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创作心态角度分析了清代中期桐城诗派领袖姚鼐对浙派领袖厉鹗的诗学批评及其原因所在。姚鼐以充满阳刚气度的儒家君子人格作为立身之本,进而在文学创作中也追求一种与之相应的弘大之美;而厉鹗由于性格及生平经历等原因,一生以诗人自居,以文学创作为立身之本,故而在文学创作中求新求奇但境界不广,故此引发姚鼐对其创作的严厉批评,由此可知姚鼐、厉鹗两人诗学歧异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其人生定位的不同。理解这一点不仅对于理解淅派和桐城派诗歌大有裨益,也为清代诗歌的心态史研究提供了一个上佳个案。  相似文献   

2.
儒家君子人格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的人格审美范式。当代文化语境下儒家君子人格所具有的道德、审美、教化与思想内涵,是审美化价值理念、认知图式人格的体现,也是审美教育服务家国价值旨归和仁爱认知原则的人格原型,可为大学生人格培育确立目标导向。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美学课程,其路径大致包括在社会美教学中推重崇高型君子人格、在自然美教学中倡扬比德型君子人格、在艺术美教学中濡养儒雅型君子风范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正>诗以言志,咏物抒情。骆宾王的《咏水》通过对水意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君子人格的追求。笔者拟从该诗的意境出发,结合骆宾王的人生历程,试对《咏水》一诗中刻画的君子人格做一简略分析。一、君子有道,志存高远首联展露了诗人胸怀远大志向的豪迈情怀。诗人认为水的地位是崇高的,是连通天纲地纪的载体,  相似文献   

4.
论孔子君子人格观的诗性言说方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君子”,是孔子理想的现实人格;“君子”人格观,成为其伦理思想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君子人格,孔子使用了理性言说的方式进行理性阐释,从而体现了先秦时代的哲人所具有的理性高度。同时,他还使用了诗性隐喻的言说方式阐述君子的人格、评价和教育弟子,从而使其言说呈现出一种原始“诗性(智慧)”的特征,并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君子"概念起源较早,经过孔子的阐发,基本定型为对有道德修养之人的称谓,成为儒家理想人格。《吕氏春秋》广泛采撷了诸子各家思想的精华,是先秦时期最后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对君主的道德修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全书通过称引《诗经》中"君子"的作为,为统治者树立了榜样;沿用《论语》中"君子"与"小人"对举的描写方式,使"君子"的内涵更加明晰;引述孔门弟子及其他君子的事迹,完善了对君子理想人格的构建。《吕氏春秋》延续了历史上"君子"的含义,"君子"在书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指君主;二是指有位又有德者;三是指有道德修为之人。  相似文献   

6.
和谐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儒家和谐思想体系中,道德完善、刚毅进取的君子理想人格是整个学说的人格基点。君子理想人格对儒家所倡导的社会和谐至少起三方面的作用:君子品质优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子;君子成为人们追慕的道德典范,对社会和谐起范导性作用;君子注重公平正义、合作互助、协调和解、诚实守信等外在的行为规范,充满道德伦理与自律精神,有利于社会公德的建立,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但因为过于"理想",君子理想在古代社会无法真正实现,一些君子之道的践行者甚至走向君子的反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远古神话中的理想人格是“英雄”,他们身上凝结的是远古人类勇敢顽强的奋斗精神,给了人们征服自然的信心和美的享受。儒家学说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君子”通过立功、立德来超越死亡,他的人格特征往往被统治阶级所利用,但对世人具有永恒的激励和警策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呼唤的理想人格是君子和强者的合二而一,它是进取性道德品质和协调型道德品质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理性型”的人格模式。  相似文献   

8.
《周易》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包含有丰富而深刻的人格义理,为我们塑造了两个层次的理想人格———君子与圣人。君子是低一层次的理想人格,“元亨利贞”是君子之德,“修己”和“崇德”是君子之行。君子之上是圣人,具有超越性。盛德大业,天人合一是圣人的特质;法天有为,穷神知化是圣人之行。君子和圣人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人格风范,对当代社会人格重塑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君子人格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基本追求,学做君子的过程即是一个走向理想人格的过程。性善论、性恶论则为成就君子提供了某种理据。宋理学家张载依据这两种人性论提出变化气质的主张,为人们向内探求提供了更为切实的理据。变化气质之途径是反求诸己。经过漫长的自我修养过程,方可成就君子,走向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0.
孔子理想人格是君子人格,由仁、智、勇三要素构成,其中仁是核心,智、勇是为仁服务的;君子人格具有济世安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杀身成仁的献身精神、无过无不及的中庸风度;理想人格主要通过修养来实现,其修养主要有:立志、好学深思和躬行践履;孔子所构想和向往的理想人格,对培养和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起了积极作用,而其片面性又不利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确凿的事实说明 ,姚鼐的妇女观和他笔下的妇女形象不只有受程朱理学的影响 ,宣扬守节、尽孝等封建的妇女观的一面 ,还有受戴震等人的进步思潮的影响 ,反映出某些新思想、新观念的一面。如他从不歌颂烈女 ,在对节妇的褒扬之中又揭示她们的艰难与痛苦 ,歌颂母亲在治家教子中的杰出作用 ,宣扬“唯贤者为尊 ,其于男女一也 ,”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 ,等等。因此笔者认为 ,在批判其封建性糟粕的同时 ,不应忽视其民主性精华。  相似文献   

12.
从《今体诗钞》看姚鼐的诗歌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鼐诗学于乾嘉时期自成一家,其《今体诗钞》后世流传较广,明显体现出作者的诗歌批评特点。姚鼐评选诗歌重才力、尚奇警,以文法解诗、注重考据,并采用了圈点的批评形式。  相似文献   

13.
姚鼐是清代著名的古文家,但他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也很有成就,自成一家,对清代中、后期桐城诗派的形成和宋诗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结合当时诗坛的主流诗风,从姚氏有关诗歌本质的论述当中,拈出神、理、声、色四个诗歌命题,阐明其诗论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4.
清诗中的若干版本与注释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清代诗歌在版本与注释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考辨和澄清,其中比较明显的有几个方面:其一,项圣谟自题《大树风号图》诗的原始出处;其二,毛奇龄《赠柳生》诗的版本及典故;其三,王士祯《秋柳》小序的标点与理解;其四,"栖霞岭”与"烟霞岭”;其五,袁枚诗集的编年干支;其六,姚鼐《别梦楼后,次前韵却寄》用李白诗的问题;其七,黎简《题内子禅病图小影》的系年.  相似文献   

15.
姚鼐的文学、学术活动,并非如有的学者所言:“完全符合清廷思想文化政策”,“和统治者一鼻孔出气”,而是以赞赏对科举“意不自得”、“绝不就试”者,颂扬官场上“绝意仕宦”、“自行其志”者,鼓吹作家创作要“自发其思”、“自适己意”,表现出他对统治者的离心倾向和对自我的热烈追求。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澄清我国文学史上的这桩冤案。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是明清八大家之一,他的文论独具特色,传承更有创新,是他作为政治家兼文学家自身的写照。在审美标准上,提出“古文四象”说,即文章的识度、气势、情韵、趣味,进一步发展姚鼐“阳刚阴柔”之理论;在论文风格上,推尊“魁伟”“峥嵘”,发挥姚鼐“神理气味”说;在文章意境上,崇尚“雄奇之文”;在社会功用上,曾国藩要求诗文陶冶情操,以构架文人“意适神怡”、疗治心灵创伤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7.
姚鼐通过颂扬好官,衬托和凸显了封建官场上贪官横行、昏官霸道、庸官尸位、好官受害,封建统治面临衰朽的严酷现实。其在文学史上,有某些突破、创新和积极意义,不应以“御用文人”的“御用文学”一笔抹煞。  相似文献   

18.
"汉宋学之争"是清代学术史上的焦点之一。最初,以姚鼐与戴震之间的争论最为引人注目,"汉宋学之争"也因此而成为桐城派研究中常常涉及的问题。但学术界多从"扬汉抑宋"角度评论这场争论,或用戴震拒绝姚鼐师从的请求来解释这场争论的发生。"汉宋学之争"是关于儒学本质与功能之争,它是清代学术流变的产物,即"汉学"家放弃了顾炎武所倡导的"通经致用"的"实学"思想,而将经学蜕变为考据训诂之学,并以考据训诂作为汉、宋学的分界线,从而引发了"汉宋学之争";其导火线则是戴震在谈到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关系时,以"考核"自诩而视文章为"等而末者",贬抑了义理、文章,从而引起与姚鼐的冲突。  相似文献   

19.
姚鼐散文的语言艺术成就和特色表现在寓丰富于简洁、寓深意于言外、寓工妙于自然、寓浓郁于平淡、寓神气于音节等五个方面。姚鼐之所以能创造出上述语言艺术成就和特色,在于其能自觉地从语言艺术的角度把握文学的特性,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能熟练地掌握和发挥汉字和汉语言的特长,注重对现实的"亲览"等。  相似文献   

20.
姚鼐提出“义理、文章、考据不可偏废”,但实际上有轻视汉学的倾向。曾国藩则汲取汉学之长,独创“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的古文门径,为古文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真正实践了“义理、词章、经济、考据阙一不可”的学术主张。此外,曾国藩对文章的主题、布局谋篇、选词用字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写作技巧理论,也补姚氏所未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