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少年》2010,(9):44-45
本期的题目是由西丰县东方红小学四年二班的高钰奇同学提出的。 夏天里绿树繁茂,花朵鲜艳,莺歌燕舞,一派繁荣的景象。但是,夏天也有惹人烦的蚊子啊。然而现在它却不叮人了,这是为什么呢?快来看大家的奇思妙想吧!  相似文献   

2.
闻斗 《社区》2006,(16)
7种人更招“蚊子”在蚊虫猖獗的夏日,常常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人备受蚊子“青睐”,而有些人却能让蚊子“退避三舍”。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以下7种人更容易招蚊子,不妨“见招拆招”。汗腺发达、体温较高的人人排出的汗液会使体表的乳酸值变高,从而对蚊子产生吸引力。此外,  相似文献   

3.
主体与外在事物的联系,第一道窗口是感觉,人的一切意识包括审美意识首先是从感觉开始的。博克说过:“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而且它又是整个结构所依靠的基础。”文艺创作者正是通过自己的感觉,在生活中涉猎着一片片灵感的浪花。他们的感觉是神奇的,不仅具有洞察幽微的生理功能,而且具有互相贯通的心理功能。这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便是艺术通感。在文艺创作中,通感的产生是艺  相似文献   

4.
《北方人》2006,(9)
在蚊虫猖獗的夏日,常常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人备受蚊子“青睐”,而有些人却能让蚊子“退避三舍”。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以下一些人更容易招蚊子,不妨“见招拆招”。汗腺发达、体温较高的人。人排出的汗液会使体表的乳酸值变高,从而对蚊子产生吸引力。此外,蚊子触角里有一个受热体,对温度十分敏感,流汗的人肌体散热快,能让蚊子立即察觉到。所以,夏天应该经常洗澡,可减少皮肤表面乳酸的排出量,还能降低体温。运动量较大的人。人在运动后呼吸加快,  相似文献   

5.
小蚊子自从听人说讨"宁吃飞禽二两,不吃走兽半斤"的话以后,就想那飞禽的血也一定比走兽的好喝许多吧,以前叮吸的都是走兽,现在可要叮叮飞禽了!"叮谁呢?"小蚊子琢磨了几天,突然有了目标,"就叮蝙蝠,那家伙肥着呢!"老蚊子知道了,告诫小蚊子:"去叮蝙蝠,无异于自取灭亡啊!""怎么会呢?"小蚊子十分有把握地说,"蝙蝠会飞,八成和别的鸟一样,晚上就‘雀蒙眼’了!"老蚊子摇摇头:"我知道蝙蝠是专吃蚊子的,再说它也不是鸟,可不一定是‘雀蒙眼’呢。""我可不怕别人吓唬。"小蚊子没有听进老蚊子的话,天黑的时候就向蝙蝠飞去了。"哼!想来叮我?"随着蝙蝠一声大喝,小蚊子就被蝙蝠捉住了。  相似文献   

6.
《阅读与作文》2008,(1):48-48
每个人身上都会产生含有异味的化学物质。体味因人而异,对蚊虫的作用也有所不同。有些人的体味招引蚊子,其汗液中含有大量招蚊子的化学物,如乳酸;有些人的体味则不受蚊子欢迎;其汗液会分泌一些能掩盖掉乳酸气味的化学物质,令蚊子不愿靠近。  相似文献   

7.
原因 《人生与伴侣》2022,(25):46-47
<正>夏天到了,蚊子侵扰越发频繁了。蚊子在叮咬的过程中能传播登革热、疟疾、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丝虫病等疾病。如果是一只携带登革热病毒的白纹伊蚊,那么它终生都能传播登革热病毒,而且雌性伊蚊还可通过蚊卵将病毒传给下一代,再孵化出来的蚊子也可以传播登革热。一、蚊子爱咬以下几种人1.汗腺发达、体温较高的人喜欢流汗的人,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灵感论是经验论与方法论的统一,不仅注重理论探讨亦注重方法探寻,要求创作须顺应灵感生发规律,主张自然为文,并从禅宗那里得到启示,悟得创作真谛,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灵感论体系。我国古代灵感论关于灵感生发的论述概括为:机缘触磕,因物感召;将关于灵感自身奇异特性的论述概括为:恍惚而来,荡乎无形;将关于灵感培养的论述概括为:不求其神,而自达神;将关于灵感与人功关系的论述概括为:天籁人功,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9.
《人生与伴侣》2007,(11):6-7
疼痛的感觉是人体自我保护的一道屏障,是在提示身体的某个部位正在受到侵犯,需要及时排除。怕就怕的是,被疼痛反复折磨,却找不出那个需要排除的危险,这样的疼痛所带来的痛苦,足以让人崩溃。  相似文献   

10.
从心理学上讲,灵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们在创造思维过程中,认识飞跃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们主观能动性发挥最佳时的一种心理状态;从生理学上讲,灵感是人脑的一种机能,外部刺激使大脑的暂时神经联系突然接通,使大脑出现新的超乎寻常的兴奋,所以灵感也仍属于  相似文献   

11.
不少人会在手受伤时用另一只手将其握住。这是因为双手互动的感觉传到大脑后会冲淡疼痛的感觉,所以人们才形成了用手触摸伤口的习惯。  相似文献   

12.
烦恼的根源     
方丈带领群僧在大殿内打坐参禅,一时一片寂静。有一个小和尚正在打坐,一只蚊子飞了过来,在他额头上叮了一个包后飞走了。小和尚感觉奇痒,又不敢动,偷眼四望,见别人都没有被蚊子咬,神态舒适安详,心里更是气愤,更无心打坐了。这一切都被方丈看在眼里,方丈对身旁的一个和尚说:“去,把殿门打开!”殿门打开  相似文献   

13.
不少人会在手受伤时用另一只手将其握住。这是因为双手互动的感觉传到大脑后会冲淡疼痛的感觉,所以人们才形成了用手触摸伤口的习惯。  相似文献   

14.
驱蚊小技巧     
1、家里种几盆凤仙花、薄荷、夜来香,这些花草散发的气味可拒蚊子于门外。 2、在室内点燃几块干柑橘皮,其青烟会使蚊子仓皇逃窜。 3、在座位下或腿旁放两三盒揭开盖的清凉油或风油精,蚊子会闻而避之。 4、蚊子害怕维生素B的气味,人服用了维生素B后,其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些靠不住,蚊子面前人人平等是千真万确的。据说,在世界范围内,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还找不到一个在一生中从未被蚊子咬过的。  相似文献   

16.
灵感,在古希腊哲人看来,就是缪斯女神赐给“荷马”们的“迷狂”。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口说:诗人如果“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做诗和代神说话。”①德谟克利特也说,“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能成为大诗人。”②我们可以将柏拉图“灵感说”中的“迷狂”释为“入迷到疯狂的程度”。近几年国内讨论灵感的文章,一般都是反对“迷狂说”的。但论者大都从“动”的角度谈灵感,因而不可能真正划清灵感与“迷狂”——最高意义上的“动”——的界限。我们能否换一个角度——从“静”的方面来研究灵感呢?考察灵感的静态特征,对于从根本上认清灵感与“迷狂”的异同,而最终将“灵感”从“迷狂”中拯救出来,对于进一步探索灵感的  相似文献   

17.
中非的蚊子太厉害在中非工作几年,使我感受很深的就是常受疟疾之苦。据说中非的蚊子多是毒蚊,即一般都带病菌。被它叮咬后,许多人都会打摆子。其中有一种蚊子特别厉害,如果其细菌钻入人脑,如未能及时治疗,则常常会使人丧命。我三年多时间内曾打过四次摆子,患一次伤...  相似文献   

18.
苏珊·斯图尔特是美国当代著名诗人与批评家,《诗与感觉的命运》是她的代表性批评论著。她的诗学思想融合了多种学科的知识,具有多样性、跨学科性以及时代性的特点。她提出,诗歌产生于感官体验,诗歌创作是一种赋形活动,是神人同形同性化的过程。所有美学的创造和接受,是为了使人性躯体变得真实可信、生动可见和清晰可闻。大自然是诗人灵感的永恒源泉。人的五种感官功能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现代生活对感官的控制加深了人与感官的异化,改变了我们感知的途径,但感觉作为认知的方式不会消失。  相似文献   

19.
新文 《社区》2008,(24):34-34
夏秋之际,恐怕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烦恼,不是让蚊子叮几个包痒得难受,就是在捉蚊大战中搞得自己睡意全无。蚊子可是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公敌,它会传染很多种疾病,所以为了防止被蚊子搅了好梦或者因为被它叮咬而影响到身体健康,很多家庭都要使用驱蚊用品。不过面对品牌各异的驱蚊用品,老百姓可是有着不少的疑惑。  相似文献   

20.
学生作文语言比较呆板,常有语病,真情实感不够充分,学生写得痛苦,教师批得也难过。之所以有这种让人不舒畅的感觉,关键是学生心中的灵感没被激活。教师可用自己的思想和审美感受点燃学生心中的美,在审美的世界里带领他们一同陶冶情操,体会感情,领悟真理,在审美过程中他们灵感的闸门悄悄开启,智慧与情感的泉水汩汩流淌。审美的过程包含的认知心理活动是感情与理性的互相渗透统一,理沉淀融化在情中,使情得到提炼加深,它们互为动力,一同感染人,激动人,引起人的强烈共鸣,从而丰富情感,充实思想。情与理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思想畅通了,那么作文的根本问题便容易解决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