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段湘怀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6)
王尔德的<莎乐美>在主题模式、唯美理念、语体风格和情节结构等方面都对白薇的成名作<琳丽>产生了极大影响,这种影响的存在可以从白薇的个人生活经历和创作经历的角度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2.
曾真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3):100-102
日本唯美派尤其是谷崎润一郎对白薇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白薇的作品对日本唯美小说情节结构的借鉴以及对女性"恶魔美"思想的借鉴.她后来的创作渐渐超越了日本唯美派只注重个人情感忽视社会现实的局限,反映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和深刻的社会时代主题,从而使她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从白薇接受日本唯美派影响的事实中,也反映了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近代文学思潮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马薇薇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21(2):83-87
众多女性主义学者打破男性中心主义价值体系,认为肥皂剧之所以对女性观众充满魅力,广受欢迎,是因为肥皂剧能带给女性叙事的乐趣、表现大众快感机制、展现私人领域、建立肥皂剧的知识和话语体系。但这些研究能否完全代表所有女性观众的观点,仍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以20世纪美国著名生态女性作家的作品为依据,探析20世纪美国生态女性主义观,揭示父权制对女性和自然的双重压迫及女性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以求建立男性与女性,人类与自然间的和谐平等关系。 相似文献
5.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313-317
在《她乡》中,美国女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通过解构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意识,构建了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相融、人与人平等和关爱等女性价值观基础上的生态乌托邦。这恰好与当下生态女性主义所关注的问题相吻合。本文通过对生态女性主义的解析,解读小说《她乡》中所蕴含的生态意识和女性意识,从而得出只有遵循生态女性主义,解救自然生态与人类自我,建设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系统,人类社会才能够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建春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143-146
在《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中,自然和女性都在父权制的压制和奴役下散失了健康和繁殖能力,整个生态系统处于崩溃的边缘,面对危机,只有用包括关联主义、整体论和多元论的原则,才能动摇二元思维、价值等级观念和统治逻辑3个支点搭建的父权制堡垒,实现自然和女性的真正自由。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王熙凤和斯佳丽这两位具有女性意识的女性人物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她们都是婚姻上的失败者,原因是她们都对父权制所建构的性别角色观念进行了反抗,并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揭示了导致她们婚姻失败的根源,即父权制社会构建的社会性别结构与普遍存在的男性权力中心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爱米莉.劳利斯在爱尔兰文学界占有一个非常特别的位置。在爱尔兰文艺复兴中,她是为数不多在小说上有所成就的作家。多才多艺的她在文学、历史、博物学方面都发表了一些很有影响的作品。作为一个非常敏感的女性,她把历史、自然、文学完美的结合起来,来解释自然、人类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和父权主义思维定式对三者关系的影响。作家在生态女性主义出现的70年前在这方面的探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薛瑛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7,(2):93-100
"越南新娘"作为存在于中国的一类数量庞大的女性移民群体,因大众媒介的广泛报道而被熟知,对于什么是"越南新娘"、如何定义与划分"越南新娘"、为什么大量的"越南新娘"仅单方向从越南流向中国等问题却缺乏深入探讨.通常认为"越南新娘"迁徙的初始动力是源于对岸邻国不断腾飞的经济的影响,但是从权力分析视角观察,发现"越南新娘"单方向流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越南新娘"的流动背后所体现出的权力关系也是重叠的、多层次的,"越南新娘"处于权力结构的低端,面临婚姻中的权力、中越国家间权力的差异以及父权制的国际体系的多重影响.多重权力结构造成了"越南新娘"的生存困境,最终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类似"越南新娘"的女性移民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周红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6):77-80
霍桑的《红字》在诞生一个世纪后,进入了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野。这一视角的分析指出,以宗教为代表的父权制对人性残酷的压抑不但造成了诸多如海斯特这类女性命运的悲剧,也扭曲了男性生命状态,而回归自然、人性,于母性中汲取力量,是摆脱异化、重获生命和谐的希望与路径。 相似文献
11.
陈建水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3):49-51
婉儿是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作品《浮城》中的悲剧女性。作品围绕女主人公婉儿的"抗争"展开故事情节,从人性的角度揭示了造成婉儿悲剧的社会原因和"浮城"毁灭的必然性,进而凸现了婉儿形象的悲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朱松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0(2):141-144
康有为的《孟子微》以诠释《孟子》为契机,呼应时代,吸纳"西学",既努力尝试复归原典,更积极致力于哲学创新,"裂山泽以辟新局",引领中国哲学乃至中国文化冲出封建循环怪圈而迈向近代,在古今递嬗的转折时期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周建平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1):11-15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哲学思潮,它崇尚理性思辩,追求人性“自然”,开创了一代哲学新风,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作为时代风潮,它在扬弃儒学的同时更闪耀着人性发现的绚烂光芒。 相似文献
14.
申明秀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100-102
像《红楼梦》这样伟大的作品必然意味深长,不同的视角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因而正确把握作品的深层底蕴,就显得很重要。《红楼梦》"两旨"并驾齐驱,灵性与佛性应是作品的根本底蕴,抓住了这两点,才能真正走进作品,走近作家。 相似文献
15.
自然科学以及由其产生的现代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科技被视为当代世界的绝对主宰.哲学尤其是哲学中的"形而上学"遂被视为过时或甚至根本无意义.本文通过对"形而上学"本质的考察,挖掘其深刻的时代意义,呼唤新的"形而上学"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6.
鲁京晶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6(1)
采用韩礼德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和情态系统为理论框架,选取近五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决赛中的问答部分为语料,采用量化和描述的研究方法,对情态表达在演讲语篇中的表现形式、出现频率及体现的人际功能进行分析、归纳,并寻求相关解释. 相似文献
17.
张文刚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6):77-83
“城市”和“乡村”这两大意象,构成了于坚诗歌的两大话语体系,亦构成了诗人创作的空间背景和心理背景,这其中极其重要地包含着一种生态寓意。“城市”和“乡村”不仅从外显的空间关系更从内隐的诗性角度和精神层面构成了两种生态的存在样式,二者的映衬以及诗人心灵的游走实现并升华了诗人的理性期待和审美期待。放在纵向的诗歌生态链中考察,于坚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诗歌内容和诗歌形式具有一种诗歌生态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华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6):43-45
论述了《左传》中的否定词“未”的语法功能和表义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未”的表义问题。“未”不是只能对过去表示否定,而是对过去以至现在表示否定,对将来表愿望或可能,强调动作行为的可变性;而且“未”没有“不”的含义,当“未”后跟助动词,没有动态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时,“未”表静态否定,但仍有动态意味,表示“还不”。 相似文献
19.
王强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3):50-54
生态论理对传统伦理的超越是以对"主体"范畴的重构为逻辑起点的,其内容包括生态主体与现代理性的结合;道德规范与"生态语境"的嵌合,以及价值指向递进到生态整体的层面.同时,超越并不意味着抛弃而是在更宽广"意义框架"中的理解和定义,而这正集中体现在"主体"手段与意义间的模式转换上. 相似文献
20.
张吕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3):49-54
女性写作由20世纪20年代浮出历史的"地表",到40年代独占鳌头,至90年代兴盛繁荣,构成了20世纪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意味着女性不再是被人任意书写而是开始主动书写自己的历史。在社会政治发展的不同阶段,女性表现出的不同文化心态成就了各个时期女性写作的经典样式。女性写作在20世纪现代化的进程中,由边缘话语渐次发展,不断生长,终至入主文坛,结束了中国文学史几乎只有一种性别声音的历史,成为一种无以忽略的文学存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