,依刘表。刘表是个腐朽昏弱的刘汉宗室,不知任贤使能。王粲困居荆州十多年,后来北归曹操。由于他亲历乱离,目睹当时社会的动乱,感受较深,因此他的部分作品现实性很强。他的诗赋注重锻字炼句,风格清丽,在  相似文献   

3.
作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归附曹操以后,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政治地位比以前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没有实际权力,政治理想也最终归于破灭.透过王粲的悲剧命运,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曹魏的用人政策和当时文人的政治地位,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王粲与刘桢的位次上 ,钟嵘视刘桢于王粲之上 ,刘勰正相反。他们的观点与评论直接影响到后人的王粲、刘桢之论。文章细析钟嵘、刘勰在文体论与重要审美范畴上的认识差别 ,阐明二人在王粲、刘桢位次上的不同观点的缘由  相似文献   

5.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是这一时期文学成就的集中代表。辑校编纂他们的文集,是研究建安文学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继曹操、曹植、王粲的集子整理出版之后,中华书局又推出了郑州大学中文系俞绍初先生辑校的《建安七子集》。作为国务院十年  相似文献   

6.
我在《郑光祖生平思想考析》一文中,曾就元明以来的一些戏剧评论家,对郑光祖往往着眼于作品的艺术成就却很少涉及思想内容的倾向,提出了看法,并举出今人的一些不正确观点.关于郑光祖作品的“时代意识”问题,须要弄清楚,什么是“时代意识”?他的作品有没有“社会问题和时代意识”?这一方面要研究郑光祖的生平思想,另一方面则必须严肃认真地研究他的作品,既不断章取义,也不主观臆测.出于这样的目的,今试以《王粲登楼》为例,来探讨一下他的作品的社会意义.《醉思乡王粲登楼》(简称《王粲登楼》)杂剧,是郑光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杂剧取材于《三国志·王粲传》,又取王粲所作《登楼赋》的意境,铺衍而成.为了探讨本剧的思想倾向,我们有必要引证一些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7.
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不仅尚武,而且重文,他将各地的众多文学人才网罗到邺下,聚集在自己的身边,由此形成了著名的邺下文人集团。在邺下文人集团形成的初始阶段,该集团的领袖自然非曹操莫属。但是后来,由于曹操忙于军政大事,无暇顾及杂务,他的两个爱好文学的儿子曹丕与曹植便成了邺下文集团的实际领袖。邺下文人集团的主要成员主要有曹操、曹丕、曹植以及王粲、徐干、陈琳、刘桢、孔融等人,其繁盛时期人数有将近百人之多。这些人多半有官职,并且喜欢宴饮游乐,说古道今。他们的许多文学作品就是在宴饮游乐时即兴而作的。邺下文人集团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8.
论曹操诗歌在五言诗形成中的地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曹操诗歌是"魏响"的第一阶段。五言诗是在清商乐中成熟的,清商乐是由建安之后曹氏父子所开创的新兴音乐。曹操诗作显示了由四言、杂言诗向五言诗作转型的渐变轨迹。曹丕等人诗"便娟婉约,能移人情"的特质正是从曹操"悲壮"诗风的"悲"演化而来。五言诗成熟在曹操诗歌之后,《古诗十九首》是曹操之后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公元208年,曹操平定荆州,举行封赏宴会,擢拔荊州人士。王粲向曹操祝酒,颂扬他统一北方。王粲说: 方令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內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东汉地主阶级分为两个阶层,庶族地主多武将,士族地主多智士。东汉选举被士族地主所垄断,他们在政治上的号召力具有压倒的优势。士族在当时正处于上升发展阶段,亦为多  相似文献   

10.
山水诗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一个特色,一宗丰富的遗产。翻开古代诗人的集子大多可以看到有一定数量的山水诗,大诗人李白、杜甫、苏轼、陆游都留下脍炙人口的山水名篇,诗歌史上有过山水诗派。刘宋谢灵运;南齐谢胱;盛唐孟浩然、王维;南宋杨万里、范成大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山水诗产生于魏晋。魏晋前诗赋中已有对山水的描写,但不作为独立的题材。曹操的《观沧海》是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曹魏时期,曹操父子,王粲等已有描写山水的诗篇。两晋描  相似文献   

11.
曹操是个具有大略雄才的人。他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曾经演出过许多威武雄壮的剧,也在诗苑中写作过不少悲凉苍劲的诗。陈寿《三国志》说他“息鞍披览,投戈咏吟”,而且“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更称许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这些都可说明,曹操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曹操的诗歌现存二十余首,其中四言共六首。四言诗,至《三百篇》已臻成熟。用清人宋湘的话说,“都成绝唱沁心脾”,自然是后人难以企及的了。因为四言的句式短促,艺术容量较小,难于表现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所以自汉初以来,的确很少有脍炙人口的作品。而一代之雄曹操,却在戎马倥偬中写出了不少传世的名篇,在《三百篇》之后独放异彩,真不愧为诗坛上一大怪杰。  相似文献   

12.
再论曹操     
曹操这个人所共知的历史人物应如何评价?是肯定他还是否定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在史学界曾引起过热烈的讨论,有的同志指责他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罪过,有的同志则强调其统一北方稳定黄河流域的功绩,在1959年讨论曹操问题的高潮时,我曾提过自己的看法,认为曹操是不应该肯定的,换言之,也就是不同意给曹操翻案。事隔二十年,我仍然坚持原来的观点,尤其是最近在我读过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关曹操的评论之后,益觉余前所持之说无误。赵翼说:“及其削平群雄,势位已定,则孔融、许攸、娄圭等皆以嫌忌杀之,  相似文献   

13.
当前学术界有论者认为 ,曹操的文格与人格存在诸多矛盾 ,曹操的文格高于其人格 ① 。笔者对这些矛盾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并得出结论 :作家的曹操并非给政治家的曹操作包装 ,曹操的诗文极具本色 ,正因为曹操将真情真志倾注到他的创作上 ,才让人们看到他的作品中 ,有一个鲜活的帝王形象  相似文献   

14.
以“三曹”与“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上承《诗经》、《楚辞》以来中国文学之精华,下启唐风、宋韵以后中国文学之新貌。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家都是东部人,而他们的向西开拓,则建构起了汉唐之间“骨气奇高”、“梗概而多气”的“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的健将除孔融外,几乎都将文学描写的目光投向了雄奇壮美的蜀道沿线,曹植、王粲、陈琳、阮、徐、应等先后随曹操到过关中与汉中,曹操与王粲、陈琳等深受西部文化的影响,西部文学的书写成就最高。建安文学的描写地域由东部扩展到了西部,使秦汉豪放雄浑的开拓精神与建安文学的建功立业精神相融合,进一步扩大了建安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以“钢琴诗人”来赞誉肖邦的才华。肖邦创作的作品第38号《F大调第二叙事曲》是他所创作四首叙事曲中最短的一首叙事曲,也是它描写性和标题性最鲜明的一首。曲中的两个主题极端对比,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肖邦的演奏艺术随着他的离开而不复存在。所以我们在谈这位伟大的波兰钢琴家的演奏的时候,不得不主要依靠流传至今的当时听他演奏过人的评论。这些评论涉及肖邦演奏技巧的各个方面,使我们能够对他的演奏有一个相当清楚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汉魏之际的曹操,是封建统治阶级中一个比较有名的人物。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先生,在一九二七年就曾评价过曹操,说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同时指出:他“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读了曹操的诗文,深感这评语的正确。曹操的作品“清峻”、“通脱”。所谓清峻,就是不拖泥带水,不无病呻吟,简约  相似文献   

17.
以政治家、军事家著称的曹操,在文学上也颇有建树。自汉灵帝中平六年(189)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前后凡三十年间,他“登高必赋”,创作了一些至今脍炙人口的诗章;他以其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对建安文学的繁荣以至建安风骨的形成,起到了倡导、扶植与推动的作用。今年刘知渐同志在《评郭沫若的<替曹操翻案>》(载《重庆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一期,以下简称“刘文”)一文中,认为曹操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曹操诗文具有浓厚的死亡美学意味,这形成其作品"清峻通脱""古直悲凉"的审美风格。曹操诗文的死亡美学意味主要体现在他前期的时事诗及后期的游仙诗中。曹操诗文死亡美学意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汉末战争及瘟疫流行造成民众的大批死亡,楚地悲情之风以及汉乐府体制对曹操诗文死亡美学意味的形成亦具有重要影响,而儒家、道家及道教死亡美学思想亦影响了曹操诗文死亡美学意味的形成。曹操在诗文作品中透露出来的死亡美学意味,不仅直接奠定了当时整个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审美基调,而且深深影响了中国后世文学创作及中国人基本的死亡美学态度。研究曹操诗文中的死亡美学意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建安时代,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黄金时代。在群星灿烂的建安诗坛上,曹植是一颗最耀眼的明星。由于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杰出成就。“建安”是和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众所周知,建安文学以曹氏父子为核心,在他们的周围,聚集了一批著名诗人,诸如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踽、徐幹、应场等,即所谓“建安七子”。三曹与七子,他们有个共同的倾向,就是都运用五言体这种带有歌谣特点的形式,以慷慨悲凉的基调,描写社会动乱的现实,咏唱建立统一局面的理想,形成了“建安风骨”。不过,以成就最大的三曹而言,他们也还各自有所侧重的:曹操使四言诗重新放出了光彩,他的《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都是四言佳作;曹丕对七言诗的发展有贡献,他的《燕歌行》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而曹植则使五言诗大大地前进了一步,对推动五言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以细致深入的文本阅读为基础,结合详尽的背景史料分析,考察汉末名士蔡邕与灵帝、献帝时期以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士人的交游活动。蔡邕的一生约与汉末顺、桓、灵三朝相始末,正值东汉王朝从衰败走向覆灭的时期,他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又出身陈留望族,交游比较广泛。他一生中对后辈晚学多有扶携奖掖,无论是对曹操、边让,还是对王粲、阮璃、顾雍等人的真心赞扬和大力举荐,都常为后人所称道,他性格中纯真、坦诚的一面,也在这些交往中得到体现。作为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是东汉向晋魏时代过渡的代表性人物,考查他的交游活动,有助于了解汉末士林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