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刘舜康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在历史悠久的西北大学行将欢庆建校85周年的日子里,《西北大学学人谱》历经几个春秋,终于与读者见面了。常务副校长刘舜康专为此书作序,概述了西北大学的历史沿革,序和书中的一篇篇人物小传,相互映衬,勾勒出了西北大学85年来骨干教师队伍的概貌,展现了西大几代学人为振兴中华,推进科学文化发展,殚精竭虑从事教学、科研的精神风貌,展现了我校艰难曲折的创业与发展历程。现将这篇序全文刊载于此,以飨关心西北大学今昔命运的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2.
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的演变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厚文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4)
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简称“中政会”)是国民党中央的一个特殊机构,成立于1924年,1949年大陆解放前夕取消。该机构建立初期,权力有限,但后来演变为国民党政治上的最高决策机关,其权力“实超过任何国家之国务会议”。“质言之,乃兼元首与议院之大权”。可见它在国民党政治体制中的重要性。本文拟对这一机构演变的脉络做出一个较为清晰的描绘。错误之处,请识者教正。 相似文献
3.
何星亮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
“乌梁海”是古代部族名称。“阿尔泰乌梁海”是清代和民国对居住在新疆阿尔泰地区的乌梁海人的称呼,解放后,被认为是蒙古族的一支。由于多种原因,这部分人的社会历史至1983年前无人调查研究,致使其各方面的情况都鲜为人知。笔者曾于1983年夏、秋之季对新疆阿勒泰、布尔津、哈巴河、福海、富蕴,青河六县的阿尔泰乌梁海人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调查,历时131天,走访31位阿尔泰乌梁海人。现根据调查资料,并参考一些历史文献资料,对解放前阿尔泰乌梁海的社会历史予以介绍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张鸿才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1,(1):15-20,45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西北党组织在陕甘宁地区创建的苏维埃根据地,抗战前夕改称陕甘宁边区,这一称谓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成立后的翌年.毛泽东于抗战即将胜利之时,从战略高度对陕甘宁边区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做了不可移易的精辟概括"第一步,打败日本侵略者;第二步,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两步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和指挥中心,就是陕甘宁边区." 相似文献
5.
6.
以往我国史学研究中对人物的研究可以说是限制在一个简单而僵化的模式里,每一个历史人物除了其阶级属性外别无其他个性。最近几年,人物研究的视野开始由传统的政治评判拓展到经济、思想、文化、学术以至个人经历、性格、心态、气质等各个方面,并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绩。现将学术界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7.
8.
9.
刘兴利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43-47
广灵秧歌,是山西晋北的一个地方小戏剧种。纵观广灵秧歌的整个演进历程,从清嘉庆末年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时间跨度逾百年,可分为形成期、发展期、全盛期、恢复期及衰落期五个阶段。回顾广灵秧歌的百年发展史,既可对其历时性过程有所了解,又能对其走向衰落的原因进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0.
吕患成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
辽河是我国的一条主要河流,它有东、西两源。西源老哈河是辽河正源,它从辽、冀交界处平泉县的七老图山脉的光头山发源。蜿蜒东北流,在内蒙古开鲁西南与西拉木伦河合为西辽河。西拉木伦河(又名沙拉木伦河)出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南白岔山。西辽河流至辽宁康平东北翻身屯会东源东辽河。东辽河出自吉林省东辽县萨哈岭。东、西辽河会合后始称辽河。辽河在六间房以下分成两股,一股南行为外辽河,在三岔河接纳浑河、太子河后称大辽河,在营口市注入 相似文献
11.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4)
第四章秦咸阳第一节秦迁都咸阳前的居处定都在咸阳的秦,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在历史上曾经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秦最初的都城并不在咸阳,其祖先大概是以畜牧业为主的部落,最早生活居住在今甘肃天水市一带。天水市古名秦州,这一带的秦亭、秦安等地,应和秦人有关。但秦人也和周人一样,随着自己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逐步向东迁移: 相似文献
12.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3)
“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古称长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之一,历史悠久,富有革命传统。历史上有十一个朝代在这里建都,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如唐末的冲天大将军黄巢和明末闯王李自成也在这里建立过农民革命政权。前后历时一千一百多年。西安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重要舞台。在源远流长的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放射出灿烂的光辉。长安城的整体布局、建制、规模、人口和建设成就,在国内、国外都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中外城市建设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辉煌的篇章。“一唱雄鸡天下白”。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日,古城西安获得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西安“旧貌变新颜”,焕发了新的青春,成为一座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新兴工业城市,成为陕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了适应西安日益发展的形势需要和满足中外人士希望了解西安历史的愿望,陕西省委指示省博物馆、文管会组成由工人、干部和专业人员三结合的编写小组,在武伯纶同志原《西安历史述略》(一九五九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上,进行改编。这次修改,突出了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这条红线,着重阐明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一伟大真理,并结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丰富多彩的文物考古新收获,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新的分析和探讨。全书共七章,十八万字。为了先饷广大读者,我们拟将其中主要内容,即:周、秦、汉、唐部分连续在本刊上发表。同时也带有征询意见的性质。恳望同志们将看后意见及时报告本刊编辑部或省博物馆《西安历史述略》编写组,使这部著作更臻完善,早日与广大读者见面。 相似文献
13.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3)
第六章唐长安第一节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公元六世纪末期,一坐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都城在今西安市区的所在地建立起来,这坐都城定名为大兴城。这坐都城的出现,适应了当时大统一的新形势的需要,它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才能的结晶,在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史上是一个空前的伟大的创举。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它的设计思想、平面布局曾对邻国的都城产生重大的影响。隋初仍都汉长安城,由于形势的发展,这坐旧的都城已不能继续沿用,必须另建新城,关于大兴城的兴建,据《隋书·高祖文帝纪》(卷一)记载,开皇三年(公元582年)六月,隋文帝杨坚曾下了一道新建都城的诏令,诏令的主要内容有: 相似文献
14.
《西安历史述略》编写组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1)
第五章汉长安第一节宏伟的长安城一、长安城的规模长安,这两个字以耀眼的地位出现在中国历史上,它伴随着我国封建社会中的汉唐盛世而载入史册。长安在秦代是一个乡名,始皇弟封长安君,楚怀王封项羽为长安侯。把长安作为国都,是从公元前202年西汉王朝开始的。公元前202年12月,刘邦打败项羽,结束了楚汉相争,即帝位,定国号为汉。在国都问题上,他原想建都洛阳,而娄敬、张良则建议他建都关中,当时位于关中的秦都咸阳,被项 相似文献
15.
《西安历史述略》编写组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2)
第三节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国与邻近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到了西汉,由于交通事业的发展,这种友好往来更有了进一步的扩大。汉王朝的隆盛,除表现在国内农业经济发展外,大量吸收外来文化,丰富了汉代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当时汉代的繁荣,是与国际上的频繁交往有着直接关系的。武帝时,当时正分为一百余小国的海外倭人(日本)中的三十多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关系。中国与掸国(缅甸)之间不仅开辟了陆上交通,而且船只已可从合浦郡的徐闻(今广东 相似文献
16.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1)
第五节郊区地主庄园和人民生活唐长安官僚贵族骄奢淫逸寄生生活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凭借自己庞大的庄园剥削农民而维持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分析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特点时指出:“封建的统治阶级——地主、贵族和皇帝,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而农民则很少土地,或者完全没有土地。农民用自己的工具去耕种地主、贵族和皇室的土地,并将收获的四成、五成、六成、七成甚至八成 相似文献
17.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4)
第四节蓬勃发展的中外文化交流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封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发展,唐代文化对于亚洲国家乃至其他地区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又吸收其他国家文化中的新鲜的养料,使唐代文化更加发扬光大。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长安城在蓬勃发展的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放射出奇光异彩。马克思指出:“城市,就此字的本身含义来讲,只有在对于对外贸易特别有利的地方,或是在国家元首及其权臣因需要用自己收入(剩余产品)换取劳动,而把它作为工作基金支付出去的地方才能形成。”唐长安和拜占廷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是东西两大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据《唐六典》记载,当时有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和唐朝有友好交往,后来因互相攻伐、兼并,到开 相似文献
18.
19.
丁信善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3)
语言的共性(或称普遍现象)与类型研究不仅对于深入了解各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渗透,认识人类一般语言的本质和结构特点,预测一般语言和具体语言发展的趋势等方面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这种研究的成果对于外语教学,语言规划及语言政策的制订等方面均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故此,这一研究受到国内外愈来愈多的语言研究者的重视.本文拟对这一研究的历史发展作一简要叙述,以期有助于读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一个历时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吕患成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94,(3)
本文以历史经济地理为主线,兼及历史自然地理方面,论述了明代以来辽河流域的开发过程及其地理效应.以史为鉴,指出了今后区域开发应该注意的若干地理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