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近代“人”的观念的演变陈廷湘19世纪上半期,西方现代文化的大潮伴随战火大规模涌入中华国门以后,逐步引起了中国固有文化各个层面的演变,作为精神文化深层结构的人的观念也逐步渗入新的因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在鸦片战争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社会的先进...  相似文献   

2.
我们现在正在努力实行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首先应是“人”的观念的现代化。实现“人”的观念的现代化,需要对于传统思想中的“人”的观念进行反思。中国传统哲学中有没有“人”的观念呢?如有,传统哲学中“人”的观念的内容如何呢?这些都是首要研究的问题。多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中国古典哲学以“人”为中心问题。既然以“人”为研究的中心,应该是具有“人”的观念的。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人”的观念,与西方近代哲学中的“人”的观念,必有显著的不同,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相似文献   

3.
刘作 《兰州学刊》2014,(5):6-10
人因其意志的自律而是目的自身。"人是目的"的准确说法是人性或理性是目的,人性是设定目的的能力,是一贯性的自由。人是目的首要针对的是人的理性与感性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前者的外在运用。人是目的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不会破坏自然,相反,它要求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人是目的的运用需要考虑人的情感等因素,具有可操作性。由此,构建美好的和谐社会要求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康德的"人是目的"的观念。  相似文献   

4.
浙江大学中文系于今年年初,牵头召开了由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的“文学史观念和方法”研讨会,会上,就如何更新文学史观念和采用新方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到会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传统的文学史观念和方法,以及以这种观念和方法撰写的文学史著作,已不能充分解释许多文学史现象,也难以满足我们对文学发展内在规律的认识了。要真正把握文学史的规律,就必须解决文学史的研究目的、文学的社会价值与审美价值的辩证关系、历时态与共时态的有机组合、作家的创作心态与文本境界的系统关系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文学史当中都体现出一定的内在规律,需要我们从新观念、新方法上来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接着,会议就文学史观念和方法的更新问题各抒己见。 盛子潮(浙江省文联理论研究室):《上海文论》开辟“重写文学史”专栏,试图对一些已被公认的文学史结论,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但其观念和方法,基本上还是“历史——美学”的批评观。能否从文学形态研究出发重写文学史。这样可以打通文学史的外部研究和内  相似文献   

5.
“人”和“民”的混淆(香港)黄展骥在今天,我们享有空前的物质文明。遗憾的是,粮神生活却被忽视,以至于生活空虚、精神萎缩。常情而论,如果社会物质建设太过于缺乏,则难于发展精神生活。但是,今天却有倒转过来的倾向!人类的精神智慧远远追赶不上科学、技术、物质...  相似文献   

6.
白淑杰 《南方论刊》2008,(2):86-87,85
中国文化思想以“和”为贵,“和”代表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理想。千百年来,华夏儿女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寄予了“和”的理想,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更以“和”为至境。人们对“和”的追求广泛而强烈,从天地和合、天人合一、人人和合到具体的物之和、艺之和乃至心之和。“和”观念对中国艺术的境界、对作家主体的人格修养、对文学风格的形成都曾经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贾母是荣国公贾源的嫡子贾代善之妻,金陵世家史侯之女,《红楼梦》中宁、荣两府上下几百口的老太太、老祖宗。王昆仑先生在《红楼梦人物论中》说她是“宗法家庭的宝塔顶”,其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不言而喻,但她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人性,允许某些年轻人个性的自由发展,绝不是所谓的“封建卫道士”。一宝玉不愿读经书、作八股,得到了贾母的同情和庇护。第二十五回,宝玉中了邪,生命垂危,赵姨娘得意乱说。贾母痛斥赵姨娘说:“烂了舌头的混账老婆……素日都不是你们挑唆着逼他写字、念书,把胆子吓破了……这会子逼死了,你们遂了心,我饶那一个?”①…  相似文献   

8.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人本”观念是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企业务实的选择。如何做好“人”的文章是企业发展与兴衰的关键所在。基于“人本”观念的哲学依据和现实意义,“人本”管理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9.
浅草 《家庭科技》2014,(9):49-49
很多人都听说过,人的思维方式分为"左脑型"和"右脑型",因而人就可以据此分成"左脑人"和"右脑人"。"左脑人"和"右脑人"人类大脑的左右半球控制着不同类型的思维。左脑主要负责语言、逻辑、数字、推理等能力,右脑主要负责音乐、颜色、图像、经验等认识。在一个人身上,一种类型的思维比另一种类型的更占优势。在心理学上,这种流行说法来自于大脑科学上关于左右脑分工的理论,该理论源自1960年代美国医生罗格·斯佩瑞的研究,他因此项研究获得了1981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认识史的各个阶段上,科学和神话总是在互相斗争而又以不同的比例互相联系着。科学和宗教是不可调和的,但两者又难分难解地保持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周易》在神秘的形式中包含有科学的思想因素。本文想就先秦至汉代这一时期,对与《周易》有密切关系的“取象”“运数”,从方法论上作一点粗浅的分析,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1.
“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分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经济学和伦理学两个学科逻辑起点的“经济人”和“道德人”概念 ,是基于人性假设的理想类型 ;“道德人”和“经济人”理论上的疏离不仅带来了理论范式上的歧争 ,更严重的是 ,由此带来的制度安排也有悖于行为主体的真实选择 ;经济学和伦理学两个学科应在原来假设的基础上各取所长 ,这样才能较真实地反映人类行为的多层面相 ,进而不断优化现实中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法律人观念的分析揭示了其所依赖的前提以及由此导致的论争.首先是法律与人的关系,这一层面展现出的是一种被型构起来的二元对立图景,即法治和人治;其次是法律普遍主义与法律特殊主义之间的对立,在这一层面揭示法律人观念的法律普遍主义前提;最后阐明法律人的观念在根本意义上以中国人的生存秩序观念为前提.如果说中国人的生存秩序观念要建立在政治共同体的意志决断以及蕴涵在生存活动之中的法理基础之上的话,那么当下中国法学自我反思和重构的基本要求就必须重新考虑某些已经被我们遗弃了的东西.因此,重新思考法律、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也必将占据我们思考法律问题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正>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不同,自然界事物的变化是盲目的、无意识的,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就通过这些盲目的、无意识的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因此,自然界的发展具有的不依  相似文献   

14.
一、“和”的哲学意蕴 重“和”,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特征,其哲学意蕴丰富而深刻。 和,即差异共处,代表和谐。古代思想家主张差异相容,多元并存,不赞成排他斥异,不追求单一纯粹:“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左传·昭公二十年》)这里,和是对客观世界多样性统一、复杂性协调、差异中和谐的概括,承认差异并存及其复合化、丰富化是世界存在的根本方式。这是辩证哲学的基本品质之一。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钱”已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社会上出现的某些消极现象,诸如:“官倒”、“私倒”行为猖獗,假冒商品充斥市场,拐骗妇女儿童、卖淫、诈骗、盗窃等等,无不与金钱有关。当人民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急需抢救时,以钱作为抢救条件者也不乏其例。可见,“金钱至上”的观念对社会风气的腐蚀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诚然,在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今天,在经济生活中树立价值观念是必要的,但必须把价值观念和“金钱至上”观念区分开来。建筑在  相似文献   

16.
人的现代化关键和中心问题是人的观念现代化。人的观念作为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客观世界和规律的反映 ,一旦形成 ,就会反过来对人的行为进行指导 ,从而反作用于客观世界。正确反映了社会存在的观念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而滞后或超前的观念却对社会发展有极大的危害。社会的改革 ,往往先要改变人的观念 ,观念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希腊词“自然 (physis)”和“存在”一样是个多义词。它的原义本是产生 ,涌现 ,而随着哲学的诞生 ,它却作为本原被发现 ,并被具体规定为水、气、火。后来 ,在巴门尼德存在哲学的影响下 ,希腊人的自然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显然接受了存在论哲学 ,并在其视域的指引下 ,把自然规定为元素 ,质料 ,相或形式。  相似文献   

18.
“边缘人”和“零余者”的悲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杰 《殷都学刊》2005,(3):94-96
在中国现代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零余者”和“边缘人”形象,他们实际上是“五四”时期及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群受着压迫开始觉醒而自身又带点病态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传统文化的血脉、国家落后挨打的现实、异域文化的诱惑冲击交织着生命情感的痛苦,谱写出了这些“边缘人”和“零余者”的命运悲歌。  相似文献   

19.
人类解放包括“观念的解放”和“现实(物)的解放”两个环节.德国唯心论哲学完成观念的解放,而马克思则通过实践的批判,完成“物的解放”.康德的对象化原理被马克思改造为实践的对象化原理,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而马克思的实践的批判构成黑格尔绝对精神客观化的现实环节.马克思对现实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践的革命的批判,是以“物的解放”为基础的“观念的解放”,因而是人类解放的最终形态.  相似文献   

20.
关于价值和“人的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认为,一个理论系统中的价值概念的涵义应是统一的、完整的。针对目前学术界对价值的理解有“属性说”和“关系说”等不同方式,作者支持“关系说”的观点,并从这一角度阐述了对人的价值的看法。其中对目前价值论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如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人作为客体的价值与主体的自我价值,功利价值与人道价值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作者认为,从“关系说”的思考方式去理解价值和人的价值是一条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