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杨时诗歌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既有理学家的哲人之思,亦有文学诗人的一般情怀,这二者或表现为“诗冶与“思冶的较为完满的圆融性,亦表现为“道德相冶与“物象相冶的并峙两分,作为理学家诗人情怀发抒的作品则展示了理学诗人杨时多层次的心灵现实。杨时诗风主以中正平和、雅澹从容,亦不乏昂扬豪迈、雄肆苍健之风。  相似文献   

2.
《雷雨》的主人公繁漪 ,这个集“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于一身的女性 ,在她“人的生存困境”中 ,一步一步走向毁灭的深渊。她是一个将崇高与罪恶结合在一起的混合体 ,她的恶的极端行为源于她追求完美的欲望 ,在她的身上体现着“追求人的合理的社会存在”与“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严重对立和冲突 ,这是她走向悲剧结局的直接原因 ,也体现了《雷雨》的悲剧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唐代诗人任华的三篇诗歌———《寄李白》、《寄杜拾遗》、《怀素上人草书歌》的研究和分析,揭示出任华的审美思想:一、景仰壮阔浩博的大美境界;二、欣赏狂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三、崇尚充满激情和豪气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同时也附带揭示出任华的性格特点:耿直、磊落、傲岸、豪达。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轨迹中,李商隐是一个特殊的联结点。五代词及宋词中有大量对李商隐诗句的借用和化用;李诗中营造的典型的个体氛围下的情境,精致而迷离的意境美,在词体创作尤其词境美和情韵的表现中,深刻承续下来;而李诗对心灵世界的深邃表现,亦为宋代词人转向内生活的创作要求,提供了成功的典范。李商隐诗歌与后代词体创作之间存在的诸多契合点对于探寻诗词沿革的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意识流小说的审美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识流小说的审美意蕴包含四个方面的内涵边缘情感与体验的文学本位地位;平凡叙事、寻常人物的动人光彩;超越时空的自由世界;心灵追忆的美妙寄寓.  相似文献   

6.
李白三教兼容的思想的复杂性、特立独行的人格精神特征及游历、求仕、归隐的典型文人生涯,通过对月这一原型意象的审美创造,使笔下的月亮呈现出鲜明的人格精神美、意象美和哲理美.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毕淑敏散文作品所蕴涵的丰富的审美意蕴:对生命存在形态的感悟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把握与思索;倾诉和赞颂平凡生活中存在的至天至善的人性美与人情美;对女性微妙复杂心理的切身体验和哲学思考对自身创作观念和写作命运的理性剖析。  相似文献   

8.
金庸是一个难得的自觉追求个人语言风格的通俗小说家。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铸造了符合中国人传统审美习惯“物我一体”的优美意境。对电影艺术的借鉴,又使得金庸小说的语言具有极强的画面感。金庸小说常常通过人物的不同的语言习惯、语言特点、语言的内容及说话的方式等等不同的细节,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呈现出一种幽默、风趣,又不乏讽刺、批评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他的小说中成功地刻划出了一批形象逼肖、意蕴深沉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无论在人生境况中属叛逆者 ,还是属抗争者 ,抑或属屈从者 ,鲁迅都将其作为“人类以往全部历史的产物” ,艺术地再现了其内在性格特质、人生追求、生活目标的迥异 ,与外在个体命运的同一指归这一特殊人文现象 ,从而赋予这些女性形象以深层审美意蕴 ,折射出鲁迅先生对历史文化、伦理道德、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意识和对特定文化语境造就的中国女性历史命运的深深忧患。  相似文献   

10.
11.
拥有一百多年发展历史的布依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表演剧目。文章围绕题材、内容、人物等维度对布依戏剧目的审美蕴涵予以深入诠解,指出布依戏剧目均紧紧围绕布依族人的生存状况、生命价值而敷演,体现出一种“以人为本”、“人性复归”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12.
庆阳剪纸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剪纸艺人用自己朴素的理念把心中的"意"与眼前的"象"紧密结合起来,以剪刀和彩纸为依托,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意象"形式。这些"意象"以探究自然的本质、用主观想象代替客观必然为主要特征,采用互渗复合的手法,表现自由自在的时空变换和率性而为的生命意识与审美意蕴。文章从庆阳剪纸的意象入手,着重探讨庆阳剪纸的意象特征和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3.
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特别是“三落三起”的传奇经历,使邓小平形成了既富有特色又多姿多彩的人生哲学。他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人生理想;具有刚直不阿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形成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乐观豁达和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以及光明磊落、公道正派、顾全大局、谦虚质朴的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14.
作为晚唐党争的牺牲品,李商隐的诗歌善于通过对自己身世的吟咏,深刻表现知识分子末世的苦闷与彷徨、忧愤与哀痛.充溢诗人心灵和诗歌中的是一种义无反顾的悲哀,一种透彻入骨的感伤.  相似文献   

15.
西美尔面对现代文化的危机,试图用审美救赎的方式使人们回归到本真意义的生命中去。这种将个体性的审美上升到普遍性,以试图达到整体性的绝对的路径正是康德和谢林等德国古典哲学家的经典路数。同时,在面对注重个体生命性的现代审美主义时,西美尔仍然坚持对于一致目标的追求,他从康德对于崇高的理论中获得启发,提出了审美距离的概念,使人们避免物化的沉沦,重新回到个人的内心中。通过这样的方式,西美尔保证了整体性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在余光中的诗歌中,不乏以大陆江河为吟咏对象的名篇佳构.它们既包含着诗人对祖国母亲和民族文化的一往情深,也有来自历史与现实的苦涩意蕴.这种浸润着苦涩的中华情结,作为余光中江河诗感情世界的主导因素,不仅决定了他这类诗作的独特风姿,而且使其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内涵和不朽的美质.  相似文献   

17.
宋明理学具有向性情逼近的切实需要,从而打开了通向审美感悟之域的路径:理学文本的包容性、活脱性和开放性,使其走向了美学文本;宋明理学关于境界、品格、生生之德的论述具有浓郁的审美情调;宋明理学特别是心学对心与物的讲述,透出了由善而美的意义和韵味;白沙之学与阳明心学乃儒家以"乐"为中心的内圣之学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8.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审美活动属于反思性判断,这种判断的特点就在于它们突出了人的自由性,这种自由表现为通过想象力自下而上地向着理性复归的自由。当想象力与知性处于自由和谐状态时,质料与理性形式一致,产生了美;当质料刺激破坏理性形式时,产生的是丑陋。审美判断与知识中的规定判断不同,是自由与必然之间的一种辩证运动,彰显出的是理性的整体性框架,而非具体的知性概念的束缚。知识和审美都是在理性之下的,知识的教化和审美能力是互相裨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