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隋书》曲笔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初官修前代正史,以撰写胜国兴亡事迹的《隋书》最受重视。唐太宗李世民屡屡亲自过问,还为之组织了最为强大的史官班底。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任总监,秘书监魏征直接领修,名史家颜师古、封德彝、孔颖达、许敬宗、令狐德棻先后参修。李世民是古代最开明的君主之一,魏征则以直谏名垂史册。李、魏君臣一再标榜史官必须“直笔其事”,“善恶必书,无所忌惮”。在这种背景下,《隋书》理应如清代学者周中孚、赵翼等人赞扬的那样,“据事直书”、“毫无忌讳”。但是,在认真考察了《隋书》的  相似文献   

2.
魏征和唐太宗,是被正史美化的人物,是历史上著名的贤臣和英主,被公认为能同心协力、共计国事的典型。果真如此么? 魏征早年的政治生活,走着一条极曲折的路。他先入瓦岗军,后与李密一同降唐。入唐后自告奋勇去山东招降瓦岗军旧部,不幸又为窦建德所俘,不得已拜“起居舍人”,直到窦建德在武牢败迹,他才二次归唐。但遗憾的是,他归唐后并没有很快为李世民所录用,却成了世民的政敌李建成的下属,为建成出谋画策,与世民争夺帝位继承权。据《旧唐书》载,他“见太宗勋业日隆,每劝建成早为之所。”(《魏征传》)劝建成俟机立功,树威天下,扩大影响,结纳“英俊”(《高祖二十二子列传》)。主意挺厉害。在玄武门之变后,建成、元吉惨败身死,魏征亦成败亡之虏。事变后太宗派人把他叫来,厉声斥责:“汝何为离间我兄弟!”当时“众为之危惧”,而魏征却“举止自若”地回答:“先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图书目录主要有六分法和四分法两大分类系统。汉代刘歆编撰的《七略》首创六分法;魏晋至隋,书目编制和图书分类有了发展;唐代魏征等人编撰的《隋书·经籍忘》将图书则并为经、史、子、集四部,即为四部法。初步形成了图书目录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4.
以“贞观之治”把中国封建史推向极峰的千古英雄唐太宗,也曾有过“怕”的记载。据《五千年演义·隋唐史》披露:有人送给唐太宗一只善于捉鸟的鹞鹰,太宗爱不释手,玩赏如醉。一次,他带着这只心爱之物在御花园玩得正开心,人禀魏征有事面奏,唐太宗一时慌悚,忙把鹞鹰藏进怀里,待魏征走后掏出时,鹞鹰已断气憋死了。  相似文献   

5.
一、《诗品》正名《梁书·钟嵘传》云:“嵘尝评汉、魏、六朝五言诗,名曰《诗评》。”《南史·钟嵘传》则称此著作为《诗品》。《隋书·经籍志》有著录,云:“《诗评》三卷、梁钟嵘撰。”注云:“或作《诗品》。”《新旧唐书·艺文志》则承《隋志》之旧。南宋以还,官私书目著录则仅署《诗品》之名,不复有《诗评》之称。是书名称沿革,大致如此。《梁书》作者姚思廉、《隋书》作者魏征等,均初唐间人,而此两书同时在唐贞观三年  相似文献   

6.
文史长廊     
魏征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谏议大夫,是唐“贞观之治”的核心人物。在辅佐唐太宗治国时,他抱着“耻君不及尧舜”的心情,17年如一日地“随事谏正”,直言主讳,对唐太宗治理好国政,建立强盛的国家起了很大作用。唐太宗曾称他是“一面镜子”。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57岁的魏征由于操劳过度,体弱多病,向李世民恳切地请求辞职。他提出了三个理由和愿望:一、年老多病,精力不胜所任;二、退位让贤,以顺应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三、愿当有衔无职的散官,“拾遗补阙”,经常提出意见和建议。魏征退位以后,仍继续关心朝政,进谏如流。其中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就是他退休后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唐太宗的政绩,前人论述甚多,而对其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却少有专述。本文拟从这方面,试加评论。(一) 隋末战乱,古籍散亡极为严重。唐高祖李渊采纳秘书监令狐德棻的建议,用高价购募遗书。与此同时还增置楷书,组织专门人才缮写古籍,其结果是“数年间群书毕备。”(《唐会要》卷三十五)唐太宗在继承父业的基础上,于贞观二年接受魏征的建议,对五经、史记、诸子、诗赋等,重新校定,“数年之间,秘府粲然毕备。”(引文同上) 为了治国急需,唐太宗于贞观初年命魏征、虞世南等人编写《群书治要》,凡五十卷。资料取之于六经、诸子等古籍。贞观五年该书完成,太宗赐诸王各一部,以备攻读。(《唐  相似文献   

8.
《贞观长歌》这部历史大戏日前正在央视热播,里面塑造了千古明君李世民及唐朝统治集团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岑文本等唐朝开国前期一系列风云人物的英雄群像。长孙无忌作为开国元勋,备受人们的注目。那么,其历史上的真实形象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9.
1 初唐,是指唐朝建国后的近百年。这一时期唐朝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及改铸新饯等措施,使被战乱破坏的社会经济逐渐得到复苏。唐诗就是在这样的政治经济条件下萌芽的并在对当时诗坛上南朝齐梁以来浮艳淫靡、综错婉媚诗风的斗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唐朝建立,南朝齐粱诗风在文坛上还有较大的影响,不仅李世民写宫体诗,而且还命令魏征、房玄龄、虞世南等大臣编纂《北堂诗抄》、《艺文类聚》、《文馆词林》等类书,其目  相似文献   

10.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著名奏疏。他指出: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积聚德义,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厉行十思。在我看来,魏征所提出的通过“积德义”实现长治久安的纲领性意见,所强调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的安国良策,以及通过“十思” 自戒和选贤任能的干部政策,从而达到“垂拱而治” 战略构想,对今天我们党领导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文将紧扣“十思”,从六个方面试作简论。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文学与梦结下了难解之缘。文学史上,多少文人诗家把梦引进了自已的作品。无数奇妙的梦境汇成了文艺苍穹的璀灿星河。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皆是以梦弥盖全篇。《水浒》中的宋江梦见九天玄女娘娘,《西游记》中的魏征,梦斩泾河龙,《红楼梦》中更有大大小小三十多个梦境。小说写梦,散文写梦,戏剧写梦,诗歌,更是梦的艺术宫殿。李白梦游天姥,发抒“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的豪  相似文献   

12.
查一路 《社区》2013,(32):46-46
《隋唐嘉话》里有这样一则故事:时光定格到唐朝,唐太宗坐在春光园中玩自己的鸟,这种叫鹞的鸟,非常漂亮,眼睛比赵薇大,身段比林志玲还俊俏。一阵脚步声.远处来了魏征,太宗急忙把鸟藏到怀里。后来发生的事,人和鸟都始料未及。  相似文献   

13.
一 唐人吴兢所撰《贞观政要》,是一部研究唐初历史十分有价值的政论性文献。全书共十卷,四十篇。它记载了贞观年间(公元六二七——六四九)唐太宗李世民及其臣僚们,如魏征、房玄龄,王珪、杜如晦、褚遂良、孔颖达、虞世南、温彦博、岑文本、马周、戴胄、姚思廉、杜淹等四十余人关于“治国安邦”方面的言论,其中有唐太宗和左右大臣的政论,有大臣们的奏疏和有关重大的政治措施等等。可以说《贞观政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一提起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人们自然会想到魏征.魏征,字玄成,河北钜鹿人,后徙河南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生于公元579年(北周宣帝大成元年),死于643年(唐太宗贞观十七年),享年六十四岁.魏征对唐代的政治多所献替,功勋卓卓.他提出的“偃武修文”政治主张,对贞观时期的政治生活和唐代社会的发展、繁荣起了重大作用.魏征不愧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伟大政治家,他的历史功绩应当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5.
魏征史论所体现的进步历史观张淑芳魏征是唐初重臣,既是政治家,又是史学家。他学识渊博,观察问题敏锐,很有政治远见,他的政治思想.史学思想都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思潮。贞观初年,重修梁、陈及北齐、周、隋王朝正史,魏征以秘书监“总知其务,凡有赞论,征多预焉。”...  相似文献   

16.
魏征的道教美学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贞观名臣魏征是由道士入仕的政治家。因而 ,他的基本思想和治国方略中也体现出道家、道教的审美心态和价值标准。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认为魏征的美学思想对于初唐道教史和唐代美学思想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7.
《群书治要》作为初唐著名谏臣魏征、虞世南等辑录前人著述以作谏书的匡政巨著,为唐太宗“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作用,书中包含了修身、齐家、为政、官德、用人、教育、道德、民本等修身治国之道,并富含正己修身、以德教民、仁政爱民、明德慎罚等德治思想,这些德治思想对于复兴中华文化、构筑民族中国梦,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群书治要》作为唐初著名谏臣魏征及虞世南等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以辑录前人著述作谏书、为唐太宗“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汇集了千百年古圣先贤治国的智慧、方法、效果及经验,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指南。此书为拯救当前社会道德危机、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构筑民族复兴中国梦、对现代人尤其是领导干部修身治国,可以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9.
晁补之的史评文章有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在《唐旧书杂论》中,他以史学家认真严肃的态度指出了唐代君臣的是非功过.甚至于对受到人们一再褒扬的太宗皇帝和他的贤臣魏征、马周等,晁补之都毫不留情地直揭其短.这些富于激情的议论,生动地表现出作为一个正统的儒家知识分子对于社会和历史的看法,也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积极入世的情怀.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唐太宗与虞世南、魏征的微妙关系的比较 ,认为虞世南与太宗的关系不仅是君臣关系 ,而且有着良好的私交 ,而太宗和魏征的关系则是一种充满着政治张力的君臣关系。造成这两种关系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太宗对南方文化的崇尚超过北方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