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或个人之间的交际,它的研究成果对外语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试图对跨文化交际研究予以综述,探讨和阐述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兴起和发展,研究的目的、范围和内容,以及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DMIS模型即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型,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于个体或群体的跨文化体验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其民族中心主义与民族相对主义两个主要阶段的跨文化敏感度水平的发展有助于人们对跨文化差异的认知。同时,针对各自不同的文化差异所发生的冲突,人们可以以交际文化的参与度、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以及对文化差异的专注度这五个跨文化敏感度层面来有意识地进行文化冲突的解决。  相似文献   

3.
跨文化语用失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的错误.主要从文化角度分析了跨文化语用失误及其成因,提出在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培养学生文化创造力的观点,以期有助于提高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4.
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目前,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推广,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于以往的那种简单的语言沟通、互通有无的特点:一是它的重要性、必要性日显突出;二是它的普遍性、渗透性更加明显.跨文化交际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社会科学中一门极具活力的新兴学科,正在引起广泛的关注.跨文化交流也正在从一种不自觉的人类行为转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但是由于人们对文化差异的感知度较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思维模式千差万别,往往导致交际双方产生心理对抗,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冲突和误区,使交际失败.研究跨文化交际的误区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人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增加跨文化交际的自觉性,消除跨文化交际的矛盾,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同.当前,跨文化交际中主要存在以下误区:  相似文献   

5.
文化定型是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指某群体或民族对他群体或民族共同认可的价值和行为的概括性表达,或叫固化的、简单化的看法.一旦文化定型与客观实际相吻合,它就对跨文化交际起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认知环境的限制,文化定型不一定和真实的情况相符,这就容易给跨文化交际造成障碍,从而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数量和质量.本文就文化定型的概念、形成原因和特点、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作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并就如何超越文化定型以取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提出了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语言意识是借助语言手段及联想场而形成和外化的意识映像的总和.语言意识具有人本属性和民族属性.任何语言意识都是具体某个民族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跨文化交际的实质是两种或多种语言背后意识映像的交流,是两种或多种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对话.语言意识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体现了其认知功能、交际功能、情感功能和元语言意识功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语言教学的性质、规律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出发,尝试性地探讨外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师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敏感度以及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保持中国特色文化的意义和方法,从而提高师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8.
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移情作为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在跨文化交际中备受关注。由于交际双方语言、文化背景以及思维方式等不同,常常因为移情缺位或移情过度而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鉴于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为发挥文化移情的正能量,有必要加强自身的文化语感体验,激发文化移情意识;超越本土文化羁绊,自觉进行文化移情认知;克服民族中心主义的文化偏见,提升文化移情能力;加强对他国文化的理解,减少文化移情障碍。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敏感度发展阶段分析与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衡量当代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敏感度作为反映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中备受关注。班尼特的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式描述了跨文化敏感度发展的不同阶段,强调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差异意识的重要性,逐步克服民族中心主义,在民族相对主义的道路上向着成功跨文化交际的目标前行。  相似文献   

10.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健 《理论界》2006,(1):157-158
世界经济全球化使不同社会、文化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产生了相互交往的强烈欲望。可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因素影响交际效果,有时甚至会引起不必要的冲突。本文从文化定势、语用失误和非言语行为三方面剖析了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原因。  相似文献   

11.
张炜 《兰州学刊》2007,(8):174-176
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是20世纪30年代中日冲突的两起标志性重大事件,文章从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的视角出发,运用构架分析方法,对事变期间《泰晤士报》的相关报道进行了全面考察,认为在这两次冲突事件中,《泰晤士报》的态度由纵容日本的侵略行径转变为对其行为的日益嫌恶,此时西方主流媒体关于抗日战争的报道语境逐渐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转换.  相似文献   

12.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时间语言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心理时间取向和文化时间观。这种差异势必在人类交际中引起磨擦和冲突。对于不同的心理时间取向和文化时间观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时间语言,以减少或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增强其交际活动的有效性,提高交际质量。  相似文献   

13.
人类交际有两种形式: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这两种形式相辅相成,构成人类交际不可分割的整体。肢体语言是非语言交际手段的一部分,在不同的文化中,肢体语言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要进行有效的交际,要想避免误解和文化冲突,就必须了解其他文化的肢体语言,了解人在空间支配、目光注视、手势与面部表情等方面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4.
张丹 《阴山学刊》2021,(2):107-112
跨文化交际同ISEC项目的外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外语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然而在ISEC项目日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教师角色传统与教学定位模糊、学生认识偏差与学习方法单一、教学资源匮乏与文化体验缺失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为提高ISEC项目日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开阔的国际视野和优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ISEC项目日语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要从把握日语语言行为的文化特性、重视非语言交际行为、构筑对异文化的认同感、构建适宜日语习得的体验式活动四个方面养成跨文化交际思维。  相似文献   

15.
2010年9月钓鱼岛“撞船”事件给中日关系走向蒙上了神秘“面纱”,媒体此时发挥了微妙作用。从2010年开年至“撞船”事发前后《朝日新闻》的涉华报道可以发现,日本政府是国际传播的强势主体,报道的题材选择和倾向性选择受两国关系中的利益和文化主导,同时也受传播规律的引导,这种传播还能反作用于两国关系。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词汇量的多少决定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对词汇记忆的数量和对词汇的理解深度不仅决定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影响了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思维的纵深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日语教学中,研究和探索适合学生的词汇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非常重要。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试图总结出一些日语词汇的教学与记忆方法。  相似文献   

17.
误解,在生活中时有发生,轻则令人不快,重则造成严重的人际冲突。语言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都试图揭示误解成因。但遗憾的是,这些研究都没有从交际过程出发来探讨误解成因。文章借助于Lakoff的理想认知模型,对误解成因进行充分描述和系统分析并给出误解的消减策略。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时代要求优秀的日语人才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传统日语教学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其教学理念、课程设置亟待改革,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日益凸显。以实际调查为依据,探讨日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9.
日本人在交流中往往采用比较委婉的表现形式,尽量避免直线式而选择螺旋式交流方式, 因而,言外之意对日本人来说极为重要。语言的交流离不开特定的语境,日本人的话语交流对语境的依赖更为强烈。广义的语境还涉及文化的关联。可以说,日本人表达上的某些特色是其心灵深处“娇宠心理”的体现。注重言外之意说明日本人对听话一方有强烈的依赖,期望对方的体察和关爱。  相似文献   

20.
《黛丝.米勒》作为亨利.詹姆斯早期创作的"国际题材"短篇小说,以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美国人为主要对象,运用现实主义的写法向读者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欧美文化的冲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小说女主角黛丝.米勒交际失败的悲剧根源对我们深刻理解情感冲突背后的文化差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