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赵尊岳是民国时期重要的词学家,他在借鉴况周颐词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风度”说。他将“重拙大”作为“风度”的基本要素,并对其作了进一步阐释,讲求词的外在形式的审美作用,强调主体“词心”的涵养和词法的锤炼,显示出了传统词学向现代文学理论转变的痕迹。  相似文献   

2.
陈宏谋是广西历史名人 ,一生从政 ,但他经世致用的政治思想渗透到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中 ,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学观。以他给张西清《泛槎吟》所作的一篇序文为例 ,论述陈宏谋关于“好诗标准”、“才学与作诗”、“诗歌地位”等文艺观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早年人生际遇、求学湖南第一师范的经历和“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孕育了毛泽东体育价值观。《体育之研究》指出:“动以营生也”“动以卫国也”,表明体育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有利于保家卫国。在革命时期,毛泽东进一步培育和发展了他的体育价值观,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融为一体。毛泽东体育价值...  相似文献   

4.
“班门弄斧”,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成语.是对不自量力的“拙匠”的油笑。但你可曾听过“弄斧必到班门”这句话?这句话是数学家华罗庚教授说的,是他的为学心得。  相似文献   

5.
领导班子能否做到“谋大事,促发展”,将直接影响到高校能否抓住机遇,促进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高校领导班子建设,需要加强理论武装工作,提高领导班子“谋大事,促发展”的理论素养和战略思维能力;加强调查研究,增强领导班子“谋大事,促发展”的科学决策能力;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激发领导班子“谋大事,促发展”的机制活力;统筹学校发展战略,在树立领导班子“谋大事,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铃木大拙的经历和其代表作《日本式灵性》一书,以及大拙访问中国与知识界交流的情况,然后通过分析“日本式灵性”这一名称及其与日本佛教的关系来照见大拙身上的民族主义倾向,并提出其以禅为日本式灵性代表所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即非理论”和“人”的思想两方面来考察大拙对中国禅的理解问题.  相似文献   

7.
宋江一生横遭封建统治阶级当权派的迫害,而他却逆来顺受,委屈求全,韬光养晦,死而无怨,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这看来好象是个“谜”,其实一切野心家、阴谋家,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癖好,叫做“克己复礼”。“小不忍,则乱大谋”,宋江把“小害”强忍,其目的是为了实行“替天行道”这个“大谋”。“逆来顺受”是宋江的“克己”,而“替天行道”  相似文献   

8.
“班门弄斧”,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成语,是对不自量力的“拙匠”的讪笑。但你可曾听过“弄斧必到班门”这句话?这句话是数学家华罗庚教授说的,是他的为学心得。当时,他接到西德、法国、荷兰、美国、加拿大……的许多所大学邀请前往讲学。  相似文献   

9.
汶川卧龙核桃坪。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高耸入云的青山下,一条清澈的小溪缓缓流淌,国宝大熊猫的“豪宅”幽居其中。  相似文献   

10.
当前许多教师在回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中“推”与“敲”的优劣时,往往以故事的演进、情节的展开为依据,他们认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只不过在叙述着贾岛自己一段拜访友人的经历,情节之外所有的诗性因子就这样被他们一一抹杀。其实,《题李凝幽居》的主题应该是突出李凝居所远离尘嚣的岑寂,在创作方式上存在着“妄想揣摩”的可能性,并非一定是其行程的实录。  相似文献   

11.
解读《史记·樊郦滕灌列传》透析刘邦用人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邦之所以可以建立汉王朝,与其用人之道有紧密的关系。他在秦末利用家乡丰、沛起兵,被拥立为沛公,跟随者先是任亭长时所押送的囚犯和逃亡归附之人,其后以一些低级官吏为助手,在有了一定声势时才接纳文人、儒生和旧贵族。刘邦用人之道是其得于建立汉朝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特别是“三落三起”的传奇经历,使邓小平形成了既富有特色又多姿多彩的人生哲学。他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人生理想;具有刚直不阿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形成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乐观豁达和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以及光明磊落、公道正派、顾全大局、谦虚质朴的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13.
程光炜 《南都学坛》2004,24(1):63-69
表现伟大的时代性题材与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相统一,是茅盾文艺观最突出的特色。文艺要为人生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建国后茅盾文艺观受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响发生了曲折的变化,概括起来即:1949至1955年间丧失主体意识的盲目附和;1956到1959年,他开始用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反省社会和文艺的弊端,但很快又被迫转向"表态"和"批判"状态;60年代中期之前,他关注与支持"中间人物论",主张历史剧应该"古为今用",但强调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文革"中,茅盾文艺理论和批评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又逐渐出现复苏迹象。茅盾文艺观的自相矛盾,在他解放后出版的著作中有极其生动的表现。茅盾虽然强调文艺反映社会重大事件,但重心明显向着强调文学作品的艺术规律和艺术性的方面倾斜。这种主张虽然与当时轻视创作规律的流行理论不协调,但却反映了茅盾顽强的艺术信念。眉批是茅盾当时一种更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创作,它是对不能自由创作的时代的无声抗议,也是一种高度的自我扭曲。  相似文献   

14.
费孝通先生为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的创建者之一,历任学校第一任副院长、教授、名誉校长等职。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费孝通先生以其辛苦的经营,奠定了中央民族大学的学术根基;以其统揽全局的胸怀,引领着学校学科发展的方向;以其铮铮的风骨,成为民大学人的楷模;以其一往情深的情怀,始终倾情于民大的建设和发展,为中央民族大学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刘商诗歌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既不同于大历十才子,也有别于元和诗人。其诗体裁较丰,形式多样。体物逼真,形象鲜明,诗中有画。抒情真挚而深微,语言大多自然疏淡、平易浅近,也有绮丽华美之句。诗歌风格多样,既有清新明丽、冲淡自然之作,也有空灵蕴藉、绮丽华美之作,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他在大历、贞元诗坛上自成一家,在唐代诗歌史上虽不为大家,但不失为名家。  相似文献   

16.
郭明辉小说是对城市的叙述.他笔下的城市与人物是和谐的.他不写变形的人物,不刻意加入自己的思考,甚至不显露自己的情绪,似乎只是忠实地表现城市生活,做一个旁观的记录者.郭明辉小说的叙述具有平民化倾向,但作品内容的平民化并不等于作者立场的平民化,他看似以大众立场(民间立场)介入文本,但从小说中主人公的身份、作者处理题材的态度等方面,能够看出作品的精英立场.  相似文献   

17.
周济作为常州词派的关键人物,其《介存斋论词杂著》中关于白石的一段点评,最早正面提出“寄意题外,包蕴无穷”的说法,具有一定的纲领意义。周济以“破”带“立”,对“今人”标举姜、张,讲究“磨盘雕琢”的创作风气进行了批评,提出了“寄”、“意”兼重而至“浑化”的词作审美理想。周济在张惠言词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演绎,其立论既有时代背景,也有理论高度,对常州词派的最终确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月人乃当代著名词人,其词植根于现实生活,凸现时代精神.形式恪守"倚声填词"的圭臬,又善于创调.词境不减宋人高处,卓然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9.
巴金在《家》中渗透着他对生命过程的强烈情感体验和深邃的思考,他用交织着复杂爱恨情感的笔触,塑造了鸣凤、瑞珏、觉新、觉慧等人物形象,他以极大的热情关注这些人物的死生、爱恨、离合、成败,并随着这些人物的遭际而痛苦,欢喜,抗争,进而完成了他对生命本身具有的破碎意识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少年刘彻受儒家思想教育,登位后由怀疑天命到倾信天命、天瑞,将自己视为与众不同的超人,实施他的文治武功,并几十年不懈地追求长生不死。晚年因家庭悲剧、求仙及对外作战的惨败,醒悟过来,下了著名的罢轮台屯田罪己诏,承认自己的过错,由有为政治转入到息兵富民的轨道上来,为昭宣中兴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