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甲午战争前后,是外国资本侵略中国的一个转变时期.由于中国的战败,帝国主义在华工业投资急剧扩张,中国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进一步解体.依据《马关条约》,沙市辟为通商口岸,逐步沦为列强进行商品倾销和掠夺农产原料的重要市场,城市经济发生明显变化.其中尤以棉花贸易的发展最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2.
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1年清王朝覆灭的72年历史进程中,清政府与资本主义列强的关系究竟怎样呢?不少论者认定清政府从鸦片战争起就是资本主义列强的“走狗”,是“卖国”的政府。如范老就认为,《南京条约》的签订表明了“满清政府出卖中国的疯狂性”等等。笔者则不以为然。本文拟系统考察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尤其对列强的态度,以求客观估价清政府在中华民族与列强这对中国社会基本矛盾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列强逼迫清朝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打开了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的大门。在一八四二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上,英国侵略者就迫使清政府接受“领事报关”制,破坏了中国海关行政的独立自主权。一八五三年上海小刀会起义期间,英国侵略者又伙同美、法侵略者乘机拒绝清地方当局执行海关征税权,建立所谓“领事代征”制和“关税管理委员会”,进一步掠夺上海的海关行政权,为后来外籍税务司制度的形成开了恶劣的先例。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近代史上,从中英《南京条约》到中日“二十一条”的七十多年里,帝国主义列强交替使用战争威胁和政治讹诈的手段,胁迫中国签订了数百个不平等条约包括协定、章程、合同等等)。这些不平等条约,既是帝国主义将已攫取到手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  相似文献   

5.
一、基督教传入四川简况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用炮舰轰开了闭锁的中国大门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法国首先为天主教取得了在华传教权,紧接着英美等国的基督教(新教)也获得了在中国公开传教的权利。而且,基督教在华的势力,比之早来的...  相似文献   

6.
入境旅游与近代中国的开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振春 《文史哲》2004,(6):86-92
中国入境旅游是在西方列强武力胁迫下逐步开放的,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鸦片战争之后,外国人在华旅游只限于通商口岸;《天津条约》打开了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的大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入境旅游基本放开。到20世纪20年代,各种形式的入境旅游都有长足增长,其中以商务旅游居多。入境旅游一方面直接催生了中国近代旅游业,带动了来华贸易与投资活动,加速了"西学东渐"的进程,推动了国际汉学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入境旅游是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产物,为外国人借旅游之名侵犯中国主权、从事不法活动提供了便利,体现了殖民主义的意志。  相似文献   

7.
<正>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在他死去后,乃至活着时,世人就给他一顶“卖国赋”的帽子。在解放思想、注重实事求是的今天,笔者认为,“卖国贼”这顶帽子实在难以给李鸿章扣上。本文试就李鸿章在马关谈判中的所作所为,谈谈自己的看法。李鸿章在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主持签订的《马关条约》是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的被割占,使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巨额的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导致了中国财政经济的总崩溃;通商口岸的开辟,便利了外国商品的倾销和对中国工矿资源的掠夺。更为严重的是日本军事冒险的成功,刺激了世界列强的野心,甲午战后,世界各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单从内容到后果上看,《马关条约》确实是一个卖国条约。但问题是能否由此就将这个条约的签订者李鸿章称为“卖国赋”!  相似文献   

8.
在外国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关系史中,一八四四年与一八五八年是两个关键性的年份.前者,因《黄埔条约》的订立与天主教弛禁,使外国传教士得以在"五口"建堂传教,揭开了帝国主义利用宗教侵华的新篇章;后者,因《天津条约》的签订,使西方教士如潮水般地涌入内地,直至穷乡僻壤,终于结成了外国宗教势力与帝国主义侵华势力的关系网,严重影响了近代中国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安定.但有关这两个关键年份之间的十余年中,外国传教士的活动  相似文献   

9.
<正> 一、香港房地产业权制度香港的房地产业权制度,起源于英国政府对香港的主权关系.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曾先后强迫中国满清政府签订了三个不平等条约,即1842年的《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1860年的《中英北京条约》和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条约》,强行侵占了香港岛、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并租借了界限街以北的新界地区,租期为99年,从1898年7月1日起计.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后期中英善后交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条约》签订后的中英善后交涉开始于江南善后交涉而不是虎门交涉。领事裁判权等项特权的在华确立时间比通常认为的要略早。片面最惠国持遇等原则的确立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而中国若干权益的丧失,不完全是外国侵略者的强制掠取,很大程度上是清朝统治者的主动奉送。  相似文献   

11.
一、译著《天演论》的时代背景严复选译《天演论》的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困境。尤其是中日甲午一战,中国败北和丧权辱国《马关条约》的签订,清王朝的腐朽,首场腐败,洋务派所谓“富国强兵”运动的破产;外国帝国列强趁火打劫,纷纷把侵略魔爪伸向中国,他们一方面在中国办银行,设工厂,开矿山,修铁路,榨取中国人民的血汗,另一方面则狼狈为奸掀起瓜分中国领土的狂潮。在国家和民族灾难深重的时刻,有着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先进的中国人都在为民族的命运而担忧——中国的出路应向何方?是亡国,还是图强发奋以求生存?…  相似文献   

12.
公元1840年,英国侵略军的炮舰轰开了大清帝国紧闭的国门。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有少数思想敏锐的知识分子开始有所觉醒,初步认识到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就是中国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主张认识西方、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分子,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林则徐在反对外国  相似文献   

13.
《琼州学院学报》2016,(3):91-95
河道疏浚问题是《辛丑条约》及清末中外修订商约交涉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上海港作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约开商埠,其对于中外的重要价值因河道淤塞而严重降低。1901年,在与两江总督磋商吴淞江疏浚问题之际,列强强迫清政府订立条约,明确规定对黄浦江进行疏浚。事关国家土地、朝廷主权、长江咽喉,岂敢坐视付与外人?从《辛丑条约》中的《修治上海黄浦河道局条款》到《改订修治黄浦河道条款》,清政府历经五载之交涉,终于在形式上取得修浚浦江的主权。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反映清末步履维艰的时局,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晚清政府维护国权的意识,是中国摆脱不平等条约束缚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范围及列强的侵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范围问题是直接涉及条约权利受益范围的重要问题。澄清这一问题 ,有助于更清晰地解读和评论在通商口岸发生的历史事件。在列强看来 ,《天津条约》订立以后 ,通商口岸的范围已扩大到一百里以内。按本文的考察 ,通商口岸的范围应以英国公使德庇时、驻沪领事巴富尔与苏松太道宫慕久的约定和照会为准 ,“以早出晚归 ,不准在外过夜为断。”著名国际法学家威罗贝认为 ,“关于条约口岸的范围 ,没有一个条约是明确的。”相对于列强单方面按一百里范围解释近代通商口岸的范围而言 ,威罗贝的说法更近乎有关条约的真实。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范围绝不是一百里 ,这应该是确定无疑的。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认为发生于1897年的德占胶澳事件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而实际上近代中国的瓜分危机从鸦片战争后就开始了。以《.与京条约》为开端,中国的领土不断地被列强蚕食和鲸吞,如英国蚕食香港、九龙,俄国鲸吞我国的东北和西北的大片领土,日本利占台湾、澎湖等等。因此,到了19世纪末瓜分之说出笼时,瓜分之实早已发生。至于瓜分狂潮,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1895年11月8日中日《辽南条约》为起卢、,历时2年零5个月,是列强合伙图谋瓜分中国利权的时期;第二阶段以1898年3月6日中德〈胶澳租界条约》签订为开端,历时1年零1个月,是德、妖、英、法强索租地而引发瓜分和反瓜分斗争的时期。  相似文献   

16.
南京下关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有其特殊地位和影响的“窗口”地区。南京下关是中国近代史起点的象征。在南京下关议定并且签署的《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代表性文件。南京下关又是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屈辱历史终点的象征。...  相似文献   

17.
从恰克图贸易到广州“通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边界条约与通商一六八九年(康熙二十八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有关市务方面的规定,使俄国取得了一种通商特权。它比以后的资本主义列强取得这方面的特权要早一个半世纪。这一点,“在俄国方面看来是非常重要的,既为它的出口贸易确立了一个适当的立足点,并为官商取得了进入中国经商的权利”。既然通商的权利已由条约形式肯定下来,沙阜政府就大力激励商人和贵族从事对中国的商业活动,从十七世纪末开始,政府组织的商队不断前往中国。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的血泪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也是清王朝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给中华民族带来无限苦难的历史;对这段历史,我们不仅不能忘记,而且应当不断提醒今人,警示后人。1840年,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陆续用“坚船利炮”打开了闭关锁国多年,一直做着“天朝大国”、“天下中心”的清王朝的国门。英国率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M中芙南京条约》之后,其它列强纷纷步其后尘,接道而至。1840-1919年,短短80年间,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不平等条约难以说述。这些不平等条约强…  相似文献   

19.
周虹  王占新 《理论界》2002,(3):15-16
一、加入WTO后国内商业保险市场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根据WTO框架中《服务贸易总协议》项下的《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的规定,中国在保险市场准入、国民待遇等方面须承担相应的义务。中国保监会已经公布了中国保险业入世后的对外承诺。一是外国保险企业进入形式和合资比例:外国非寿险公司,外资股比例可达到51%。外国保险经纪公司加入  相似文献   

20.
近代香港与广州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鸦片战争改变了广州与香港这对姐妹城市的命运。《南京条约》和其他不平等条约开创了通商口岸体系,广州被迫结束了对中国国际贸易的垄断而日渐衰落;被迫割让给英国而沦为殖民地的香港却慢慢地夺取了广州昔日的光彩,成为南中国海岸的最大经济中心,并从19世纪60年代起进一步发展为亚洲的一个主要贸易中心。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两个城市的反向变化?本文试图通过下面的比较分析来解答这一问题。人口和移民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后,中国居民仍占人口总数的98%,在1860年是92,441人,1890年翻了一番,增到187,770人,1910年又增至415,180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